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王维武 《四川中医》2002,20(12):11-12
在研究《金匮要略》时注意以《伤寒论》条文的解读相辅,是正确理解医经原义的重要方法。本文举病证、治则、方药三方面为例,具体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味辛香走窜,性温而烈,入肺二经,且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之功。综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应用细辛的方剂有十八首,用之较为广泛。下面就细辛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祝小惠 《河北中医》2001,23(10):789-790
甘草性味甘平 ,归十二经 ,是一味常用药。然而正是因为它常用 ,反而容易被人忽视 ,对其作用不加深究。《神农本草经》谓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疮肿 ,解毒” ,属上品。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 ,发现其中很多方剂都将甘草排在首位 ,甚至以之作为方名。《伤寒论》113方中含甘草的有 69方 ,《金匮要略》2 0 5方中含甘草的有 75方 ,其最大剂量用到 4两 ,最小剂量只有 6铢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可见仲景并不把甘草看作可有可无的角色。笔者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甘草的运用谈一点…  相似文献   

7.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注》“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求真》“行痹,其是有因风、因湿、因痰、因寒、因瘀、因虚之瘀,需用桂枝以为向导”。《大同药物学》“合麻黄能发汗,合五味能降冲,合茯苓能利水,合桃仁能消瘀,合芍药饴糖能建中”。张寿颐曰:“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痹。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水,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下面就《伤寒论》中桂枝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腹部的疼痛,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内科、外科和妇科多种疾病,多是腹腔脏器本身病变,但也可能是全身其他脏器病变的反应。医圣张仲景对腹部痛证的论治甚为精辟,验之临床,能起大病,每多奇效。《伤寒杂病论》原著虽已失传,但仍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9.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同名方剂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的作用、适应证等同中有异,或外感内伤交互立论,或异病同方扩大应用,或组成主治互为补充。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并为研究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方法和经方新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蒋明 《中医杂志》2012,53(16):1435-1438
伤寒是病名,伤寒的含义问题即是伤寒病的概念问题,研究其含义可从分析张仲景的疾病观着手。伤寒是一个病,孤例势难判断求证结果,《金匮要略》中有多个病,探索张仲景的疾病观可从《金匮要略》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析《金匮要略》方栝蒌瞿麦丸、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阅读古书籍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三则经方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成果。栝蒌瞿麦丸、金匮肾气丸与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15.
杨亮  李富贤 《陕西中医》2016,(10):1421-1422
目的:考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现版药典未收录药名临床应用情况,使古今应用实物一致,保证临床疗效。方法:查阅古今大量资料,结合现代名家应用情况。结论:考证了38味现药典未收录药名实际应用品种,保证临床用药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夫人之害病,其转归不外生死两途。医之治病,首当辨明生死趋向。欲治其生,必知其死,不晓其死,安求其生。古谚云:“富贵易识,生死难明。”富贵之形彰于外,故易识;生死之机藏于里,故难明。或谓此病可治,逾三四日而死;或谓此病当死,绵延数载不亡。生死预兆,其理至深至微。自非博学多闻,难以预言矣。先圣张仲景在论述伤寒杂病时,每临疾病的生死关头,断言可治、不可治、难治、即死,提示疾病的预后转归。其间虽着字不多,但潜意堪深。学者苟能认真分析,以之应用于临床实践,确非微小裨益。兹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死症的条文,对其辨认规律和要点,不揣浅陋,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金匮要略》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痰之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对其进行了详尽论述.参考《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医家对经方的运用经验,将其治法归结为清热生津,温阳化气,通腑止渴,滋阴泄热,活血化瘀,化气利水,温肾健脾,化瘀通淋,宣痹通络等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时令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中对下法和大便的认识及其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就《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下法与大便的关系作如下探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9.
药物煎煮时间与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比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方的不同煎煮方法发现:《金匮要略》中葛根汤的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金匮要略》中更长,如此处理能缓和药性,防止药物损伤津液;《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药物轻煎可使药性轻清偏上,振奋胸阳;《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的煎煮方法与《金匮要略》中采用水煎的煎煮法有所不同,如此处理可使药性清扬偏上,达于上焦。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剂量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士升 《国医论坛》1990,5(1):42-44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药物剂量的运用别具一格,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由于汉代的度量衡至今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衡值增加,有的度量衡单位消亡,给后人学习运用张仲景方药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影响了疗效。因而对其剂量的研究,近十年来比较活跃,笔者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并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