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均佳,但前者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镜孔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1.23±3.23)ml、(89.71±5.30)min、(4.50±1.01)d、(0.77±0.32)cm,其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其余相关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与传统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的临床优越性。方法对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两组回顾分析,一组采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手术治疗52例;另一组采用常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简称开放组)治疗69例,两组作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直腿抬高角度,计算直腿抬高角度改善率,改善率=(术后患腿抬角度-术前抬高角度)/70×100%,比较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疗效。结果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手术组优良率为98.08%,开放组优良率为88.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直腿抬高角度改善率、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0.27、22.75、1.46、11.47、13.85、14.69、16.04,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05);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手术组出现1例术后疼痛加重的并发症,开放组出现2例硬脊膜撕裂。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虽然在术后总的优良率上和手术时间上与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似,但具有对腰椎结构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及适应症,讨论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并与自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及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ED)比较。方法 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平均年龄39岁,病程平均16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及麻木,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CT及MRI检查7例合并中央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47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6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94%。结论 认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APLD、MED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优良率高、后期并症少、不损害脊柱稳定性、价格经济等优点。不失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可下床活动的天数,并按照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判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可下床活动的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治疗优良率为90%,而对照组为7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510-8511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有限骶棘肌剥离和椎板开窗法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26例,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26例经6~30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术后无腰椎滑脱发生。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57.7%),良8例(30.8%),可2例(7.7%),差1例(3.9%),88.5%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进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进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19/2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价值明显,能减少对脊柱结构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Ⅰ组(40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和Ⅱ组(40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的ODI、SF-MPQ、腰部活动障碍评分量表评分、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及随访10年的复发率。结果随访5、10年,Ⅱ组的ODI、SF-MPQ、腰部活动障碍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的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随访10年,Ⅱ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显著,能更有效地改善腰椎功能,提升腰部活动能力,减轻疼痛,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曹琳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583-585
目的 总结分析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要点,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等方法 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2004年1月~2008年3月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加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等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据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心理变化等制定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在术前、术后、出院等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系统全面科学的专科护理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心理负担,缩短住院天数,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9月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两组。21例行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PTED),21例行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术(MED)。比较两种手术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通过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各时间段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显微椎间盘镜与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探讨显微椎间盘镜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脊柱后路显微椎问盘镜手术,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间隙开窗间盘摘除术。比较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卧床时间及近期内随访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缓解,无明显差别。结论:显微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效果与开窗手术相同,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O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椎间盘切除手术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5例,入院时随机分为MED组(n=12)和OD组(n=1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摘除椎间盘重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 MED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高于OD组(P<0.05),MED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明显小于OD组(P<0.05).两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重量无明显差别(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MED组和OD组的Oswestry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但术前和术后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和单切口MED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切口MED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更加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单纯手术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内固定与单纯开窗治疗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4-12/2009-12 珠江医院收治的有根性症状的 152 例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 例行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治疗(单纯组),97 例行髓核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组)。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 6 个月和 6 年时,单纯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下降,而融合组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增高(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6 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 6 年,融合组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 〈 0.01)。提示,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及突出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14.
李荣祝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236-1240
目的探讨应用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年以来,该院应用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的3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术后6个月-4a的随访,33例按照Nakai分级标准,优26例,良6例,可1例,差0例,手术优良率达97%。结论第二代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系统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技术先进、组织创伤少、对脊椎稳定性破坏小、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潘承波 《中国综合临床》2014,(10):1087-109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行经椎间孔镜治疗30例,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以及术后24、48h视觉模拟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后72 h和术后1、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小切口组[(0.7±0.2)、(4.9±0.2) cm,(11.6±2.2)、(102.9±16.3) ml,(27.5±8.2)、(94.1±19.7)d,(3.3±1.1)、(8.3±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332、30.403、17.095、.11.552,P均<0.05),椎间孔镜组术后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小切口组[(3.7±1.2)、(6.8毒1.9)分,(2.1±1.1)、(5.3±1.6)分,(1.4±0.9)、(4.4±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55、9.026、9.393,P均<0.05),术后1、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小切口组[12.1±4.7、18.6±3.6,5.4±2.3、13.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13、12.045,P均<0.05).结论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M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6例MT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分析其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疗效维持情况。结果术前JOA总评分平均为(6.2±1.8)分,术后6个月、1年、2年及5年分别升至(23.1±5.8)分、(24.8±4.2)分、(24.9±4.3)分、(24.5±4.6)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术后1年、2年及5年JOA评分稳定。JOA症状改善率为优的有48例(85.7%),良6例(10.7%),中及差各1例(1.8%),且长期随访发现疗效稳定。结论 M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长期疗效显著并稳固,在准确定位并熟练掌握操作要领的基础上,适合于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适应症及并发症。方法 通道经腰棘突旁切口进入,在显微内窥镜下切除腰椎板下缘、黄韧带、关节突内侧。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手术治疗,常规手术开窗法80例作对照,并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时间。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2—20个月随访,平均6.5个月按照Nakal分级,MED组优40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 MED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MED主要适用于单阶段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也适用于部分钙化或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适用于伴腰椎不稳或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密切配合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97例,良3例,可2例,差O例,优良率98%,疗效满意。结论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患者为期5年的临床随访,了解其近、远期疗效。结果接受后路椎间盘镜治疗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8 min;术中平均出血55 ml;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切口感染3例,椎间盘炎1例),平均住院时间8 d,1年内的优良率达到95.9%,5年内的优良率达到93.4%。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且轻微,近、远期疗效满意且稳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Lumbar microdiscectomy and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mbar microdiscectomy, which relies on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for visualization, was first described in the late 1970s. This operation is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ho require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using radiculopathy that has not improved with conservative measur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was introduced in 1997. This operation utilizes a tubular retractor system and a microendoscope for visualization rather than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As it is a new procedure, long-term outcomes have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for this operation. However, rece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ay be as effective as the traditional lumbar microdiscectomy in relieving radiculopath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operative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both lumbar microdiscectomy and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