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例心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F)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和ANF含量增高与心脏指数(CI)呈显著负相关(r=-0.5968,P<0.05;r=-0.8996,P<0.01),心肌AngⅡ含量变化与左室心肌重量(LVM)呈显著正相关(r=0.5723,P<0.05);提示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和ANF变化参与心肌细胞增殖及心室重塑的意义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分析一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高血压(EH)组39例,正常对照(NC)组41例,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ngⅡ、ET,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结果EH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ET均高于NC组(P分别<0.05和<0.01),NO低于NC组(P分别<0.05和<0.01)。除血浆ET和NO外,各指标改变EHⅡ期较Ⅰ期明显(P分别<0.05和<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H组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ET呈正相关,与NO负相关(r分别=0.67,0.81,P均<0.01);EH组血浆和淋巴细胞中NO与AngⅡ、ET均呈负相关(r分别=-0.651,-0.725,P均<0.01)。结论淋巴细胞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比血浆更为敏感,与MAP相关性更好,AngⅡ、ET和NO三者分泌失平衡,是EH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胶原增生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关系。方法应用羟脯氨酸法测定大鼠心肌胶原含量,用放免法测定心肌局部AngⅡ、Ald含量,将两者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n=7)与对照组(WKYn=7)相比,心肌胶原含量增加(P<0.01)。相关分析表明,心肌胶原含量与心肌局部AngⅡ含量呈正相关(r=0.72,P<0.05),与心肌局部Al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01),而与血压(SBP)无明显相关(r=0.398,P>0.05)。结论SHR心肌胶原含量较正常大鼠增加,并且与心肌局部AngⅡ、Ald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部分血管活性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在轻,中,重不同程度血压增高情况下血浆中内皮素(ET),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组对84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6例正常人的上述4种血管活性肽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血浆ET,ANP,AngⅡ浓度亦升 平均动脉压(MAP)有良好相关性(r=0.4899,r=0.5786,r=0.3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血压患者(EH)的离体动脉血管,并分离、培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观察卡托普利对人ASMC合成和分泌肾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ASMC能合成和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承Ⅱ(AngⅡ)。EH组ASMC及培养液中的肾素活性(RA)和AngⅡ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NT);RA和AngⅡ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r=0.84,0.9;P<0.01)。应用卡托普利后,EH组的ASMC内RA显著升高,而AngⅡ则明显下降。结果提示血管存在着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高血压时血管RAS异常活跃,卡托普利长期抗高血压的主要机理之一是抑制血管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减少局部AngⅡ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紧张素与高血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及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紧张素(ADT)水平变化。方法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DT含量。结果两组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指数(LVI)明显高于对照大鼠,而血浆ADT水平则低于对照大鼠;59例EH患者血浆ADT水平(101.43±4.18n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66.93±5.07ng/L,P<0.001),随着病期的加重,降低更显著,组间有显著差异(F=74.29,P<0.001),两两比较P值均<0.01。结论ADT的这种变化是维持机体自稳态调节的一种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3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PBMV前后的血浆CGRP和内皮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并与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和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旨在探讨血浆CGRP水平与二尖瓣狭窄和PBMV的关系。结果显示:术前血浆CG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3±1.01和22.29±6.42ng/L,P<0.001),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12.15±3.32ng/L,P<0.001),以后继续升高,而血浆内皮素水平则呈相反变化(P<0.001);CGRP与内皮素的血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427,P<0.01);血浆CGRP水平与心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1),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右房压和平均左房压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01、-0.535和-0.598,P均<0.001);心功能越差,血浆CGRP水平越低(P<0.001)。