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在治疗瘀血证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文章对叶天士论治瘀血证的特点作了分析。叶氏认为瘀血证的病因多由情志过极、久病体虚、外邪侵袭、冲任损伤等所致,提出"久病入络"说,治疗上主张以"通"为用,喜用通络药以入血搜邪,并且灵活运用经方,强调辨证论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医学大全》收录了叶氏著述的12种文献。通过对其中叶氏治疗湿证医案的研读,浅析叶氏治湿医案中体现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特点,发现叶氏治湿法中皆隐含治气调升降的思想,对临床上治疗辨证复杂,病程缠绵的湿证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3.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6):1-2
通络法伴随着叶天士"络病"学说的问世而基本成形,但后世应用并不普遍,盆腔瘀血综合征是妇科的常见病,且以局部静脉丛血流不畅或瘀血为病理症结所在,包括其下腹痛等证候特点,颇适合叶氏通络大法在这一领域的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俊文 《河南中医》2016,(3):437-438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瘀血阻滞证有效率54.35%,气虚血瘀证有效率44.0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0.47%,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中气虚血瘀证有效率62.5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4.19%,瘀血阻滞证有效率40.43%,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对照组瘀血阻滞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瘀血阻滞证冠心病疗效显著,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凉血散血法治疗内伤血证的基本方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明  陈大舜 《中医杂志》2000,41(3):187-188
叶天士对内伤血证的论治很少运用成方,处方用药颇为灵活,初学者不易掌握其处方规律。笔者在学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对叶氏运用凉血散血法治疗内伤血证的109案的药物运用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仲景对瘀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特色、用药特点,以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初步探讨治疗瘀血证的特色。仲景将活血化瘀之法与温经散寒,清热、解毒、行气、补虚、活血止血、破血逐瘀等法有机结合,善用各类药物。血涩常以活血通络与补血药物同用,针药并进,为针刺治疗瘀血证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仲景依据瘀血形成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病程长短之不同,出治瘀方剂近三十首,建立了瘀血证理法方药辨治体系,为瘀血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2,27(7):1422-1423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瘀血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如何诊断瘀血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虽有一定的标准,却有不少争论,而这一标准的确定,对临床辨证论治以及对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指导意义.现以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为诊断瘀血证的主要手段,根据古人经验及近人诊察方法,将瘀血证的诊断方法叙述于后,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如何诊断“瘀血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虽有一定标准,但尚有不少争论,而这一标准确立,对临床辨证,确定治疗,以及对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指导意义。现根据前人经验及1982年全国活血化瘀第一次学术会议所订瘀血证诊断试行标准,将瘀血证的诊断归纳为以下几点,并结合我们及兄弟单位的研究工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临证各科均有其独到见解,疗效卓著。一般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对月经诸病亦多从肝肾调治。叶氏则主张:“凡经水之至,必有冲脉而始下”,“而冲脉隶于阳明”。中焦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冲脉血海即源于中焦。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每易影响冲脉而致月经不调诸证。在临证治疗中,叶氏对崩漏、闭经、不孕、月经愆期等妇科疾病均十分重视从中焦调治,理中以治下。现将叶氏从中焦论治月  相似文献   

12.
胡筱娟  李群  李婷  沈璐  肖洋  何晶  程红卫  胡海兵  杨瑞 《陕西中医》2012,(11):1487-148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的中医证型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肾病瘀血证理论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200例前瞻性研究,分别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四型进行血流变、血脂及瘀血证中医积分值观察,研究各分型间瘀血证的程度。结果:糖尿病肾病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证表现,轻重程度依次为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且瘀血程度与病程、血流变及血脂异常呈正比。结论:糖尿病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温室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阳 《吉林中医药》2003,23(2):9-10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 ,心神被扰来认识。治疗也多以凉营、养阴或开窍为主来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对瘀血病机认识的深入 ,不难发现 ,重新认识瘀血在营分证病理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温病学理论和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仅就营分证血瘀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作一深入讨论 ,以进一步阐明营分证病理变化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丰富温病治疗学理论。1 营分证瘀血病理基础之分析1 1 营分热邪是血瘀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营分证之热灼营阴 ,扰动心神 ,动风痉…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4):507-508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心绞痛发病原因与瘀血密不可分。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老师对血瘀证的表现,形成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血瘀证的诊断治疗,深有体会。治疗瘀血分八种证型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张老治疗瘀血的经验,以期能够传承国医大师的临床精华。  相似文献   

15.
刘志江 《河南中医》2013,33(3):317-318
瘀血证与痈脓证可从三方面鉴别.二者发病症状不同;瘀血证脉象有脉微大来迟和非数脉两种,痈脓证脉象仅有数脉一种;治疗瘀血证经方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及抵当丸,治疗痈脓证经方有赤小豆当归散、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胶艾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临证时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8):995-996
目的:分析葛酮通络胶囊在证属瘀血阻络证的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00例证属瘀血阻络证的中风病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针刺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及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葛酮通络胶囊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完成4周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中医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ESS及ADL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葛酮通络胶囊可有效的改善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月辰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9):420-421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燥证立法巧妙,用药精当,或滋肺阴,或滋胃阴,或填补肝肾之阴,以“润”为主,为后世治疗燥证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叶氏医案中燥证病例,探讨叶氏治燥之大法。1辛开温润法本法适用于外感凉燥。案例: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痒证治疗特色及用药规律。叶氏治疗痒证是建立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的审因论治,其善用轻剂以透邪外出,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痒证倡导分期论治、从血论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介绍从瘀血方面对顽固性肾性水肿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临床上诸多疾病均可有血瘀证,如胸痹、水肿、腰痛等,这主要与多种因素均可致瘀有关,各种致病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导致瘀血出现,因此临床上对血瘀证论治及其重要。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水肿除需考虑一般病因引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瘀血的存在,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其致病因素,临床上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治疗原则。本文将介绍顽固性肾性水肿定义、瘀血理论成因、兼瘀血的不同证型及用药、典型病例,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瘀血理论辨证论治顽固性肾性水肿的临床用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中医指导。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叶天士贯彻古今医术 ,学验俱茂 ,其对温病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但叶氏在发展温病学的同时 ,亦突出了对燥证治疗的认识。叶氏的代表性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燥方多达 38首 ,取效卓著 ,与其他论燥医家相比 ,显得尤为突出。其论燥之说对后世燥证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现就其治燥的 38首方剂作计量学研究 ,以探讨治燥理论及制方用药特色。1 研究方法与结果将《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为治疗燥证的方剂 ,共计38首方剂 ,4 9味中药全部列入统计范围 ,分别统计药物的用药种类、归经、性味 ,计算其使用频数构成比。结果为 :不同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