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的惊厥与脑电图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首次睡眠脑电图(EEG)分析,观察脑功能状况。结果:重度窒息的EEG异常率100%,痫波发放阳性率达70%(21例),轻度窒息EEG异常率86%,痫波发放占55%(12例)。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原因之一,窒息越重,EEG阳性率越高。EEG是检查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应。尤其是HIE合并惊厥,EEG具有预测性的远期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UIE)生后一周内脑电图背景活动变化及其在HIE早期诊断和神经学预后评估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005年9月-2007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45例HIE患儿在生后一周内进行脑电图描记,并将EGG监测结果与HIE患儿临床分度在生后1、3、6、9、12及18个月时的神经学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脑电图背景活动在HIE早期诊断和神经学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45例窒息儿其中轻度窒息32例,重度窒息13例,并据胎龄分为足月儿和早产儿组。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足月儿组36.8%和早产儿组57.7%。脑电图重度异常发生率两组分别为5.3%和11.5%。轻度窒息组脑电图异常43.8%,重度窒息组61.5%。脑电图重度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1%和23.1%。研究表明早产儿脑电图重度异常率高于足月儿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窒息组脑电图重度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HIE新生儿生后一周内进行脑电图背景活动分析能早期预测HIE病情轻重程度并预测其神经学预后,对早期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长程脑电图(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长程EEG资料,并与对照组40例脑梗死后无癫痫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EEG与长程EEG检查比较:常规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长程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35例,占80%,中、重度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长程EEG异常率为95%;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痫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EEG监测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痫发作、观察病情变化、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脑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对151例发作性疾病儿童应用24h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AEEG)进行监测。结果总异常率808%,痫样放电出现率795%。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788%,可疑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45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AEEG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EEG);癫痫组与可疑癫痫组之间临床发作中所描记到的痫样放电出现率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人的痫样放电部位以全脑或一侧,或限局性一侧偏胜者多见,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2%,其中677%见于浅睡期。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于儿童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为癫痫的患者行白昼常规EEG和夜间自然睡眠EEG检查。结果:常规EEG36%(72例)出现痫样放电,而自然夜间睡眠EEG78%(156例)出现痫样放电。痫样波检出率与年龄、临床发作类型、睡眠周期有关。结论:自然夜间睡眠EEG可显著地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30例糖尿病患者EEG,其异常率为37%,大多为轻度弥漫性慢波增多。当出现低血糖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时,EEG异常加重。糖尿病稳定期EEG异常率与血糖、血酯、病程、临床类型等无明显相关,而与心、肾、脑血管并发症及眼底和晶体变化有关,此时EEG异常率增多。文中还讨论了糖尿病EEG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同步录像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EG仪,对64例胎龄28~44周的惊厥发作新生儿进行VEEG监测分析。结果:64例惊厥新生儿VEEG监测正常43例(67.2%),异常21例(32.8%)。其中发作期样放电者13例;发作间期样放电3例,其背景节律正常;发作间期背景节律改变伴有样放电2例;仅背景波异常而无样放电3例,其中低电压1例,平坦波1例,交替现象消失1例。睡眠期样放电的放电频率比清醒期明显增高,且以安静睡眠期最为多见。18例VEEG同步监测到发作期样放电,其中16例起始放电为局灶起源,以颞区为主(13/18)。46例临床发作时,VEEG监测均无样放电,临床确诊为非癫样发作。结论:VEEG监测对于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与桡动脉血气分析和头颅MRI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确诊为新生儿窒息的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窒息程度与aEEG异常程度、睡眠-觉醒周期情况和有无痫样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EEG异常程度与桡动脉血气结果以及MRI异常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窒息程度与aEEG异常程度、睡眠-觉醒周期情况、有无痫样活动均呈正相关(P<0.05);不同aEEG异常程度的患儿之间,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碱剩余(BE)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aEEG正常组PCO2水平显著低于aEEG轻度异常组(P<0.05),BE水平显著高于aEEG轻度异常组(P<0.05),aEEG正常组和aEEG轻度异常组pH、PO2和BE水平均显著高于aEEG重度异常组,PCO2水平则显著低于aEEG重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aEEG异常程度与MRI异常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睡眠脑电图(EEG)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应症。方法:过去10年间522例患有癫痫及各种发作性疾患病人的睡眠及清醒EEG进行研究。结果:EEG有异常爆发活动(PA)者217例,PA只在睡眠中出现者96例,痫样放电的检出率由清醒的232%提高到416%。15例病人通过发作间期或发作期的睡眠EEG显示的PA,进一步明确癫痫发作类型。在97例有中央—颞棘波的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中,50例(516%)的局灶PA只发生在睡眠期。4例长期抗癫痫药治疗后,临床发作停止,清醒EEG恢复正常,但睡眠EEG仍有爆发活动,病人自行停药后,2例癫痫发作复发。结论:睡眠EEG对提高痫样波的检出率和进一步明确癫痫发作类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司法精神病鉴定为癫癎性精神病障碍者的脑电图(EEG) 改变特点,及与精神障碍表现、临床发作类型、案件类型的关系。方法:对52 例经司法精神病鉴定为癫癎性精神障碍患者的EEG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EEG 异常率为58 % 。广泛异常22 例,其中轻度11 例,中度9例,重度2 例;局灶性异常8 例。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并智能障碍异常率均较高,且大多为广泛异常。伤害罪、抢劫罪、纵火罪、杀人罪及被奸淫案异常率比其他案件类型高。结论:癫癎性精神障碍EEG 有其特征性改变,与其病因、发作频次、精神障碍表现和临床发作类型有关,但与案件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1.