提示CGRP在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血浆水平可作为判断二尖瓣狭窄病情和PBMV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比索洛尔治疗前后血P物质(SP)及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Ang)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浆SP较对照组明显你(P〈0.01)且SP与平均动脉(MAP)之间呈负相关(r=0.716,P〈0.01)。结论SP可能参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后内皮素的变化及其内分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浆平均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心钠素(ANP)浓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以同期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后血浆平均ET值明显升高(P<0.001),24小时内升高最显著(74.23pg/ml,P<0.001),2周后逐渐恢复正常。Killip分级Ⅰ~Ⅳ中ET值均有明显升高(37.38pg/ml,P<0.002;49.1pg/ml,P<0.001;55.85pg/ml,P<0.001;204pg/ml,P<0.001)。ET与PRA、AⅡ、ANP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84、0.67。说明AMI后血浆ET浓度升高,其升高幅度与心功能状态有关,ET与其它内分泌激素的相关关系证实了ET的内分泌功能及心脑-内皮反馈机制在AMI发病机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卡托普利(CAP)对心血管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5周龄雄性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及对照组(n=8),分别于食管内喂饲CAP(60mg·kg-1/d)或蒸馏水,每日1次,持续8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和主动脉平滑肌(ASM)的肾素浓度(RC)和AngⅡ含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血压不升高,心室重/体重比值也低于对照组;心肌和ASM的RC比对照组高;而AngⅡ被明显抑制,分别为7.02±0.96比13.40±5.39(P<0.01)和24.80±4.93比33.65±8.89pg/mg蛋白(P<0.02)。这说明,CAP长期治疗可明显阻止SHRsp的血压上升及心肌肥厚的发生,降低心肌和ASM中AngⅡ含量,提示在这种模型,CAP降压及抗心肌肥厚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阻断心血管组织局部AngⅡ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干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华  陈坤 《高血压杂志》1999,7(3):244-246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 E H)不同时期患者血浆内皮素( E T)、心钠素( A N P)、血管紧张素( Ang)、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和一氧化氮( N O)浓度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 方法:主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组对66 例 E H 患者应用苯那普利治疗前后和24 例正常人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E H 不同时期患者血浆 E T、 A N P、 Ang水平增高与平均动脉压( M A P)有良好相关性(r= 0.5648,0.3841,0.5162, P< 0.01~0.001);c G R P、 N O 水平降低与 M A P无关(r= - 0.04,- 0.16, P> 0.05),且两者与 E H 分期有密切关系,经苯那普利治疗8 周后其浓度呈明显改变。 结论:提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有关,苯那普利在降血压的同时能改变其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体外培养3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探讨SHR高血压形成前期ASMC是否存在异常增殖,以及与循环、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关系。结果表明:3周龄SHRASM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处于高功能状态,合成AngⅡ、ACE,分泌AngⅡ的量比WKY高(P<0.05),并呈现异常增殖,3H-TdR参入增加,倍增时间(DT)缩短(P<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AngⅡ受体拮抗剂Saralasin长期干预可通过抑制SHRASMCAngⅡ生成或阻断AngⅡ的作用进而抑制其异常增殖。而WKY血浆AngⅡ、ACE活性反比SHR高(P<0.01)。说明:血管局部RAS处于高功能状态对SHR高血压前期ASMC异常增殖起重要作用,而循环RAS则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62例高血压病(EH)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水平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EH伴LVH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投以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治疗8周。结果显示,EH患者血浆ATⅡ及AL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VH组高于非LVH组(P<0.005),LVH组的LVMI与ATⅡ和ALD正相关(r分别为0.342和0.356,P<0.01),用药后两组LVMI、ATⅡ和ALD水平均显著降低,且8周后两组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LVMI下降值与血浆ATⅡ、ALD浓度下降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2和0.647,P<0.001),提示ATⅡ、ALD是引起EH心肌肥厚重要的体液因素,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短期治疗均可使LVH逆转,培哚普利对LVH的逆转可能优于美托洛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苯那普利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Ⅲ级)口服盐酸苯那普利(治疗组20例)和安慰剂(安慰剂组20例)治疗6周,并对治疗前后的QTc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进行检测及分析。并设正常组20例作对照。结果: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LVEF明显提高,QTcd、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明显降低;LVEF和血管紧张素Ⅱ呈一定负相关(r=-0.299,P<0.05),但不呈线性关系;LVEF和醛固酮呈负相关,但相关性更弱(r=-0.145,P>0.05),且LVEF也和QTcd呈一定负相关(r=-0.298,P<0.05)。