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检测Con A注射后8 h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学评估肝损伤;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NF-α、IFN-γ、IL-4水平;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预防组显著降低了血清转氨酶水平(P0.05),且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肝脏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预防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4的水平(P0.01);槲皮素预防组肝组织NOX4、COX-2和i NOS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槲皮素对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发挥有益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肝脏》2017,(11)
目的探讨外源性给予人工合成的促红素衍生肽(HBSP)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 h给予HBSP治疗(采用尾静脉注射,8nmol/kg,每6小时1次),造模后6、12、24 h分别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肝损伤程度。测定造模后12 h肝组织中IL-6、IL-1β、TNF-α、IFN-γ、IL-12、IL-4、IL-10、TGF-β表达水平,通过TUNEL及免疫组化检测(分裂型Caspase-3)评估肝脏内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HBSP给药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Con A模型组,并且小鼠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低于Con A模型组。同时,80 nmol/kg的HBSP给药显著提高了注射致死剂量Con A小鼠的生存率。此外,HBSP在mRNA水平抑制肝脏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IFN-γ、IL-12)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并显著抑制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相关的细胞凋亡。结论 HBSP对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反应及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海珠益肝加味方对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建立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IL-4、IL-6、INF-γ、TNF-a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强的松组、海珠益肝加味方组,采用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IL-4、IL-6、IFN-γ、TNF-α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IL-4、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IFN-γ、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强的松组、海珠益肝加味方组小鼠外周血IL-4、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能升高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IL-6、IL-4的分泌水平,降低IFN-γ、TNF-α的水平,恢复Th1/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草酸铵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20 mg/kg)前30 min,腹腔注射甘草酸铵(100 mg/kg)。ConA注射后8 h,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组织学以评估肝损伤程度,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水平。同时,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预防性应用甘草酸铵有效地保护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表现为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与ConA模型组相比,甘草酸铵对肝脏内的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并无影响,但增加了抗炎症因子IL-10水平(P<0.01);同时,甘草酸铵预防组肝组织HMBG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1)。结论甘草酸铵有效改善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HMBG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C57BL/6小鼠的股骨骨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体外标记获得BMMSCs;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Con A,选择最适剂量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模型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不同剂量(1×105、5×105、1×106、1×107)的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标记的BMMSCs,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后24 h检测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及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水平,取肝脏的病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SCs在肝组织内的定植情况,并进行肝脏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结果:小鼠BMMSCs体外培养及鉴定后符合BMMSCs的特征,CM-Di L体外标记率可达90%以上;随着Con A注射剂量的增加,小鼠肝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增加,15 mg/kg是诱导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最合适剂量;Ⅱ组、Ⅲ组小鼠血清ALT、AST、T N F-α、I F N-γ、I L-4的水平以及肝脏Knodel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内可见到植入的被标记的BMMSCs,而在心、脾、肺等重要脏器并未观察到标记的BMMSCs.结论:BMMSCs可治疗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IFN-γ及IL-4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汤桐芳  隋永恒  华静 《胃肠病学》2013,18(4):216-220
背景:Kupffer细胞是肝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α-GalCer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肝内Kupffer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方法:将3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α-GalCer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F4/80阳性的Kupffer细胞的分布。胶原酶原位灌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和选择性贴壁法分离正常和急性肝损伤小鼠的Kupffer细胞。real time-PCR法检测肝组织和Kupffer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于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和Toll样受体(TLR)4mRNA表达。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ALT和AST水平。结果:α-GalCer腹腔注射引起小鼠局灶性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聚集,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法发现肝内F4/80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体积增大,并在肝组织炎症坏死处呈灶性聚集。胶原酶原位灌注分离的Kupffer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和Kupffer细胞TNF-α、IFN-γ和IL-10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Kupffer细胞中TLR4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急性肝损伤中Kupffer细胞的抗炎因子IL-10表达增加和TLR4途径下调可能是Kupffer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耐受、避免过度炎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特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肝组织IFN-γ、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在ACLF患者肝组织IFN-γ和TNF-α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肝组织IL-1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内IFN-γ表达与TNF-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86,P〈0.001)。