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对654例40岁以上健康人做了掌—颏反射检查,并对其中阳性者149例做了脑电图(实有脑电图资料者119例)。同时对100例20~39岁健康人做掌—颏反射检查和50例40岁以上掌—颏反射阴性的健康人做脑电图以资对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表明:1.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瞬目反射(BR)的检查方法,反射途径,BR改变的定位原则及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行了介绍.BR是种简单易行、经济的无损伤性检查,对了解三叉神经、面神经及脑干(尤其是桥脑机能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对CPA肿瘤诊断、脑损害机能改变及其预后判定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1976年有人介绍一种新的CUT反射(交叉伸趾征,crossed upgoing toe sign),并认为在皮质-脊髓通路障碍时CUT反射较Babinski反射敏感。之后Andenaes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CUT反射阳性较Babinski反射多见。本文对70例神经科病人和30例正常人进行了CUT反射和Babinski反射的观察,且比较了这两种反射的敏感程度,以期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患肢疼痛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肢疼痛的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不同部位进行对照治疗。结果: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及使用止痛剂治疗效果不好,而根据疼痛部位、性质、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脑血管病近几年逐渐增多,而脑梗死病人出现患肢剧痛影响功能恢复的亦明显增多。经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患肢疼痛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患肢疼痛的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不同部位进行对照治疗。结果: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及使用止痛剂治疗效果不好,而根据疼痛部位、性质、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脑血管病近几年逐渐增多,而脑梗死病人出现患肢剧痛影响功能恢复的亦明显增多。经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氯霉素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霉素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观察司福祥齐福钧郝高楼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伤口或颅内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的预后,是神外大夫最棘手的事。我院从1992年以来应采用氯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应用氯霉素静脉给药治疗颅内感染3例,直接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7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9,他引:14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3年3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73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9个月。98.6%病人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89.5%。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5.0%,随访期间为87%。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90.2%。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199侧(21.7%),肌无力123侧(13.4%),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83例(9.1%)。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型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神经外科ICU患者常并发眼部疾病,导致患者视力减退,影响患者康复。本文就收治外科ICU病房的30例病人眼病发生率及其原因作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2~67。脑血管意外6例,颈髓肿瘤3例,脑肿瘤11例,脑外伤10例。30例患者中,4例行气管插管持续机械通气,7例并发高渗高血糖非酮症昏迷。所有病例入ICU时进行GCS评分,除3例在8分以上外,其余均低于8分。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在手术后送ICU病房观察治疗,除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外,其他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密切观察56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及时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56例患者均得到良好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采取了相应措施。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提高神经外科重症临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低钾性周期麻痹的腱反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麻痹的腱反射改变。方法将腱反射改变分为7级,每级设置相应分值,连续观察34例病人肌无力治疗前、治愈后的腱反射。结果腱反射消失、减弱、稍减弱、正常、稍活跃、活跃、亢进的病人在治疗前分别为2、3、11、11、4、2、1例,治愈后分别为0、2、11、13、5、3、0例,治疗前后腱反射改变分值无显著差异(t=0.12,P>0.05)。结论低钾性周期麻痹腱反射不但可以减弱、消失,更多的是正常,甚至活跃、亢进,观察此现象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巴宾斯基反射来观察有无锥体束损害已100余年,但其机制未完全明了。我们发现挤压小腿上端也可引出病理反射,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观察组病人194例(男111例,女83例;年龄20~74岁,平均53岁;病程7天至1年,平均28天),除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如偏瘫、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全部经CT或MRI检查证实有中枢神经损害病灶,其中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151例,脊髓病变(外伤、炎症、脱髓鞘病变)6例,脑炎11例,脑肿瘤14例,结核性脑膜脑炎8例,缺氧性脑病2例,脑外伤2例。对照组125人,均为健康正常人或无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8.62±7.27)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201.93±6.08)mL;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9.79±6.50)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397.82±9.16)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效果显著,患者康复快,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丙泊酚在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在ICU镇静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我们也将其试用于血管内治疗的神经安定麻醉,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40例成年病人,神志清晰,均为脑或脊髓动静脉畸形及颅内动脉瘤的住院病人,ASA分级Ⅰ~Ⅱ级。术前常规禁饮食8h,入导管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在左上肢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留置导尿。入导管室室后,用奈普特公司生产的NPB-4000/4000C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病人入导管室静卧10min后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SpO2作为基础值,鼻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咽喉部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VVR)的观察要点及处理措施。方法选择于我院行咽喉部手术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中于喉镜置入过程中发生VV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汗、呕吐、面色苍白、刺激性咳嗽、心率过缓、血压迅速下降等症状,1例出现心搏骤停。发现VVR后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退出喉镜并予以VVR紧急处理,主要措施包括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的血量循环;肌内注射胃复安,心肺复苏,情绪安抚。结果处理后34例患者心率、血压均恢复正常。其中33例再次置入支撑喉镜后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再次置于喉镜时又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症状而放弃手术。结论于咽喉部手术中尤其喉镜置入过程中,密切观察VVR的症状,于VVR发生后立即终止手术操作,并予以及时、有效处理措施,可有效控制VVR的不良后果,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脑、脊髓血管疾病,具有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我科自开展这一新技术以来,对260例脑、脊髓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用技术,良好的穿刺水平和妥善的固定方法,对减少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融洽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特别是长期化疗的患者,因长期、反复静脉穿刺,化疗药物的破坏刺激,静脉变硬、变细,甚至堵塞,给输液造成极大困难.近掌指关节处小血管因较表浅,平时穿刺次数少,破坏少,穿刺成功,但该部位不易固定.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小纸盒固定近掌指关节,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616例神经外科患者留置导尿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患者易出现尿失禁和不能自行排尿,颅脑手术患者要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以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而需要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尿路感染和尿路损伤.如何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及尿路损伤,是护理工作的难题.我科2006-01~2008-01留置导尿病人616例,从导尿管的类型的选择、会阴消毒剂、尿管润滑剂、尿管插入长度、气囊注水量的方法、男性昏迷病人拔除尿管时机、留置尿管过程中的护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5mg/kg和加生理盐水5ml。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躁动呛咳发生情况以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少,清醒度镇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围拔管期可减轻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