结论: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除与其能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外,还与其能降低QTcd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发生和依那普利(enalapril)逆转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45例合并LVH、45例不合并LVH及30例正常人血流动力学和血浆5种血管活性物质,观察27例高血压病患者合并LVH依那普利治疗24周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合并LVH组收缩压、血浆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和心钠素高于不合并LVH组(P<0.05~0.01),血管紧张素Ⅱ高于正常人(P<0.01);对13个相关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LVH作用显著(复相关系数0.769,P<0.001);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EDLS之间呈正相关(P<0.05~0.01);依那普利干预后,LVH消退,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同步下降(P<0.05~0.01)。结论: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含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高血压病LVH的形成,依那普利消退LVH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这些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单剂量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和高血压进程的关系以及口服单剂量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的影响。方法测定102例不同分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其中52例Ⅰ~Ⅱ期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口服卡托普利25mg,测定给药前和给药1h后血压(BP)、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血小板内Ca2+明显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静息血小板内Ca2+和高血压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静息血小板内Ca2+随高血压分期的增高而升高;口服单剂量卡托普利1h后BP、血浆AngⅡ水平和血小板内Ca2+明显降低,而血浆PRA则明显升高。血浆AngⅡ和血小板内Ca2+下降值之间(r=0.37,P<0.01)及二者与平均压下降值之间均有弱的相关性(r=0.38,r=0.36,P<0.01)。血浆AngⅡ和静息血小板内Ca2+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并和高血压进程相关。口服单剂量卡托普利可导致血小板内Ca2+下降。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检测9例扩张型心肌病,41例风湿性心脏病,29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及24例正常人的心脏结构,心内血流及心功能,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心钠素,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发现DCM及RHD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未径及容积,右房截面积均与ANP呈正相关;随心衰加重,ANP升高(P<0.01及0.001);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ANP降低(P<0.001);DCM及甲亢组左室短轴缩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患者细胞环核苷酸与循环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核苷酸与血管活性物质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观察107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 例正常人淋巴细胞环核苷酸和血浆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变化,其中31 例高血压病患者服依那普利24 周后复查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病患者淋巴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高于对照组(P< 0.01);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和心钠素(ANP)增高并与cAMP呈正相关,ANP与cGMP呈正相关(P< 0.05~P< 0.01);依那普利干预后,上述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 0.05~P< 0.01))。结论:细胞环核苷酸含量升高可能部分与循环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增高有关,其相互作用改变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血浆ET-1水平,其中8例肺心病患者行右心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结果COPD患者和肺心病患者的血浆ET-1含量分别为5.24±0.50、5.80±0.66pg/ml,较健康对照组血浆ET-1含量(4.65±0.65pg/ml)明显升高(P值<0.01及0.001);血浆ET-1含量与PaO2呈显著性负相关(COPD组:r值=-0.583,P值<0.01;肺心病组:r值=-0.627,P值<0.001),与PaCO2呈显著性正相关(COPD组:r值=-0.514,P值<0.05;肺心病组:r值=0.593,P值<0.001);ET-1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压均存在正相关(r值=0.727及0.681,P值均<0.05)。结论血浆ET-1参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刺激ET-1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胶原增生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关系。 方法 应用羟脯氨酸法测定大鼠心肌胶原含量,用放免法测定心肌局部AngⅡ、Ald含量,将两者进行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n=7)与对照组(WKYn=7)与对照组(WKYn=7)相比,心肌胶原含量增加(P〈0.01)。相关分析表明,心肌胶原含量与心肌局部AngⅡ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