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建勇  李江  李开宗 《医学争鸣》2001,22(2):167-170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HCV核心区抗原和 NS3区抗原在肝硬变 (L C)和肝细胞肝癌 (HCC)组织中的分布 ,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 .结果  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 ,在 L C组织中 ,核心抗原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 ,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 ,阳性率为 6 0 .7% ;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 ,阳性率为 37.6 % ,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 .HCC中 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 (75 .0 % ,15例 / 2 0例 )明显高于其在 L C(17.7% ,6例 / 34例 )及癌旁肝组织 (11.8% ,2例 / 17例 )中的阳性率 (P<0 .0 5 ) ;在 HCC中 ,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 AI值 (0 .174± 0 .0 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 (0 .5 12± 0 .113,P<0 .0 1) . HCV NS3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中 ,在 L C和 H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5 3.6 %和 39.6 % .未发现 HCV NS3区抗原的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结论  HCV感染与我国 L 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 ,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 ,这种核转位表达抑制了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VEGF表达及MVD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及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5 0例HCC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阳性表达为癌细胞胞浆棕黄色着色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HCC的MVD范围 / 32~ 2 32 ) / 0 .74mm2 ,平均 (14 8.5± 5 3.2 ) / 0 .74mm2 。HCC的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患者年龄、HBsAg是否阳性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VEGF阴性表达及少血管组 (MVD <14 8)预后显著优于VEGF阳性表达及多血管组 (MVD≥14 8)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4 6个月 ,多血管组为 12个月 ,(P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慢性乙型肝炎 (CHB)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Cs) ,探讨DCs在CHB特异性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为治疗运用提供实验物质基础。方法  10例CHB病人外周血 15ml,分离PBMC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粒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白介素 4 (IL 4 ) ,诱导DCs增殖分化。透射电镜分析DCs细胞形态学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经本实验体系从CHBPBMC可诱导DCs生成量为每 15ml(1.2~ 4 .7)× 10 6,透射电镜证实呈典型的DCs细胞形态学 ;②DCs表型分子呈极低表达 ,分别为CD83(8.0 2± 3.99) %、CD80 (8.77± 2 .0 6 ) %和MHC DR(14 .0 5± 2 .6 6 ) %。结论 CHB病人PBMC经GM CSF和IL 4混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能诱导一定量DCs产生 ,表现为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 ,但表型分子表达低下 ,处于非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h22细胞以及特征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2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HBV-HCC患者(HCC组)32例,HBV-肝硬化(LC)患者(LC组)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检测外周血Th22细胞的表达频数;同时选择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外科手术切除HBV-HCC、癌旁LC组织标本24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IL-22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频数为(6.95±2.73)%;LC组患者为(4.80±2.01)%;对照组为(1.74±0.94)%,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34,P=0.000);HCC组高于LC组和对照组(P=0.001、0.000);LC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00).HBV-HCC组织中IL-22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10.2±32.4)个/高倍视野;癌旁LC组织中为(61.3±22.4)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2,P=0.000).结论 Th22细胞及特征性细胞因子IL-22在HBV-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梁增文  张国  王天才  周庆南 《广西医学》2002,24(12):1947-1948
目的 :检测 Smad3蛋白在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 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Smad3蛋白在 2 1例肝癌及其紧邻癌旁肝组织、 7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mad3蛋白在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 0 .0 375± 0 .0 0 31、 0 .0 30 7± 0 .0 0 83、 0 .0 16 9± 0 .0 0 4 5 ,呈明显的逐级递减趋势 (组间比较分别为 P<0 .0 1、P<0 .0 5 )。结论 :Sm ad3蛋白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与 HCC发生的早期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晓战  南克俊  李春利  陈玲 《医学争鸣》2006,27(21):1937-1939
目的:探讨p34cdc2激酶在肝细胞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方法:收集HCC(含癌旁组织42)标本47例,正常肝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p34cdc2激酶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细胞中p34cdc2表达定位于胞质中,在癌组织中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肝癌、癌旁组织中的增殖指数(PI)分别为(30.34±4.46)%与(27.88±5.89)%,肝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癌、癌旁组织中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8.62±2.28)%与(7.38±2.61)%,肝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p34cdc2蛋白阳性组PI(49.26±4.81)%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23.07±4.15)%(P<0.05),AI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HCC中增殖与凋亡均高于癌旁组织;p34cdc2和PCNA一样可作为反映HCC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有效指标;p34cdc2并不是HCC凋亡所必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中 WAF1/ CIP1基因 m 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 RT- PCR方法 ,检测 WAF1/ CIP1基因在 30例 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 WAF1/ CIP1m RNA表达相对值低于其相应癌旁肝组织 [(1.10± 0 .43) U对 (1.31± 0 .41) U,P<0 .0 5 ],有卫星灶形成的肝癌低于无卫星灶形成的肝癌[(0 .86± 0 .2 9) U对 (1.32± 0 .44 ) U,P<0 .0 1],但其在 HCC的其他病理学指标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WAF1/CIP1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 HCC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8.
