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不典型膜性肾病(AM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的中老年(≥45岁)AMN患者73例和青年(18~44岁)AMN患者30例,分别作为中老年组和青年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中老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相关指标阳性的比例及血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青年组,eGFR、尿渗透压值均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中老年组发生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的程度均重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52,P=0.018)、血清白蛋白(OR=1.183,P=0.001)、尿蛋白定量(OR=0.745,P=0.003)和血肌酐(OR=0.956,P=0.009)是影响AMN患者蛋白尿缓解、预后的因素。本组中老年AMN患者治疗6个月的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AMN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多、肾脏组织病理损害程度重、疾病初期即可伴有肾功能受损,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基本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62例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69.4%,患者均以肾病综合征、浮肿、血尿等为主要表现;在病理分期上,各年龄段患者均以Ⅰ、Ⅱ期为主;老年组患者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小动脉透明变性发生率与中年组、青年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或者伴高血压等合并症较多的患者,肾小管受损发生率较高,需要做好基础疾病的控制,减少肾小管损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分析膜性肾病伴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9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确诊为膜性肾病伴IgA肾病,对照组患者确诊为膜性肾病,对比两组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三酰甘油、血清肌酐以及eGFR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以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缓解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性肾病伴IgA肾病兼具着膜性肾病与IgA肾病两种疾病特点,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反应较好,缓解病情时间短于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216例IMN患者的资料。比较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IMN占原发性肾小球病(PGD)的19%。老年组e GFR较低,与青年及中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高血压的比率较低,与中年及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62.5%IMN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是不同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青年组57.5%,中年组59.6%,老年组71.0%;隐匿性肾炎占青年组的22.5%,高于其在中年及老年组的比率,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理表现:病理分期以I、Ⅱ期为主,占89.8%,青年组无Ⅲ期及Ⅳ期MN,老年组Ⅲ期MN的比率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较其余两组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IMN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存在差异,老年人病情更重,青年人应警惕不典型膜性肾病。需扩大样本量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IMN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典型膜性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增进对此类肾脏疾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10经我院肾穿刺活检确诊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109例病例的一般资料、病程、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典型膜性肾病多发于30~50岁,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特点是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部位沉积,基质及系膜细胞弥漫增生。结论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比,不典型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基质增生及肾间质病变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在实际诊断中应予以重视和区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113例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了总结。结果(1)膜性肾病在成人原发肾病综合征并非罕见(约占10%)。膜性肾病患者通常无前驱感染,大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该病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病程相对较长。(2)该病是否给予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治疗,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本文结论为诊断该病且临床为肾病综合征表现者宜尽早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有效率占70%)。(3)本文统计继发于乙型肝炎者为数不少(12%),对于这些患者,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治疗更要谨慎,特别是病毒复制活跃者。结论对于病毒复制活跃者应该加用抗病毒或抑制复制治疗,无论病毒复制与否,肝功能如何,鉴于患者肝储备能力下降,在用药时应加用保肝治疗,同时酌情减少药物剂量。本文中乙肝相关性肾炎均采用抗病毒、保肝加激素治疗,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川西南地区膜性肾病(MN)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0年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住院的68例MN患者(均经肾活检及临床确诊),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8例MN的病因主要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占82.4%;其次为狼疮性肾炎,占11.8%;乙型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少见,分别占2.9%、1.5%、1.5%。(2)68例MN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及隐匿性肾炎,分别占70.6%、22.1%及7.4%;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者分别为52.9%、14.7%及4.4%。(3)Ⅰ、Ⅱ、Ⅲ和Ⅳ期分别占52.9%、44.1%、1.5%和1.5%。性别、年龄、高血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等在不同肾小球病理分期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1)川西南地区MN病因主要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其次为狼疮性肾炎;(2)MN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国外接近;(3)MN病理改变以I期、Ⅱ期为主;临床表现特征与肾小球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德祥  李宗辉 《临床医学》1998,18(12):20-2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病征,其病理改变也较复杂。本文将我院肾穿刺活检35例成人NS作临床与病理分析,以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及疗效相互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35例成人NS为我院住院患者,某中男性29例,年龄14~61岁,平均为27.6±10.8;女性6例,年龄27~48岁,平均为39.6±8.5; 1.2 病理观察:全部病例均行肾穿刺活栓。(?)  相似文献   