结论乙型肝炎ACLF患者因肝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失衡而发生了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活性维生素D3联合α-干扰素(IFN-α)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3(Sma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00μL)、单药1组(口服灌胃活性维生素D3 50μg/kg)、单药2组(皮下注射IFN-α800 U)、联合组(给予活性维生素D3+IFN-α),每组各5只,另选取5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00μL)。通过组织病理学对各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查,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组小鼠TGF-β、TNF-α及IL-6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T-qPCR)对各组小鼠Smad3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单药1、2组及联合组肝纤维化程度接近,无显著性差异;但阴性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较其他组明显加重。单药1、2组及联合组TGF-β和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单药1、2组IL-6含量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IL-6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但较单药1、2组明显升高(P0.05)。单药1、2组及联合组Smad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IFN-α单独或联合治疗肝纤维化小鼠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联合治疗并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暴发性肝衰竭中Toll样受体2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D-氨基半乳糖(D-Gal)/脂多糖(LPS)诱导的暴发性肝衰竭模型中肝组织Toll样受体2(TLR2)的表达变化及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TLR2在启动炎性应答而致肝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BALB/C小鼠腹内联合注射D-Gal 900 mg/kg与LPS 10μg/kg后观察其存活率,并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转氨酶和血浆IL-18、TNF-α和IFN-γ含量。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Tanon Gis2.0软件分析各时间点肝组织中TLR2 mRNA表达,并与血浆IL-18、TNF-α、IFN-γ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组织TLR2蛋白的表达。 结果 给药后4 h,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与0 h比较,P<0.05);10 h小鼠死亡率达80%。血浆IL-1 8、TNF一α和IFN-γ含量逐步上升,IL-18在1 h即显著升高,之后持续高表达;TNF-α在2 h、5 h有两个分泌高峰;IFN-γ在2 h前增加不明显(F=2.5 7,P=0.1 3),但3 h及以后则显著升高(与0 h比较,P<0.01)。正常小鼠肝组织少量表达TLR2 mRNA,给药后1 h表达即显著增强(与0 h比较,P<0.05);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TLR2蛋白有类似的变化,尤其肝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表达更为显著;且部分肝细胞凋亡、坏死后,残存肝组织仍有较高TLR2表达。相关分析表明,肝组织TLR2 mRNA表达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动态表达。[方法]以DMN15 mg/kg腹腔注射小鼠,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0.85%氯化钠溶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水平;定量PCR法检测各时间点肝组织TNF-α、IL-1β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肝组织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DMN造模后,TNF-α及IL-1β基因和蛋白表达在各个时间点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且均在造模后48h时达到高峰。[结论]在DMN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TNF-α及IL-1β显著升高,提示炎症坏死可能是DMN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紫草素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损伤模型组、紫草素低剂量组(12.5 mg/kg)、紫草素中剂量组(25 mg/kg)、紫草素高剂量组(50 mg/kg),共计5个分组.检测不同分组之间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HE染色比较不同分组之间的病理改变;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分组之间的一氧化氮水平;Western blot测定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κBα和IκBβ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肝组织坏死明显,坏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肝组织中NO的合成增多(P0.05);模型组肝组织中iNOS和NF-κB表达增多,IκBα和IκBβ的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紫草素(50 mg/kg)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并减少肝细胞坏死率;同时减少iNOS和NF-κB表达,IκBα和IκBβ的表达则增多.低剂量组(12.5 mg/kg)和中剂量组(25 mg/kg)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紫草素(50 mg/kg)可以显著改善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减少NO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组织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IFN-α组,每组小鼠各15只。经尾静脉高压快速注射pAAV/HBV1.2制备HBV感染小鼠模型,IFN-α组小鼠在此基础上注射pKCMvint.IFN-α。于模型构建4周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ELISA法测定HBV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及IFN-α水平,qPCR技术测定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PD-1和PD-L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IFN-α组小鼠肝细胞损伤明显减轻,仅有少量炎症浸润,肝组织内纤维化染色减少。IFN-α组小鼠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IFN-α组小鼠血清IFN-α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A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前后血清 TNF-α,IFN -γ水平的变化。方法 制备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应用 EL ISA方法检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治疗组 TNF-α含量较感染组显著降低 (P<0 .0 1) ,吡喹酮治疗组 IFN-γ含量较感染组显著增加 (P<0 .0 1)。结论 吡喹酮可通过降低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血清 TNF-α的含量 ,提高 IFN-γ的含量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积雪草苷对砷暴露所致小鼠脂肪肝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60只SD小鼠,随机分为积雪草苷组、模型组、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均建立砷暴露所致脂肪肝肝损伤模型,对照组常规饮水,持续8周。而后给予积雪草苷组小鼠积雪草苷处理,并给予模型组、对照组小鼠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持续4周。对比三组小鼠肝功能、肝指数,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表达差异。结果 积雪草苷组、模型组小鼠均成功建立砷暴露所致脂肪肝肝损伤模型,积雪草苷组脂肪肝严重程度低于模型组(P<0.05)。