用便携式磁带记录,对240例儿童发作性疾病进行24h脑电图监测。结果表明,此法对儿童癫痫和可疑癫痫的脑电图异常放电检出率比常规脑电图高;儿童癫痫在睡眠监测中比可疑癫痫更易出现异常放电,并以NREMⅠ、Ⅱ期最常见;异常放电部位多见于额和前颞,临床发作类型与异常放电类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癫痫组135例AEEG期57例有临床发作,其中43例发作时无异常放电即排除癫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分析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电图(EEG)所见及与临床的关系。SAH的EEG异常率83%,异常EEG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普遍性改变为主(66%);广泛性异常伴局灶慢波;局灶性改变。EEG中、重度异常以病后24h~10天居多(89%)。EEG异常与高血压及腰穿压力增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意识障碍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提示EEG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另外EEG限局性异常与CT病灶和脑血管造影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患者昼与夜的脑电图痫样放电特点。方法:对20例颞叶癫痫患者及同年龄、性别的对照组进行连续48hEEG监测,就其临床发作频率、睡眠各期痫样放电的频率、时程进行分析。结果:EEG监测期间共发生13次临床发作。其中清醒时6次,睡眠中7次;20例病人均检出痫样放电,18例出现于清醒和睡眠时,1例仅出现于睡眠中,另一例仅出现于清醒时。痫样放电出现于非眼快动睡眠相(NREM)1期16例,2期18例,3期3例,4期4例,出现于眼快动睡眠相(REM)12例。结论:颞叶癫痫的临床发作频率和痫样放电频率在清醒和睡眠时期基本相等。痫样放电在NREM的1、2期和REM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9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BAEP、CT研究刘先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损害,轻者通常预后良好,重者新生儿早期即死亡或造成不可逆脑损害。新生儿窒息好转时间与智能异常成正比关系,窒息20min内好转,智能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射性癫痫的EEG变化。方法对34例不同类型反射性癫痫在特定刺激下作动态EEG监测,以常规EEG作比较。结果动态EEG异常率(62%)与痫样放电检出率(53%)均高于常规EEG的35%与26%。痫样放电的部位主要涉及到额、前颞。诱发异常占所有动态EEG异常的76%。结论AEEG对提示反射性癫痫是原发还是继发及对预后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夜间自然睡眠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AEEG)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发作性疾病诊断的贡献尤为突出。本文随机采集2000年1~8月100例AEEG记录进行分析,其临床诊断有癫*1、晕厥、眩晕、头痛、失眠、脑供血不足、脑卒中、心衰、心跳呼吸停止、发作性腹痛、肢体麻木等17类。患者年龄自6岁到82岁不等,男女比为52:48。分析AEEG记录和临床相关资料,以求了解AEEG记录中夜间自然睡眠部分记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1  AEEG监测结果与分析100例中,54例示夜间睡眠记录异常,占54%。其病种分布是:癫*14…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进行了产科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有产科合并症的新生儿HIE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产科合并症(0.86%,0.024%);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的新生儿HIE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自然分娩0.13%,经阴道手术1.97%,剖宫产0.28%);新生儿窒息的程度与HIE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33例HIE中23例有窒息史占69.7%)。结论,积极处理产科合并症,选择最佳时机及分娩方式,及时进行窒息复苏是防止HIE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用日本光电无线电遥测系统,对28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进行24小时遥测脑电图(TEEG)检查,与同期进行的常规脑电图(REEG)、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其异常率、痫性放电检出率及临床发作出现率(85.71%,82.14%及17.81%)均显著高于REEG(39.29%、17.81%及0)。TEEG检出的23例痫性放电,19例(82.61%)发生在睡眠中,其中13例(68.48%)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Ⅰ、Ⅱ期。TEEG异常的24例中。CT异常者仅7例(9.17%)。其中6例(85.71%)为局限性异常,6例中有5例属继发性癫痫,TEEG局限性异常与CT低密度灶部位相符。  相似文献   

19.
对3例原发性失神性癫痫患儿进行24h痫样放电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痫样放电频度较醒觉期显著增多,而每次放电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放电失去全导同步3Hz节律性爆发的特征,表现为不规则棘慢波、多棘慢波以杂乱无序的形式出现,以前头部为主,多种放电现象可出现于同一患儿的同一睡眠相。提示儿童原发性失神性癫痫可能系皮层多位点起源,并受到丘脑等皮层下结构的调控。其脑电的去同步化可能对皮层的放电有抑制作用。NREM睡眠期可能在皮层水平触发多处放电。临床上,24hEEG监测可定量检出临床发作及放电频率,正确判断睡眠中的异常放电,确定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10例癫痫患者的24h动态脑电图(AEEG)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使用英国的OxfordMedilog9200型8导磁带记录仪进行24h描记后作离线回放分析,并与普通EEG相比较。结果110例中AEEG异常62例(56.4%),98例中EEG发现异常32例(32.7%)。EEG正常而AEEG异常30例,EEG异常而AEEG正常9例。结论AEEG明显优于EEG,但有时AEEG也不能捕获到间歇期的发作波。分析AEEG记录必需注意将睡眠Ⅰ、Ⅱ期出现的高幅顶尖波、纺锤波与痫样波区分开来,以免导致错误诊断。AEEG对颞叶和额叶底面的致痫灶反应较差,需补做特殊电极的EEG,如蝶骨电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