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制备可持续缓慢释药的罗替戈汀植入剂,并进行罗替戈汀植入剂体外释放介质的筛选。方法: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罗替戈汀植入剂,考察其在5种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药行为,通过体内外相关性拟合筛选最优释放介质,并用于各处方植入剂的体外释放评价,进行处方筛选。结果:以PLGA 8515 5A和5050 2A混合高分子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罗替戈汀植入剂可持续平稳释药达40 d。罗替戈汀植入剂体外评价的最优释放介质为p H 4.5醋酸盐缓冲液,体内外拟合相关系数r为0.997,药物释放符合扩散-溶蚀模型。结论:罗替戈汀植入剂可实现长期缓慢释药,p H 4.5醋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用于罗替戈汀植入剂的体外释放评价,可预测体内的释药行为,从而可用于指导制剂处方筛选及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制备罗替戈汀原位形成植入剂。方法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以体外累积释放度为指标考察PLGA类型、PLGA相对分子质量、PLGA质量浓度和载药量对罗替戈汀原位形成植入剂的影响,优化最佳处方。结果罗替戈汀原位形成植入剂的最佳处方为:以PLGA 7525 5A为载体、N-甲基-2-吡咯烷酮为溶剂的PLGA质量浓度为25%、载药量为50%。制备的罗替戈汀原位形成植入剂体外释药30 d累积释放度达85%以上,具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罗替戈汀原位形成植入剂结合了缓释注射剂和植入剂的优点,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并评价Notel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Notel缓释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为评价指标,考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溶液浓度、硬脂酸、不同pH的聚乙烯醇(PVA)溶液等因素对微球的影响,筛选最优处方并制备微球,考察大鼠药动学及对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按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0 μm,载药量12.5%,体外释药可达1个月。微球在大鼠体内1 h即有药物释放,第8天血药浓度达到峰值Cmax(52.96±3.20) ng·mL-1并持续释放30 d。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在1个月内有效降低。结论:Notel缓释微球作为1个月长效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玉米醇溶蛋白黏附控释片,考察其体外黏附性能和释药行为以及体内药动学特性。方法:以玉米醇溶蛋白为骨架和黏附材料,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制备胃肠道生物黏附控释片,并将其与市售普通片剂和自制控释片进行体外黏附性能和释药行为以及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结果:用玉米醇溶蛋白包衣的5-氟尿嘧啶黏附控释片具有良好的组织黏附性,体外释放在12小时之内符合零级释放,达到了控释目的,且与参比制剂相比,其在大鼠胃肠道的滞留时间更长,药物释放更平稳,缓释效应明显。结论:玉米醇溶蛋白对胃肠道黏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黏附性,将其用作包衣材料制各黏附控释片,可实现药物在胃肠道的缓控释。  相似文献   

5.
程金来  陈小伟  丁兵 《齐鲁药事》2015,(3):166-167,171
目的制备替比培南酯缓释片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选用羟丙甲纤维素K4M、羟丙甲纤维素K15M为缓释骨架材料制备替比培南酯缓释片。采用正交设计法,以药物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为考察指标优化处方。结果制备的缓释片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药动力学方程,释药机制为非Fick扩散。结论制备的替比培南酯缓释片具有较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可注射5-氟尿嘧啶(FU)缓释凝胶,并研究其体外释药及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pH/温度双重敏感生物可降解嵌段共聚物OSM1-PCLA-PEG-PCLA-OSM1为载体材料,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备5-FU缓释凝胶。考察载药量和共聚物浓度对其体外释药情况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大鼠皮下注射5-FU水溶液(参比制剂)及缓释凝胶(受试制剂)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5-FU在载药量为0.5%,共聚物浓度为15%、20%、25%的缓释凝胶中第9天时平均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9.66%、87.59%、80.85%;载药量为0.2%、0.5%、1%,共聚物浓度为25%的缓释凝胶中第9天时平均累积释放百分率为75.30%、80.85%、86.90%;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在大鼠体内tmax分别为0.25、0.50h,Cmax分别为72.7、31.1μg·mL-1,AUC(0~)t分别为44.5、342.4mg·h·mL-1,MRT分别为0.57、27.2h。结论:5-FU缓释凝胶中5-FU体外释放呈现Higuchi动力学特征,表现为以扩散控制型为主的释药模式;释药初期,载药量对释药速率影响较大;释药后期,共聚物浓度对释药速率影响较大。皮下注射给药后,与水溶液相比,缓释凝胶可持续释药3d,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可持续释放且能治疗疼痛的载高乌甲素(LA)的聚乳酸(PL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情况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高乌甲素的聚乳酸纳米粒(LA/PLA NPs),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药浓度,PKSolver程序处理药-时数据,并以LA为参比进行大鼠腹腔注射的药动学研究。结果:LA/PLA 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429±9.19)nm,包封率(86.34±2.15)%、载药量(45.85±1.34)%,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15 d,体内可释药8 d以上,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103.16±21.57)h,tmax=(3.6±1.34) h,Cmax=(3.50±0.69)μg·mL-1,AUC(0-t)=(455.14±26.18) μg·mL-1·h。结论:LA/PLA NPs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体内药-时过程符合非房室模型,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肌肉注射的阿戈美拉汀混悬型长效注射剂,并考察其体外特性。方法建立长效注射剂的药物含量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以PLA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结合湿法研磨技术制备阿戈美拉汀长效注射剂;对制剂的表面形态、粒径、含水量和药物与载体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单因素考察载体种类、药物与载体比例和制剂粒径等因素对体外释放的影响;对制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对释药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成功制备了阿戈美拉汀长效注射剂,粒径约为35μm且分布均匀,药物与载体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放置两个月稳定,突释降低至11.9%,能缓慢释放药物一个月以上,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结论所制备的阿戈美拉汀长效注射剂稳定性较好,突释小,释药平稳,实现了缓释长效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装置制备阿司匹林微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肠溶材料雅克宜和缓释材料SURELEASES以5∶5混合包衣。用释放度测定法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各种因素,并对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体外释药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显示,制备的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2 h内能释药30%,剩余药物在随后的10 h内缓慢释放。Weibull模型拟合方程得出药物释放符合一级速率过程,释放曲线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成功的制备了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  相似文献   

10.
