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秀洲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2011-2012年的125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首次诊断孕周<28周且有2次规范抗梅毒治疗的72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28周并进行1次或2次抗梅毒治疗的53例为对照组。再根据分娩时孕产妇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滴度是否≥1∶4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94%,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39%(1/72);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87%,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9.43%(5/53);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5.97%,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妊娠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驱梅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孕妇血清 TRUST 滴度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1月杭州艾玛妇产医院收治的329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治疗组200例,未治疗组129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①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93.5%,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低体质量儿和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②治疗前和分娩前母血TRUST滴度≥1∶8时,会导致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③孕周小于16周开始接受治疗效果最好,正常新生儿的出生率可达92.9%,显著高于治疗时孕周在16周以后的患者(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情况,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深圳市福田区921例妊娠梅毒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21例妊娠梅毒患者依据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晚期干预组(孕28 ~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并依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66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56例未干预/不完整干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3.13%、3.91%、6.25%、1.56%、9.38%.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长效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 ~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首次筛查时的孕周(是否>孕28周)、分娩时的血清TRUST滴度(是否<1∶8)及有无进行规范治疗进行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①筛查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6%(3/56);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5.71%(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时孕母的血清TRUST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2.04%(1/49);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85%(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规范治疗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占5.00%(2/40),未治疗组占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40)和23.33%(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孕产妇未早期筛查、分娩时血清学TRUST滴度高(滴度≥1∶8)及未规范治疗是发生先天梅毒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产前治疗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8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以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的37例为治疗组,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的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活产率为62.07%,对照组仅为3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1.72%,对照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3.42%;治疗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5.18%,两组死胎/流产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均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治疗后的母儿妊娠结局,为该地区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4至2010年,对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5 408例孕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7年内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患者共116例,妊娠期梅毒的平均发生率为4.6‰,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5例接受了规范治疗,接受治疗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占8.4%.分别于早、中、晚孕开始治疗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RPR滴度组母亲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RPR滴度≥1:4组所分娩的新生儿,其RPR阳性率达94.7%,明显高于母亲RPR滴度≤1:2组所分娩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3.3%(χ2=9.388,P<0.05),相对危险度达15.750倍.结论 母亲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妊娠期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妊娠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期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期对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妊娠结局以及胎儿预后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医院回顾性分析2015年台州市孕期接受梅毒检测产妇74 325例,梅毒感染产妇279例,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为3. 8‰,先天性梅毒患儿4例; 2016年台州市孕期接受梅毒检测产妇86 620例,梅毒感染产妇339例,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为3. 9‰,先天性梅毒患儿4例; 2017年台州市孕期接受梅毒检测产妇82 927例,梅毒感染产妇338例,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为4. 1‰,先天性梅毒患儿1例。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时期,将患者分为3组,即A组(孕周≤12周,31例)、B组(孕周介于13~28周,28例)和C组(孕周28周,26例)。观察3组患者妊娠结局、胎儿预后效果以及母婴梅毒滴度(RPR),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足月分娩率(83. 87%)明显高于B组(53. 57%)和C组(42. 31%),A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16. 13%)明显低于B组(46. 43%)和C组(57.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患者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概率(0. 00%)明显低于B组(3. 57%)和C组(19.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患者母体RPR滴度1∶8概率(90. 32%)明显高于B组(78. 57%)和C组(30. 77%)高,A组患者新生儿RPR滴度1∶8概率(100. 00%)明显高于B组(82. 14%)和C组(5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效果显著,不仅可以使患者妊娠结局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同时对胎儿预后效果显著,有效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概率,不管对于妊娠结局还是胎儿预后都意义重大,极有利于患者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机下梅毒感染孕妇梅毒抗体滴度改变与母婴结局,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梅毒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孕早期组(<13周)36例、孕中期组(13~28周)45例、孕晚期组(>28周)27例,比较三组梅毒感染孕妇的梅毒抗体滴度改变及母婴结局。结果三组梅毒感染孕妇足月分娩、流产、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组足月分娩发生率高于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孕晚期组流产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孕中期组早产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晚期组;三组梅毒感染孕妇低体质量儿、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P<0.05);三组梅毒感染孕妇血清TRUST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孕早期对梅毒感染孕妇进行科学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清  黄素然  王静文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477-1478
