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是中医“群方之祖”。其中有关章节对后世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启发。笔者在1989年第9期本刊上有所论述,现续文如下。一、血痺与声带麻痺《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提出:“血痺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方论在耳鼻喉科的应用福建省人民医院(350004)林淑琴《金匮要略》方论在耳鼻咽喉疾病方面有不少论述,其对病机认识、诊法运用及辨证论治阐述如下。1详论病机审证求因在《金匮要略》中解释了部分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病机理。如针对鼻塞,《痉湿病脉证... 相似文献
3.
整理《金匮要略》对体质的认识及体质与疾病的预防、发病、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认为其主要思想为:不同体质,描述各异;疾病预防,首重体质;体质不同,发病各异。 相似文献
4.
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张仲景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其生命观和疾病观,创立了发病学、病因学和病机学等系统的中医疾病学理论。深入研究《金匮要略》疾病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中医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中医特色,发展中医药学。 相似文献
5.
短气,源出《灵枢·颠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它是一个证状,历代很多医家对它作了详细地阐述,如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一书中曰:“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短气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属久病、体弱,证见声低息微,形瘦神倦,多由于心、肺、肾之气虚、脾肾阳虚、湿盛阳虚等所致;实证常伴有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多由于饮阻气滞、寒饮停胸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治杂病的专书 ,近代以来 ,对其理、法、方、药的研究连篇累牍 ,数不胜数 ,但对其中丰富的养生思想却鲜有言及 ,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1 《金匮要略》的养生指导原则1 .1 顺应四时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指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 ,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正常的自然变化使人类生长、发育、繁衍不绝。反之 ,如“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未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等不与节令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论血证分吐血、衄血、下血、淤血、亡血五法。下面仅就吐血之证细细研求。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 ,但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 :“胃中呕出名吐血 ,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 ,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 ,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而《金匮要略》所言之吐血 ,吐者口中出 ,由此可见 ,应包括胃中呕血和肺中咳血。《金匮要略》论吐血只 5条 ,在此寥寥文字之中 ,欲求其真谛 ,实觉难以详备。今细加咀嚼 ,抛砖引玉 ,与同仁共析。1 吐血脉证辨别1 .1 吐血的一般诊断 文曰“病人面无色 ,无寒热… 相似文献
9.
朱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4):17-18
中医所谓清法,是指用气味寒凉的药物为主要部分所组成的方剂,以治疗热证的治病方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能.《内经》云:“热者寒之”、 “治热以寒”,即是指清法而言.《金匮要略》对清法的运用,较为慎重.因治热方药多属寒凉,易于损伤人体阳气,对于平素虚寒患者,仲景更是慎用.但后世医家对于清法应用有很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中关于眩晕症状的名称综合有8种,出现在7种疾病中,治法、方药也不同,但症状基本相同,为了临床鉴别诊断准确,有必要探讨其共同性:机理大致可综合成如下三种:中焦实滞,清阳不得上升的眩证;痰饮停聚在胸膈,肝气挟饮上冲的冒眩证;阴血虚于下,不得濡养清窍的眩或厥。由此便于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论述针灸疗法 ,有如下几种情况 :1 清泻邪实 ,针之所为《妇人杂病》云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 ,热除脉迟……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血室隶属于肝脉 ,今瘀热于肝脉而不利 ,故刺期门穴以泻肝实 ,使热从外泄 ,血室得清 ,诸证自愈。《妇人妊娠病》篇云 :“妇人伤胎 ,怀身腹满 ,不得小便 ,从腰以下肿 ,如有水气状……此心气实 ,当刺泻劳宫及关元 ,小便微利则愈。”妇女怀孕 ,如若伤胎 ,会出现腹满 ,小便不利 ,腰以下重滞 ,此乃心气实所致 ,可用泻法针刺劳宫及关元两穴 ,使小便微微通利 …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用药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 据药功效,专病专药 《金匮要略》辨证用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以其独特功效来克制病邪。如对狐惑病利用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煎水洗前阴,治前阴蚀烂,利用雄黄解毒杀虫之功效,火烧熏后阴,治后阴蚀烂;对寒疝病利用乌头之大辛大热破积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13.
甘草性味甘平 ,归十二经 ,是一味常用药。然而正是因为它常用 ,反而容易被人忽视 ,对其作用不加深究。《神农本草经》谓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疮肿 ,解毒” ,属上品。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 ,发现其中很多方剂都将甘草排在首位 ,甚至以之作为方名。《伤寒论》113方中含甘草的有 69方 ,《金匮要略》2 0 5方中含甘草的有 75方 ,其最大剂量用到 4两 ,最小剂量只有 6铢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可见仲景并不把甘草看作可有可无的角色。笔者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甘草的运用谈一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金匮要略》的治则,归纳为祛风、补虚、破瘀三纲,认为明此三者则可执简驭繁,掌握杂病论治的关键。文中从“首重外邪,外内合治”、“补虚固本,谨调阴阳”,“随其所得,祛瘀散结”三个方面作了论述。指出《金匮》治则三纲,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很好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5.
16.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17.
18.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温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温者达40条之多.立方约30余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就其主要方证予以归纳,简述如下:1温散寒湿《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寒湿侵渍肌表,当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重着、不能转侧。治法当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直用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麻黄加米汤.麻桂相配.温散寒湿.麻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且能行表…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著作,其中包括内科、外伤科及妇产科等疾病,共22篇。《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在治疗上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用药的依据,奠定了治疗杂病的理论基础,其中温法在《金匮要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及临床实践,现将其中温法的运用概括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虽然并未象<伤寒论>那样明确地提出并病的概念,但同样也有所论述,现就这一问题,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