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阴阳失调辨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小、消除症状快、临床疗效好等优势。失眠的病因病机:眠为阴,醒为阳,阳气重则醒,阴气重则眠,正常的睡眠是阴阳运行平衡的结果,心肾不交、脾胃不和、肝失疏泄、肺失宣降等导致阴阳的失调而引起失眠。无论病因虚实,均致阴阳失调,才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失眠在现代社会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姚乃礼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及自身临床实践基础上,认为失眠总的发病机制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多归于火热、痰浊、瘀血与食积4类病邪,病邪阻滞体内,阴阳交通受阻,发为失眠。姚乃礼教授主张用“通其道”的方法治疗失眠,临证时常从清热泻火、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消食导滞辨治,以祛除病邪,畅通阴阳之道路。文章归纳总结了姚乃礼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韩莉  韩罡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247-247
失眠在中医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是指经常睡眠时间不够或睡不沉熟,轻者入睡困难睡中易醒,重者可彻夜不眠。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其发生率高,症状轻重不一,并可以伴发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眩晕、头痛、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用归脾汤加减化裁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以失眠为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视和发展中医之阴阳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病传》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两字,浸润了数千年来中医整个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也指示了诊断、处方的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5.
失眠属于中医学所指的“目不瞑”、“卧不安”、“不寐”等。中医认为睡眠由心神所主,神不安则睡眠不佳,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则难以保持良好的睡眠。中医药在调整睡眠、治疗不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失眠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对于入睡困难、中间易醒及早醒型的失眠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于失眠的基本认识是根据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归属到中医学的“失眠”、“不寐”、“嗜睡”、“多梦”、“奸眠”、“梦惊”、“梦游”、“梦语”等病证的范畴。本病证是以经常难以入睡为特征的一种症候,根据中医学的临床经验,失眠症的证情不一,有初卧难以入寐者;有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眠者;有时寐时醒,睡眠不稳或乱梦纷纭者;甚则还有通宵不寐者。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辩证分型治疗。  相似文献   

7.
失眠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寐”。刘敏教授认为不寐之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与气血阴阳能否濡养密切相关。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刘敏教授概括不寐的病症特点为“阳多胆郁,阴多阳浮”:失眠阳证、实证多见少阳病,枢机不利,胆气内郁,胆火上扰心神;阴证、虚证多见少阴病,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不得眠。临证善用六经辨证,重视阴阳气血,治疗以改善症状缓其标急、调节体质重在固本为主要目标。对于不寐表现为阳证者,治疗常用柴胡类方,以舒畅情志、解郁助眠;对于表现为阴证之不寐者,治疗以附子类方为基础方加减,以温阳固本、镇静安神。同时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贾敬光 《大家健康》2007,(3S):25-27
失眠又称为睡眠障碍。失眠就是睡眠达不到正常人生理睡眠时间的一种表现。失眠,有的人表现为上床很难入睡,即入睡困难;有的可睡,但1-2小时后即醒,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叫早醒;亦有睡1-2小时后即醒,醒后可以再入睡。  相似文献   

9.
失眠,中医古籍记载称“不寐”,其内涵与现代医学“失眠”概念基本一致。中医学认为“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表现。它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赖以生存的生理规律。这个规律谁也不能违背,顺之则生,逆之则害,即疾病丛生。  相似文献   

10.
有关失眠的治疗无论中医西医都将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当作重点,忽视了对白天功能损害的改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睡眠与阴阳消长关系密切。整体来看,失眠为白天阳不出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夜晚阳不入阴多梦早醒,甚则彻夜难眠。即《内经》所提出的"昼不精,夜不瞑"状态。从阴阳分治理论探讨改善失眠状态,可采取中药协同西药,根据药效的不同在不同时间段给药,恢复睡眠觉醒周期;或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择时处方,顺应白天和夜间的阴阳消长变化加减用药。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使人体最终回归"昼精夜瞑"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介绍董湘玉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认为失眠为心身疾病诸多临床表现之一,病因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阴阳的不平衡而引起,究其病机主要为虚证、实证两方面,强调“泄有余、补不足、调和阴阳”的治疗原则,提出了各类失眠的分类方法,把“调和阴阳、健脾补虚、滋阴补肾、疏肝泄热”之大法,贯穿于失眠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注意调和、补虚、滋阴、祛邪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睡眠相关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与阴阳变化在生理病理表现的相关性。认为参与睡眠—觉醒节律调控的众多神经递质,根据其作用和功能可分属不同的阴阳属性,即有抑制作用、促眠功能的为阴属类递质,有兴奋作用、促醒功能的为阳属类递质;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是阴阳消长转化的物质基础,且当递质含量的变化超出生理范围时,就会诱发病变,出现系列阴阳消长失调的临床症状;而阴阳失调是递质异常活动的结果,是疾病症状的外在表现。探讨睡眠相关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与阴阳变化在生理病理表现的相关性,将有助于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失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揭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展诊“自和”、用“自和”、助“自和”、调“自和”的诊治方法,确立“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治则。  相似文献   

14.
顽固性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脏腑不安所引起的症候 ,表现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典型特征。失眠的证情不一 ,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 ,时寐时醒 ,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则彻夜不寐。《灵枢·邪客》篇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 ,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陷 ,不得入于阴 ,阴虚故目不瞑。”由此可知 ,五脏六腑之病皆会致失眠 ,无论涉及何脏何腑 ,总由阴阳失调 ,阳不得入阴之故。尽管失眠症会涉及所有脏腑 ,但其以心、肝、肾三脏最为相关。在此笔者择举 3例辨证施治的体会以求教于同道。例一 :陈某某 ,女…  相似文献   

15.
<正>吕同杰主任医师行医50余载,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到、丰富的临床经验.失眠即祖国医学的不寐证,吕老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不得安寐.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在治疗方面,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依临床见证之不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失眠与卫气营血失衡、五脏失调、阴阳跷脉失交有关。卫气为阳,营血为阴,五脏亦可分阴阳。卫气营血、五脏功能失调,阴阳跷脉不能交通,则阴阳升降失常,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引起失眠。临床治疗应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具体的病症具体分析,灵活选用治法。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不寐”,“不得寐”,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一般说来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体虚久病,思虑劳倦太过,心虚胆怯,情绪紧张等致使心、脾、肝、胆、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神不得安以致卧不得安而失眠。轻者表现为入寐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整夜不能入寐。失眠症发生在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笔者针对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总病机“阳虚瘀阻脑络,神不导气,阴阳失和”,治宜“醒神开窍,温阳导气化瘀,调和阴阳”,在临床治疗脑瘫83例中,总有效率达96.4%,总治愈率达47.0%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寐证”即现在所说的失眠症,指入睡困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甚则彻夜难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伴有多梦、健忘、头晕、心悸等症。失眠症治疗方法有很多,但疗效都不甚满意,笔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平衡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身处快节奏生活当中的我们,精神压力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失眠成为常见状态,具体表现为爱发脾气、急躁、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症状。这些失眠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不寐”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怒伤气”,失眠多因忧思郁怒导致的气机郁结。据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睡眠是一种稳态机制,当睡眠的解剖结构基础或神经递质分泌以及生物规律发生异常,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抑制”两种状态的平衡被打破,或其活动规律受到干扰,便会发生失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