目的:对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方法:将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4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入院的晚期妊娠3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中早产、死胎死产、产褥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晚期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及早期进行梅毒治疗是改善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梅毒筛查 ,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探索降低对孕妇和围产儿危害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血浆反应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HA)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 5 4例 ,占住院分娩病例总数的 6 .2‰ ,潜伏期梅毒 5 1例 ,占 94 .4 %。在孕 2 0周内确诊 33例 ,占 6 1.1%。未治疗组中流产 8.0 % ,死胎 2 0 .0 % ,畸胎 8.0 % ,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以潜伏梅毒为主 ,早期、规则、全程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及防止感染先天性梅毒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舟山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感染情况和新生儿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发病情况及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为该地区孕产妇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转归情况。结果 51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中,孕前及孕早、中孕期确诊并正规治疗组早产、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晚期确诊未正规治疗组。结论通过对产前筛查出妊娠期梅毒后,及早、足量、正规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流产、早产、死产和分娩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对妊娠早、中期发现的梅毒患者不必终止妊娠,通过正规、足量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尽可能加强宣教,提高孕妇系管率,孕期及早进行梅毒筛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正规、足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48例妊娠合并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与否对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对48例感染梅毒孕妇及分娩新生儿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先天性梅毒予以治疗及随访.结果孕期经正规治疗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存活率、足月儿比例、平均孕周及平均体重均高于孕期非正规及未治疗组.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早期干预可减少梅毒螺旋体对胎儿的损害,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4.
葛慧娟  任亦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519-35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临床意义,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8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6例流产,其余76例根据妊娠期梅毒发现时间及治疗情况分为全程治疗组(45例)、非全程治疗组(20例)及未治疗组(11例),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疗程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全程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5.6%(43/45),高于非全程治疗组(80%,8/10)和未治疗组(54.5%,6/11),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组发生死胎2例,非全程治疗组发生死胎1例;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81.8%(9/11),高于非治疗组(30%,6/20)和全程治疗组(11.1%,5/45),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流动孕产妇管理、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合并梅毒感染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同期分娩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胎传梅毒19.5%(8/41);死胎和早产46.3%(19/41),其中死胎12.2%(5/41),早产17.1%(7/41),与同期分娩者死胎和早产11.9%(659/5532),死胎3.5%(194/5532),早产8.4%(465/553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为37.1%(13/35),未治疗组为100.0%(6/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妊娠期规范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孕期梅毒妇女胎儿宫内感染的超声影像特征以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接受治疗的56例孕期梅毒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抗梅治疗的38例孕妇为治疗组,18例未接受抗梅治疗的孕妇为未治疗组,治疗组中根据接受抗梅治疗的时间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3~28周)以及晚孕组(>28周);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前超声影像监测,统计并比较28例孕期梅毒孕妇胎儿的异常超声表现发生情况;比较正常与梅毒胎儿比例及各组患者生产情况。结果 56例孕期梅毒孕妇中单胎分娩32例,双胎分娩4例,分娩失败20例,存活胎儿40例;治疗组存活胎儿30例,其中正常胎儿28例、先天性梅毒胎儿2例,未治疗组存活胎儿10例,其中正常胎儿4例,先天性梅毒胎儿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三组患者梅毒胎儿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中孕组无流产和死胎,足月产75%,未治疗组流产、死胎均>20%,足月产20%左右,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梅毒妇女妊娠水平较低,超声影像能够直观反映孕期梅毒妇女胎儿宫内感染情况,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与否对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对48例感染梅毒孕妇及分娩新生儿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先天性梅毒予以治疗及随访。结果:孕期经正规治疗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存活率、足月儿比例、平均孕周及平均体重均高于孕期非正规及未治疗组。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早期干预可减少梅毒螺旋体对胎儿的损害,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引产和分娩的27 461例孕、产妇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治疗组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210例,其中10例为Ⅰ期梅毒,200例为潜伏期梅毒,发病率为0.76%.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21%和52.85%,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1).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和9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