李胜新  廖锦岐  罗云藩  刘集鸿 《广东医学》2003,24(11):1220-1221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 (HCC)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 ,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45例HCC平均凋亡指数为 ( 5 6± 2 7) %,而相应 45例癌旁组织的凋亡指数为 ( 12 3± 4 1) %(P <0 0 1)。组织分级Ⅱ ,Ⅲ ,Ⅳ级的凋亡指数平均为 ( 1 8± 0 2 ) %,( 3 4± 2 8) %和 ( 7 4±3 6) %(P <0 0 5 )。而端粒酶表达阳性 42例 ( 93 %) ,其活性强度与癌灶数目和门脉癌栓形成显著相关 ,而与癌灶的体积和分化无关。结论 HCC癌细胞凋亡受抑 ,而端粒酶活化表达 ,两者共同构成了肿瘤细胞积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肾癌癌组织中Ki 6 7标记指数 ,探讨其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 2 0例肾癌患者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Ki 6 7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Ki 6 7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 (2 5 .40± 9.97) %和 (1 1 .79± 4.82 ) %,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之间Ki 6 7表达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Ki 6 7在癌组织中表达增强表明Ki 6 7在肾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作为肾癌患者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PDGF-A)在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切除的50例HCC组织中,应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PDGF-A mR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和7株肝癌细胞株中PDGF-A蛋白质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在43例HCC石蜡组织中检测PDGF-A蛋白质水平。再利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方法检测HCC组织中间质区域炎症细胞中PDGF-A与炎症细胞标志物(CD4、CD8、CD19和CD68)共表达情况。结果    与相应癌旁肝组织相比,HCC癌组织PDGF-A mRNA水平升高,约50%(24/50例)癌组织PDGF-A mRNA水平是癌旁肝组织的2倍及以上,这种差异在BCLC 0期和C期的HCC病例中更为显著。PDGF-A蛋白质见于L02、SMMC-7721、HCCLM3和MHCC97-H细胞株,而HepG2、Hep3B、Huh7和BEL-7402细胞株未检测到该蛋白质。近60%的HCC病例中,肝癌细胞表达PDGF-A,阳性染色有两种分布方式:弥漫于胞质内及在细胞质/细胞膜局部聚集。PDGF-A也大量分布于肿瘤间质区域和紧邻癌组织间质区域的炎症细胞(CD4+、CD8+、CD19+和CD68+)中。结论    HCC癌组织PDGF-A基因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在早期和进展期(BCLC 0和C期)病例更为明显;PDGF-A蛋白表达于HCC癌细胞和间质炎症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肌腱组织块培养法中腱细胞的生长规则及形态 ,为腱细胞培养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方法 :取家兔 2 0只 ,体重 1.5~ 2 .5kg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剥除屈肌腱外膜组织后 ,以胰酶及胶原酶消化去除残存腱外膜组织 ,腱组织剪成 1mm3 小块 ,放入 5 0ml培养瓶中 ,向瓶内加入少量培养液 (约 1ml) ,培养液由F -12培养基加 2 0 %胎牛血清、青霉素 6mg/L、链霉素 0 .1g/L及抗坏血酸 30mg/L组成。用无菌探针将组织块均匀分置 ,小心置入 37℃、5 %CO2 培养箱中培养 ,2 4h后组织块与瓶壁粘着后再加入F - 12完全培养液。当融合成单层细胞后进行传代培养 ,并以 10 0 0转 /min速度离心淘洗 10min ,去除上层液体 ,向沉淀物加入F -12完全培养液 ,吸管吹打后计数吸取 ,按 1∶2分瓶传代培养。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 95 % ,腱细胞自组织块内爬出贴壁生长时间平均为 (12± 1.7)d左右 ,细胞倍增时间平均为 (6± 0 .9)d。结论 :组织块方法兔腱细胞培养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陈净华  黄建民  林国经 《医学综述》2007,13(11):819-821
