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力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人。帕利哌酮组(简称为P组)患者单纯采用帕利哌酮治疗;无抽搐电痉挛组(简称为M组)患者单纯采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痉挛组(简称为C组)患者采用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治疗。运用韦氏记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1周、4周、8周、治疗结束后1周、2周对患者记忆力商(MQ)进行评定,比较各组数据。结果:C组患者MQ治疗中出现下降,与P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M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患者MQ即上升至治疗前,与M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抽搐电痉挛联合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可逆性短时记忆力损伤的现象,但较单纯使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症的脑电图动态改变,为临床治疗婴儿痉挛症提供神经电生理的依据.方法 对65例确诊婴儿痉挛症的儿童,进行常规的ACTH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4周和6个月,进行脑电图的随访研究.结果 治疗后4周,脑电图正常率达到47.54%(较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X2=42.979496,P<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7年03月收治的122例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儿选择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施以常规保肝药治疗以及熊去氧胆酸治疗;对胆汁淤积症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8.36%)同对照组(73.77%)比较,提高程度尤为显著(P0.05)。结论:对于胆汁淤积症婴儿施以熊去氧胆酸治疗,在获得显著胆汁淤积症疗效基础上,优化胆汁淤积症患儿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婴儿痉挛症为婴儿的一种严重癫痫性疾病,死亡率高且难治疗。既往几十年中,激素疗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去氢氢化可的松)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却很少有证据支持此疗法。据记载,氨己烯酸对此病有效。目的:氨己烯酸与去氢化可的松和替可克肽均可治疗婴儿痉挛症,本文对比分析两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英国150所医院进行,由英国婴儿痉挛研究中心评测结果。以用药第13和14天时痉挛停止作为有效治疗结果指标。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Etomidate)和丙泊酚(Propofol)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ern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中患者苏醒过程中谵妄状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适应证病人21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个病人做4次治疗后,评估两组出现急性谵妄的次数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苏醒过程中谵妄状态发生率依托咪酯组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对于急性谵妄的影响小于丙泊酚.  相似文献   

6.
<正> 婴儿痉挛是婴幼儿期特有的一种癫痫,临床上以婴儿期痉挛发作的特殊抽搐形式为主要症状,多伴有智能发育障碍和脑电图(EEG)高峰节律紊乱为主要特征。我院1992年6月~1997年5月对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的168例患儿临床资料和EEG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8月在本科室应用ACTH治疗的8例婴儿痉挛症的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儿中,有7例抽搐控制顺利出院,门诊定期复查,1例放弃治疗.[结论]在婴儿痉挛症ACTH治疗期间进行有效的护理指导,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对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婴儿痉挛症是婴儿癫痫的一种类型,发病率约为出生婴儿的 1:3000~4000,常在婴儿期起病.其症状为成串出现点头拥抱式或鞠躬样或闪电式的发作.95%患儿有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其病因多为症状性,可有早期发育障碍,如代谢病、脑发育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等)及感染等异常 .我院临床治疗该症主要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的交替使用,并联合使用氯硝安定过渡到丙戊酸钠与氯硝安定联合使用,效果良好.现就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入我院就诊的3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基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上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 w、4 w、12 w分别对患者进行PANS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2 w患者PANSS阳性症、阴性症、一般精神病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婴儿痉挛症治疗中促肾上腺皮质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作为首选和非首选治疗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10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为婴儿痉挛症的住院患者50例,其中ACTH首选组19例,非首选组31例。比较近期(8周内)痉挛无发作率,药物选择次序对无发作率的影响。结果首选组取得近期无痉挛发作疗效14例,占74%,非首选组近期无发作疗效14例,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P<0.05)。其中一种抗癫痫药物失败后用ACTH的15例,无发作8例(53%);2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用ACTH 10例,无发作4例(36%);3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用ACTH 5例,1例(20%)达到无发作效果。5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用ACTH 1例,也达到痉挛无发作效果。结论婴儿痉挛症治疗首选ACTH可以获得较高近期痉挛无发作率(74%),其抗癫痫药物失败后的患者,ACTH治疗获得无痉挛发作的机会较低(45%),但仍然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回顾性对照实验评价两种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8例婴儿痉挛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小剂量组42例患儿(隐源性13例,症状性29例),给予ACTH 1 IU/(kg·d)静滴治疗;常规剂量组36例患儿(隐源性10例,症状性26例),给予ACTH 25 IU/d静滴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脑电图改变、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71.4%和61.1%(P>0.05),脑电图缓解率分别为69.0%和63.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38.9%(P<0.05),疗效与病因及病程显著相关(P<0.05),隐源性与症状性有效率分别为86.3%和57.1%(P<0.05),病程小于等于1月者与大于1月者有效率分别为79.4%和54.5%(P<0.05).结论 小剂量ACTH短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良好,可以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IS)临床疗效及随访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IS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初期疗效,随访远期发作、智力运动发育、脑电图了解其长期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远期发作预后与病因、病程及ACTH治疗效果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无关(P>0.05);智力运动发育预后与病因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病程、ACTH治疗效果无关(P>0.05);脑电图随访至1年脑电图正常率51.9%,随访≥2年正常率66.7%。结论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初期疗效显著,其远期临床发作和智力运动预后隐源性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疗效的差异,寻找ACTH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45例IS随机分为大剂量组(n=15)、中等剂量组(n=15)及小剂量组(n=15)。