积雪草苷组TC、TG、ALT、AST及肝指数,肝组织iNOS、Cox-2蛋白表达,肝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模型组TC、TG、ALT、AST及肝指数,肝组织iNOS、Cox-2蛋白表达,肝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均高于积雪草苷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动剂GW1929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巨噬细胞SOCS1、SOCS3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生成的影响.方法 ox-LDL(50 mg/L)、GW1929(20 μmol/L)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4h后,采用Real-time PCR技术观察各组SOCS1及SOCS3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ox-LDL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6h后,SOCS1及SOCS3蛋白的表达.最后ELISA法测定ox-LDL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24h后,各组培养液上清中TNF-α、IL-10、IFN-γ的浓度.结果 ox-LDL组巨噬细胞SOCS1及SOCS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GW1929组(P<0.05),而ox-LDL+ GW1929组SOCS1的表达明显高于ox-LDL组(P<0.05),SOCS3的表达却明显低于ox-LDL组(P<0.05).ox-LDL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FN-γ及IL-10的浓度以及TNF-α/IL-10、IFN-γ/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GW1929组(P<0.05),加入GW1929 24 h后培养液中TNF-α、IFN-γ及IL-10的浓度以及TNF-α/IL-10、IFN-γ/IL-10比值均明显低于ox-LDL组(P<0.05).结论 ox-LDL促进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CS1和SOCS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多,而PPARγ激动剂可能通过进一步上调SOCS1而不是SOCS3的表达,以对抗过度的炎症反应,调节促炎/抗炎反应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中对肝损伤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N)构建FHF小鼠模型,采用ELtSA方法和RT-PCR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及肝组织TNF-αmRNA表达,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RT-PCR法检测血清NO水平及肝组织iNOSmRNA,在小鼠用药后不同时期动态观察TNF-α、NO及肝损伤的变化,并对模型鼠分别给予TNF-α单抗和NO合成酶抑制剂L-NMMA,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在FHF小鼠中,用药后2~4h肝组织TNF-αmRNA表达显著增加(0.91±0.75→0.82±0.08,P<O.01),伴血清TNF-α水平升高,给予TNF-α单抗后可阻断LPSD-GalN介导的肝损伤,用药后4~8 h肝组织iNOSmRNA表达及血清NO水平亦显著升高(0.87±0.08→0.85±0.08,P<0.01),给予L-NMMA后使肝损伤反而加重.FHF小鼠用药后8~12 h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ALT明显异常,肝组织切片可见肝组织大块状出血和坏死. 结论:在LPS/D-GalN所致的FHF中,TNF-α的产生与肝损伤成正相关,而NO在此模型中似有保肝和肝损伤的双重作用,TNF-α和NO在FHF模型鼠的肝损伤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夏枯草硫酸多糖对异烟肼所致小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雄性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实验组每日定时予以异烟肼100 mg/kg灌胃1次。实验组于异烟肼灌胃前予以夏枯草硫酸多糖100 mg/kg灌胃预处理,每4 d灌胃1次,共3次。异烟肼处理2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脏匀浆后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RT-qPCR技术检测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实验组小鼠血清AST、ALT活性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升高(P0.001),肝组织SOD活性降低(P0.001),IL-6和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肝组织病理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AST、ALT活性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P0.001),IL-6和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夏枯草硫酸多糖对异烟肼所致小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海珠益肝加味方对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建立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强的松组、海珠益肝加味方组,采用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造模给药8h后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摘取肝脏,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测定肝组织NF-κB-p65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和海珠益肝加味方组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降低肝组织NF-κB-p65表达水平,提高血清IL-4、IL-6水平及其肝组织SOD活性,同时海珠益肝加味方组肝脏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能有效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其肝脏炎症,调控免疫反应的NF-κB通路,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TNF-α和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4)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和肝、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AHF组,n=30),于造模3、6、12、24、48、72 h各取5只检测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血清巾TNF-α和IFN-γ/lL-4水平的变化,肝、肺组织内TNF-α和IFN-γ/IL-4的表达,另取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N组,n=30).结果 AHF组各时间点血清ALT的增高和N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内炎细胞浸润、坏死明显;AHF组血清内TNF-α 3、6 h分别为0.255±0.133、0.150±0.061,比N组相应时间点均增高(P<0.01,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与N组相比3、6 h均增高(P均<0.01);Th2型细胞因于(IL-4)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AHF组肺组织与N组相比TNF-α的表达在3、6、12 h均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 TNF-α和IFN-γ在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IL-4可能不参与此动物模型的病理过程;肺组织TNF-α增高与肝衰竭的关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绿茶多酚对实验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绿茶多酚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茶多酚治疗Ⅰ组、Ⅱ组、EGCG治疗Ⅰ组、Ⅱ组,每组8只大鼠.以酒精 0.5mL鱼油灌胃制作酒精性肝病模型.茶多酚治疗Ⅰ、Ⅱ组另外分别给予200mg/kg、100mg/kg茶多酚灌胃治疗,EGCGⅠ、Ⅱ治疗组则分别给予100mg/kg、50mg/kgEGCG灌胃治疗.5wk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并测定血清转氨酶及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IL-18水平,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表现肝细胞中度脂肪变性,点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ALT、TNF-α、IL-1、IL-18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5或P<0.01).茶多酚、EGCG高低剂量分别同时处理显著降低了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TNF-α、IL-1、IL-18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CD14、LBP、TNF-α、IL-1、IL-18mRNA的表达(P<0.05或P<0.01),肝组织仍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未见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茶多酚及EGCG可减轻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炎症与坏死,其可能机制包括降低内毒素血症,抑制Kupffer细胞活性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