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72-74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1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数字抽签法,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尤瑞克林+法舒地尔,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频率以及90d内发生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跟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更少,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频率明显减少,90d内发生脑梗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发作症状和缩短发作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住院治疗负担,且远期预防脑梗死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在24h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记录影像学异常病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比例为22.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于30分钟发生脑梗死者占33.5%,发作3次以上脑梗死发生率为60%;有脑卒中原发病发生脑梗死患者占63.6%。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与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和原发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组,将患者分为非脑梗死组(n=103例)和脑梗死组(n=37例)。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中有37例出现脑梗死(26.43%),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2例中出现脑梗死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9例中出现脑梗死15例,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患者19例中出现脑梗死2例。发作多次后才治疗、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发作至接受治疗时间超过24 h的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升高(P <0.05)。发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明显升高(P <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TIA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对脑梗死的发作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晓东  赵丽  王学敏  朱静  田小卫 《河北医药》2011,33(22):3407-34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TIA组梗死灶体积0.34—21ml^3,平均C7.7±0.8)ml^3;对照组0.38—28.3ml^3.平均(11.2±0.9)ml^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的脑梗死体积与≤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神经功能评分与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次数在2—3次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TIA发作1次组(P〈0.01);而发作次数〉3次组,其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发作1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饮酒、吸烟、有冠心病、脑卒中病逝以及高血脂病等因素与TIA进展至脑梗死无相关性(P>0.05);而高血压、高龄、脑动脉狭窄、糖尿病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的而持续时间>30min、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以及首次发作时间距离治疗时间超过24h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8例短暂脑缺血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口服,疗程2年。对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0.05%,对照组复发21例,复发率42%。治疗组发生脑梗死6例,发生率10.34%。对照组发生脑梗死17例。发生率34%。治疗组TC、TG、LDL-C下降,HDL升高。治疗后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再发频率、脑梗死发生率、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再发频率及脑梗死患者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8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记录DWI阳性病灶位置、大小、数目等.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发病至DWI检查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疾病.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比较2组短暂性脑缺血复发与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DWI阳性责任病灶检出率为38 w.2%显著高于T1WI+T2WI检查与FLAIR检查(P<0.05).DWI阳性组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患者比例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DWI阳性组再发短暂性脑缺血与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结论 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是DWI异常独立相关因素.DWI检查有助于发现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病灶,对患者临床转归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各类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脑缺血的治疗和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2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列回顾性调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引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1例)与非脑梗死组(169例),并详细记录下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30例TIA患者中有61例为脑梗死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3例中有32例(20.9%)发展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7例中有29例(37.7%)发展为脑梗死;两个系统的脑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TIA发作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发作多次以后才接收到治疗及发作超过30min或3个月内发作超过5次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0.01相似文献   

10.
桑雄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52-253
目的分析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导致一过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11年12月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一过性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出现一过性偏瘫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病因、预防性药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症状,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有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MRI特点、脑卒中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缺血发作导致一过性偏瘫患者虽早期即可合并颈内动脉系统、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但通过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能达到临床无差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魏衡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10-1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2009至2010年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15例为1次发作,42例为≤5次发作,13例为>5次发作;患者发病持续时间≤15min者21例,持续时间≤30min者29例,持续时间≤60min者12例,持续时间>60min者8例。结论及早的发现病情,并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对预防急性脑梗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3月84例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控制效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干预前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姜堰市人民医院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川芎嗪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尼莫地平30 mg次,3次/d,联合低分子肝素4250 IU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连用5~ 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随访6 个月.结果 治疗组TIA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方便,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出血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响。方法 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变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和频率等改变情况。调查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脑缺血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表现,探讨患者在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对176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TI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IA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评分系统ABCD2对TIA患者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风险因素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TIA患者年龄≥60岁(P0.05)、有高血压史(P0.05)、TIA发作次数≥3次(P0.05)、TIA症状持续时间≥10min(P0.05)、DWI异常(P0.05)和颅内动脉病变(P0.05)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其中抗血小板(P0.05)和抗凝治疗(P0.05)是TIA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ABCD2评分越高,TIA后2d和7d内(r=0.957,r=0.975,P0.05)脑梗死发生率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发作次数、TIA持续时间等是TIA后2d和7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适当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我院的脑梗死患者490例,男性260例,女性230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TIA,将其分为无TIA组(312例)和TIA组(178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min组,5~20min组,21~60min组和>60min组。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与非TIA患者比较,TIA患者的轻度神经损伤比例上升,中重度神经损伤患者比例下降,且以5~20min组最为明显;Ⅰ级预后也明显高于非TIA组,也以5~2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IA的后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51-52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0年6月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流变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等指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以及阿司匹林单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试验研究,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分别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以及阿司匹林单独治疗。治疗时间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凝血指标,研究联合治疗对TIA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A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B组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显著改善凝血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气通滞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气通滞方,1剂/d,分2次口服,连用2周。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作用,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脂指标(除外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通滞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