9.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点,临床多呈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表现,是成人肾病综合症的主要原因。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1982年至2002年进行肾活检的20例原发性膜性肾病,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显示,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病理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16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5-12在我院住院并经肾活检确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168例,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多见(54.2%),病理分期以Ⅰ期、Ⅱ期居多。结论:我国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存在两个发病高峰,临床上肾病综合征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3例经肾活检病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2例患者呈肾病综合征表现,伴或不伴轻微镜下血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无明显增生/轻度增生;1例呈慢性肾炎综合征表现,有发作性肉眼血尿并伴有高血压,肾小球基底...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膜性肾病244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雪莹  汤力  魏日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86-3388
目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规律、临床病理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244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一般资料、病理分期、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性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病年龄,并且在50岁以上肾活检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性高血压发生率、血肌酐水平、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女性。(2)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沉积以IgG、C3较明显。(3)病程≤6个月组以Ⅰ、Ⅱ期为多,提示病变程度与病程长短相关,且病程短,病变程度较轻;首次就诊时,病程长于12个月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高。(4)从各组疗效分析,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较单纯免疫抑制剂起效快,但远期疗效相似。(5)以肾活检为起点,5年肾脏存活率为96.0%,10年为68.7%。结论:我国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偏大、临床症状偏重;10年肾脏存活率低于国外报道;其余特点与国外相近。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要优于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膜瘤MRI征象与病理关系。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26例,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脑膜瘤的T2WI信号与肿瘤组织的成分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特异性。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脑膜瘤信号变化的多样性在对肿瘤的病理亚型的分型上无明确特异性,但在肿瘤的鉴别诊断、定位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糖皮质激素的不同用法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5例患者,每天口服泼尼松1 mg/kg,激素在第2、3月左右逐渐减量,且每月以环磷酰胺冲击(以0.6 g/d、0.4 g/d静滴两日)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于第1、3、5月1~3 d甲强龙冲击,后27 d口服泼尼松0.5 mg/kg,2、4、6月口服环磷酰胺2 mg/kg。同时定期回访患者,对比观察两组各时期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Ig G、胆固醇水平、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各时期检测项均有所缓解,同时期研究组患者检测结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其患者的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血糖升高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3两种疗法的完全缓解例数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当。4研究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9.68%比13.79%)。结论两种用药方案疗效相当,口服泼尼松1mg/kg、激素在第二、三月左右逐渐减量、每月以环磷酰胺冲击(以0.6 g/d、0.4 g/d静滴两日)的用药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的差异,提高BAC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BA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孤立结节组(17例)、多发结节组(11例)和肺叶实变组(10例),研究比较各型肺泡癌的影像特点与临床病理。结果孤立结节组CT表现特异型征象: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等;多发结节组CT表现为两肺弥漫多发结节状,碎路石征象,常伴有胸膜牵拉等征象;肺叶实变组CT表现为肺密度低、蜂窝肺征、血管造影征及枯树枝征等。结论熟悉BAC各型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空军总医院1994年1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295例PJS患者的一般情况、黑斑出现年龄及部位、黑斑至腹部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初次诊治年龄、检查治疗情况、消化道息肉分布、负荷及最大直径、息肉恶变情况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使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95例PJS患者来自26个省市区,7个民族。99.0%的患者具有口唇颊黏膜黑斑,且96.6%在10岁前均已表现,出现黑斑至腹部症状中位间隔时间10(Q=12)年,初次诊治中位年龄15(Q=12)岁,且黑斑出现年龄、间隔时间、初治年龄在性别、有无家族史、血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S错构瘤息肉最多见于十二指肠和小肠(96.3%,95% CI:94.5%~98.7%),息肉恶变者14例,消化道内外恶性肿瘤共19例,消化道及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结论PJS口唇颊黏膜黑斑和消化道错构瘤息肉的临床特征突出,消化道错构瘤息肉全胃肠道分布,可恶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淋巴瘤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例(26.7%),滤泡性淋巴瘤3例(10.0%),灰区淋巴瘤1例(3.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3%)。临床表现有短期内颈部肿大(60.0%),伴有压迫症状(46.7%),Ⅲ/Ⅳ区颈部淋巴结肿大(63.3%),甲状腺功能异常(10.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6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之间在病灶的纵径(P=0.036)、回声特征(P=0.036)以及病灶边缘(P=0.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侵袭性之间在回声特征(P=0.005)以及病灶边缘(P=0.02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甲状腺内极低回声肿块,且伴有颈部Ⅲ/Ⅳ区淋巴结肿大时,应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发病。边缘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片状高回声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网格状回声是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开红  吴颖 《新医学》2010,41(4):211-214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分类和分期标准。综合胃镜活组织检查、超声内镜、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有利于PGIL的诊断和评估。它的治疗和预后与胃肠道癌有很大差异,PGIL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预后与PGIL的病理类型、临床分型及对综合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