大剂量组ACTH 5 IU/(kg.d),×2周,随后2周减量至停药;中等剂量组ACTH 2IU/(kg.d),×2周,随后2周减量至停药;小剂量组每日1 IU/kg×2周,随后2周减量至停药。比较ACTH不同剂量治疗I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脑电图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治疗IS的有效率最高,中等剂量与大剂量治疗IS的近期疗效相似,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脑电图变化、痉挛复发及复发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剂量组有效率最低,与大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中等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小剂量组,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等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柴胡皂苷a对戊四氮诱导小鼠痫性发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SSa)不同剂量对戊四氮(PTZ)诱导的小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采用PTZ诱导小鼠急性痫性发作来复制癫痫模型,通过记录小鼠痫性发作潜伏期和强直性惊厥率的变化,研究SSa抗小鼠PTZ致痫作用。结果:SSa高剂量组可以显著延长PTZ诱导的小鼠痫性发作(P<0.05),延长阵发性痉挛期向强直性惊厥发作的过渡时间(P<0.05),延长强直性惊厥发作的潜伏期(P<0.05),并且减少PTZ诱导小鼠强直性惊厥的发生率(P<0.05)。结论:SSa具有对抗小鼠PTZ致痫作用,对小鼠的强直性惊厥发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存在量效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惊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惊厥患儿,根据病因分为病毒性脑炎组(33例)、热性惊厥组(37例)和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35例),以入院时怀疑有神经系统疾病,最后经各种检查除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各组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结果惊厥发作后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明显升高,显著高于热性惊厥组、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及对照组(P<0.01),3组间NS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惊厥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疗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婴儿痉挛(IS)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包括对照症状性亚组和对照隐源性亚组)予口服VPA溶液治疗,观察组(包括观察症状性亚组和观察隐源性亚组)在口服VPA溶液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短疗程ACTH。观察治疗后痉挛发作控制情况、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症状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症状性亚组(P〈0.05);观察隐源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隐源性亚组(P〈0.01);观察隐源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症状性亚组(P〈0.05)。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短疗程ACTH联合VPA治疗IS近期疗效肯定,药物不良反应少、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新的卵巢功能评价指标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的价值,阐明子宫切除术对于年轻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45岁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组)和同年龄段子宫肌瘤未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各35例,于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血清AMH、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同时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分析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激素水平及卵巢动脉血流RI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2 d及3个月AM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2 d及3个月血清AMH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1和3个月卵巢动脉血流RI较术前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子宫切除组和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FSH和L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影响年轻患者卵巢功能,术后3个月AMH水平下降,卵巢血流阻力增高。以血清AMH水平评估卵巢功能的改变优于传统的FSH和LH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锌饮食对大鼠二次打击惊厥模型远期惊厥阈、死亡率和锌转运体3(ZnT3)的影响。方法: 60只27日龄(P27)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惊厥组和惊厥低锌饮食组在P27腹腔注射氯化锂、在P28腹腔注射匹罗卡品致惊厥持续状态模型,观察大鼠惊厥发作情况,将达到Ⅳ级及以上痫性发作的视为造模成功。对照组和低锌饮食组在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致惊厥前2天(即P27、P28)4组均予常锌饮食(锌 44 mg/kg)喂养,致惊厥后(即P28后)对照组和惊厥组继续予常锌饮食喂养,而低锌饮食组和惊厥低锌饮食组予低锌饮食(锌 2.7 mg/kg)喂养。2周后予青霉素二次打击,记录大鼠首次出现惊厥发作的时间(惊厥阈)、死亡时间及死亡率,观察时间为1 h。观察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皮层组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ZnT3的表达。结果: 大鼠的持续惊厥模型诱导成功率为72.5%(29/40),死亡率为24.1%(7/29)。惊厥第3天、5天、7天惊厥组、惊厥低锌饮食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惊厥第9天惊厥低锌饮食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惊厥组和惊厥低锌饮食组血清锌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锌饮食组、惊厥组、惊厥低锌饮食组惊厥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惊厥低锌饮食组明显低于低锌饮食组和惊厥组(P<0.05)。惊厥低锌饮食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锌饮食组(χ2分别为9.994、6.707,均P<0.05)。对照组、低锌饮食组、惊厥组和惊厥低锌饮食组存活率分别为80%、60%、50%、20%,无统计学差异(P=0.073)。低锌饮食组、惊厥组及惊厥低锌饮食组ZnT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惊厥低锌饮食组明显低于惊厥组和低锌饮食组(P<0.05)。 结论: 惊厥可致大鼠血清锌浓度降低,缺锌膳食能增加惊厥后再次打击时惊厥发作的易感性,二者互为增强效应,这种现象可能是通过下调ZnT3的表达,破坏大脑锌稳态而导致。  相似文献   

20.
血清T3/T4值对甲状腺毒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T3 T4值对甲状腺毒症的诊断价值,从甲状腺毒症的发病机制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毒症、60例良性甲状腺病变和40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甲状腺毒症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3、FT4在甲状腺毒症组、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状腺毒症组FT3、FT4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二者均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而T3和T4水平在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毒症组血清FT3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甲状腺毒症患者血清FT4水平与性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T3水平低下与甲状腺毒症相关,有可能参与了甲状腺毒症的发生发展。而T4不足可能是甲状腺毒症T3水平低下的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