胡忍乐  王九成  焦亚奇 《中南药学》2014,(11):1092-1095
目的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苯磺酸氯氯地平长效微球,并对其体内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 PEG-PLA为载体制备苯磺酸氨氯地平微球。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采用DDSolver 1.0软件,对其体外释药曲线进行拟合。采用DAS 2.1.1软件,对大鼠皮下注射苯磺酸氨氯地平微球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处理。结果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30 mm,平均载药量8.8%,平均包封率85.8%。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F=24.105+6.734 t1/2(r=0.986 9)。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并明显具有长效作用。另外,给药末期对给药部位进行病理学检验,未见刺激性反应。结论采用m PEG-PLA为载体材料可制成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长效微球,并可用本试验的体外释放度条件对其体内释药特性进行评价,简化了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mPEG/PLA比例为10/90,5/95,2/98的3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合成的mPEG-PLA为载体材料和有机溶剂N-甲基比咯烷酮(NMP)制备醋酸亮丙瑞林(LA)的原位注射剂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体内外释放试验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PEG2000和外消旋-丙交酯(DL-LA),以开环聚合法合成比例为10/90,5/95,2/98的聚合物mPEG-PLA,并通过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确证。然后将mPEG-PLA和LA置于两个注射器中,制成A/B系统,在使用前将药物加入聚合物溶液中并混合均匀,制备醋酸亮丙瑞林的原位注射剂。利用显微镜和SEM分析制剂结构。其次进行药物的体外释放试验,对释放曲线进行模型拟合,最后以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试验,考察药物在SD大鼠体内的释放行为,并考察体内外相关性。结果:成功合成且验证了不同比例的mPEG/PLA聚合物,并以此为载体材料成功制备出LA原位注射制剂。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药物以接近零级的方式释放,释放速率和聚合物mPEG/PLA比例,载药量和加入有机溶剂的量有关,且聚合物中PLA比例越高释放越慢,载药量增加则释放速率增加;选用黏度大的溶剂则药物释放减慢,溶剂的用量增加释放速率减小;大鼠体内实验也表明该制剂在体内能够达到缓释的效果,药物在前10 d内释放较快,30 d释放药物能达到90%。结论:醋酸亮丙瑞林原位注射制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体内外实验均证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以PLGA和2-HP-β-CD为载体的曲安奈德(TA)滴眼液,并对其体系进行表征。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TA-PLGA-2-HP-β-CD滴眼液,通过差示扫描、傅立叶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体外转运特性进行探讨。结果:所制备滴眼液中的纳米粒粒径为(161.7±45.5)nm,ζ-(-6.27±0.12)mV,包封率为(76.39±4.84)%,体外6 h单位面积累积释放度为40%。结论:TA-PLGA-2-HP-β-CD滴眼液体外释放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体外转运特性可为滴眼液的细胞动力学过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定量描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烯吡咯烷酮(PCL-PVP)聚合物水凝胶用于负载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物质的量比1:1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PCL-PVP聚合物凝胶。将布洛芬-精氨酸共晶负载于PCL-PVP聚合物凝胶上,考察不同亲疏水比例载药物共晶凝胶(PCL:PVP=1:9,3:7,5:5)在pH 5.8,7.4的PBS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在pH 5.8 PBS中,布洛芬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受载药凝胶亲疏水比例影响较大,释放72 h后, PCL:PVP=3:7的载药凝胶累积释放量达到约80%,为3组凝胶中的最大值。在pH 7.4 PBS中,不同亲疏水比例的载药凝胶的释放速率差别不大,布洛芬的释放速率较pH 5.8 PBS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大,在释放开始12 h后三者累积释放率均已接近或超过80%。结论:药物共晶的体外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两亲性PCL-PVP聚合物凝胶可用于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的载体,具有一定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布地奈德灌肠用温敏性凝胶的体外释放度及体内滞留性。方法:制备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采用动态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以新吲哚菁绿IR820为荧光标记物,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不同时间点温敏凝胶灌肠液在小鼠体内的滞留情况。结果:含有增溶剂的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在体外能缓慢并完全地释放,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12 h释放在80%以上,普通灌肠液12 h的累积释药率不到60%;通过对新吲哚菁绿标记物观察,温敏凝胶剂在体内至少可以停留12 h,普通灌肠液体内4 h时几乎不能观察到荧光信号。