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伤寒论》12首含大黄方剂对8种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固体连续稀释法测定,并得出各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在12首含大黄方剂中,有7首对所试8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作用最强;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陷胸汤、抵挡丸次之。结论:该体外抑菌试验的结果可作为临床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选方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由大黄、甘草组成。乃治疗胃肠实热呕吐的一首方剂。笔者常以此方治疗胆道疾病,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韩永刚 《国医论坛》2004,19(1):22-23
大黄乃攻邪定乱之将军 ,治病救急之良药 ,用之得当则如一夫当关 ,挽狂澜之既倒 ,扶大厦于将倾。但大多数《中药学》却将大黄列为泻下类药物 ,致使众多中医学子只思大黄为泻下攻积药 ,而忽略了大黄活血化瘀、清热泻火等其他重要功效。清·周岩《本草思辨录》中言 :“夫大黄之为物既定 ,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 ,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 ,否则为大黄所误而大黄之被证亦多。”诚如斯言矣 !今不揣学浅研习古人用大黄之理法 ,以期悟古之明理之士用大黄之真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门之圭臬 ,两部书2 5 3首方剂中 (不计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赵书锋  苏鑫 《陕西中医》2010,31(2):222-222
大黄一药,临床应用多以之通便、活血,诚如《药性赋》所言:“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然大黄之利小便之功常被忽视,谨从大黄药性及其在方剂中的发挥两方面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黄气味俱厚,苦寒泄降,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汉末医圣仲景尤为善用比药,纵观其著作,《伤寒》中涉及运用大黄的原文达85条之多,方剂15首;《金匮》中约35条,方剂20首。其运用广泛,配伍严谨灵活,药证丝丝入扣,可见一斑。探讨其配伍运用之规律,对我们研习经典,指导临证,颇具一定意义。配伍应用: 大黄以功能荡涤胃肠,调气、祛淤,推陈致新,凉血止血,泻热利湿,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等。其性走而不守,入脾、胃、大肠、肝、心诸经而在多方中配伍。用治腑实便秘,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将大黄广泛用于伤寒、杂病。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大黄运用非常广泛,共有32个方剂运用了大黄,随证情变化,有生用、酒洗、去皮之别;有用量大小之不回,煎药有渍之、同下、后下之异。特别是配伍极其精妙,各具特色。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大黄的配伍方法作一探讨,归纳有以下诸类。 1 攻破合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  相似文献   

8.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运用半夏者共计47首。其中《伤寒论》中17首,《金匮要略》中30首。方剂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约21首(包括两书重叠运用者),其中《伤寒论》中5首,《金匮要略》中16首。兹就其有代表性的方剂,分六个方面试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茂清 《山西中医》1999,15(4):47-47
《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由大黄、甘草组成,是治疗胃肠实热呕吐的一首方剂。笔者临床以此方为主治疗胃肠实热之不寐、胁痛、热淋等,收效颇佳,兹举例如下。1不寐邹某,女,41岁,1998年4月13日初诊。失眠1年余,曾服安定、谷维素等西药好转,近1月来病情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11.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运用半夏者共计47首。其中《伤寒论》中17首,《金匮要略》中30首。方剂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21首(包括两书重复运用者),其中《伤寒论》中5首,《金匮要略》中16首。兹就其有代表性的方剂,对仲景运用半夏的规律从七个方面讨论。一、宽中消痞借半夏降逆燥湿的功能,用于胸脘痞闷胀满,或呕吐、或心下疼痛等症。如《伤寒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景将熟地黄、人参、大黄、附子称谓药中四雄,熟地黄、人参譬若治世之良相,大黄、附子比作乱世之良将,用之得当,各有专长。附子在《伤寒论》中入十八方,医圣张仲景在使用附子的方剂中,配伍严谨,用量讲究。现就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药物使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运用Excel 2010、Spss 22.0、Weka 3.8等数据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方剂的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484首治疗闭经方剂,其中涉及中药344味。高频药物为当归、白芍、桃仁、大黄、甘草、川芎、牡丹皮、肉桂、牛膝等,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苦、辛、甘,归经多为肝、脾、心、胃经。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当归-白芍、当归-桃仁、桃仁-大黄、大黄-当归、当归-甘草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方剂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对闭经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收载方剂314首,其方剂组成严谨,疗效确实,立方用药,纯而不杂。故后世医家称之为“医方之鼻祖”。笔者临床近30年,深感经方应用之广泛,疗效之可靠,现举验案5则如下。1小柴胡汤治疗夜半咳嗽马某,男,18岁。1999-11-27就诊。淋雨伤寒后咳嗽2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17.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永文  沈思钰  蔡辉 《河北中医》2010,32(3):433-43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并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经学者多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法要》记载的60首方剂,这60首方剂源自于古佚书《汤液经法》,由于《汤液经法》已佚,故通过《法要》中记载的60首方剂可窥《汤液经法》之原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黄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伤寒论》中含有大黄的方剂及含大黄方剂的条文进行研读、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对大黄的运用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言大黄的功效完全一致。结论: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泄热(火)解毒、利湿退黄、祛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气、安和五脏等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附子、乌头在中医临床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方中多次出现。据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张景岳将附子列入“四味”药之一(指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四味药是拯疾扶危要药),学习掌握好附子、乌头的药性及功用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学习掌握附子、乌头,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