结论: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延缓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溴新斯的明多囊脂质体(NB-MVL),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载药多囊脂质体,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以动态透析技术与ƒ2相似因子评价法对NB-MVL与溴新斯的明在体外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计算其药物释放度与相似因子。结果:NB-MVL的包封率受投料比、药物浓度等因素影响;NB-MVL在不同的释放介质中所获得的释放模型均符合Weibull模型,同时与溴新斯的明溶液在不同释放介质中所得累积释放曲线间的相似因子小于50。结论:本试验制备所得NB-MVL包封率较高,且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与溴新斯的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辛苯聚醇阴道用温敏凝胶[(O-9)-VTG],并对其释放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冷溶法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凝胶,倒置法测定其胶凝温度(TGEL),再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药情况。结果:优化的处方基质配比为P407:P188:甘油:壳聚糖=16.3:5.7:5:0.6,胶凝温度为33℃,胶凝时间约1.6 min;辛苯聚醇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效应面法筛选辛苯聚醇温敏凝胶处方合理,(O-9)-VTG作为新型阴道用避孕制剂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吡嘧司特钾为模型药物,制备眼用原位温度敏感凝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泊洛沙姆407/188为基质,筛选最佳处方以达到合适的胶凝温度,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嘧司特钾含量并以无膜溶出模型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处方中以5%甘露醇为溶媒,0.1%吡嘧司特钾(w/v)、0.01%苯扎溴铵(v/v)、6%泊洛沙姆188(w/v)和20%泊洛沙姆407(w/v)的组成可以达到最适胶凝温度,经影响因素试验考察证明该制剂性质稳定,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表明药物的释放与时间成线性关系。结论:本文制备的吡嘧司特钾眼用原位温度敏感凝胶具有很好的温度敏感性,能够延长药物在眼部停留时间且给药方便,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眼用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盐酸布替萘芬阴道用温敏水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泊洛沙姆为基质,筛选最佳处方以达到合适胶凝温度,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结果显示以1%盐酸布替萘芬、0.1%山梨酸钾、2%甘油、5%聚山梨酯80、12%泊洛沙姆407及5%泊洛沙姆188为配方制备的温敏水凝胶在35℃时产生胶凝,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显示8 h可释放超过90%的药物。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盐酸布替萘芬阴道用温敏水凝胶具有很好的温度敏感性及黏附性,具有缓释特性且给药方便,是一种值得开发的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有机酸诱导原理制备盐酸普萘洛尔延时脉冲微丸,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以低渗型丙烯酸树脂为包衣材料,采用空白丸心上药法制备含有机酸的载药微丸,考察处方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优化处方。通过有机酸与包衣膜相互作用试验探索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药物与琥珀酸分层的微丸具有较理想的脉冲释药特征,最优处方体外释药时滞约为4h,时滞后2h累积释放量90%以上,其体外释放曲线符合logistic模型。有机酸能够降低衣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促进其水化,从而提高包衣膜渗透性而加速释放。结论:所得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脉冲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制烯诺孕酮阴道环并建立其体外释放度的检测方法,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 以硅橡胶为载体,采用注塑成型法,制备基质型阴道环;以基质型阴道环为药芯,包覆一定厚度的无活性硅橡胶膜,制得储库型阴道环。采用溶出度桨法的装置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pH4.0的醋酸缓冲液200 mL为释放介质,转速为50 r·min-1,温度为(37±0.5)℃,含量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 C18(2)(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v/v);检测波长243 nm;流速1 mL·min-1;进样量20 μL;柱温35℃,并对烯诺孕酮阴道环的体外释放度进行释放拟合。结果: 优化了烯诺孕酮阴道环制备工艺及处方,阴道环中药物可以维持21 d缓慢释放,基质型阴道环的释药速率符合Higuchi方程,储库型阴道环的释药速率更加平稳。所建立的烯诺孕酮阴道环体外释放方法能够检测样品的体外释放度。结论: 烯诺孕酮阴道环具有良好的释药特性,制备工艺稳定;所建立的释放度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可用于烯诺孕酮阴道环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