绝大多数感音神经聋是由毛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螺旋神经的损伤或退化造成。哺乳动物内耳缺乏再生能力。近年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内耳存在干细胞,但处于静止状态。从各种干细胞培育耳蜗祖细胞来补充损失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为感音神经聋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内耳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都可向耳蜗祖细胞分化,在内耳存活并进一步分化成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关于如何诱导干细胞向内耳环细胞分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干细胞的研究取得很大成就.现由于脂肪干细胞来源丰富,便于提取,并且与骨髓于细胞均来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诱导脂肪干细胞向多种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等)分化.目前诱导脂肪肝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具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潜能,同时在治疗其他神经损伤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此脂肪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体外高压培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体外高压培养模型并观察压力和加压时间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混合培养和纯化培养的高压模型,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混合培养和纯化培养模型,RGCs的混合培养最长可存活3~6w,RGCs的纯化培养可存活时间4~7d。成功对混合培养和纯化培养的细胞进行压力造模,压力20、40、60、80mmHg,加压时间1~4h均能促进RGCs的凋亡,其凋亡细胞的数目以80mmHg、4h为最多(P<0.01)。结论混合培养的RNCs比纯化培养的RGCSs存活时间长。压力能促进RGCSs的凋亡,其凋亡细胞的数目随压力的增大、加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探讨调控脏器形态稳定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在肾代偿性生长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染色、DNA梯度电泳分析、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等凋亡检测的最新手段,系统研究青、老年大鼠正常肾及代偿肾内细胞凋亡情况的差异。结果青年正常肾无细胞凋亡表现,而老年正常肾皮、髓质小管均有细胞凋亡存在,且皮质凋亡水平高于髓质;青年肾代偿3天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髓质高于皮质,老年肾代偿3天时,留存肾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降低,且以皮质降低更为明显。结论凋亡是肾代偿性生长形态学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肾代偿性生长的年龄差异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体外诱导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 MNCs)诱导分化为内皮系细胞。方法 :穿刺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法富集的BM MNCs ,于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 (endothelialgrowthmedium ,EGM )中培养 2月 ,观察细胞的贴壁情况、形态变化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 结果 :培养第 3d开始出现梭形贴壁细胞 ,约第 7d出现团状聚集细胞集落 ;第 7~ 10d的贴壁细胞表达vWF、CD31,摄取acLDL ,分泌NO。贴壁细胞传代培养 10代后接近融合 ,细胞扩增了约 10 0 0倍。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 ,体外培养BM MNCs可增殖诱导分化得到内皮系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氧对骨髓间质细胞(MSCs)分泌VEGF及促血管内皮细胞(VE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VEGF ELISA试剂盒和Micro BCA蛋白质定量试剂测定正常氧和低氧培养的MSCs的上清液中VEGF与总蛋白的含量的比值(pg·μg-1)。用不同成份配制的1%FBS的DMEM培养基培养VECs,实验分成5组:低氧MSCs组(低氧培养的MSCs的上清液)、VEGF组(与低氧MSCs组等浓度VEGF)、antibody-低氧MSCs组(低氧MSCs组中加入10μg·ml-1anti-VEGF)、antibody-VEGF组(VEGF组中加入10μg·ml-1anti-VEGF)和对照组(不加其它成份)。用MTT法检测VECs的增殖程度。结果: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MSCs分泌的VEGF明显高于正常氧条件下培养的MSCs分泌的VEGF(P<0.01)。促进VECs增殖的程度依次为低氧MSCs组>VEGF组>antibod-y-低氧MSCs组>antibody-VEGF组=control组。结论:MSCs在低氧条件下比在正常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分泌VEGF的能力。MSCs可分泌VEGF和其它细胞因子共同促进VECs增殖,但VEGF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高效的人早孕期蜕膜基质细胞及蜕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胶原酶、胰酶联合消化蜕膜组织,网筛过滤、密度梯度离心及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纯度;MTT增殖实验分析细胞体外增殖活力.结果:利用此法可成功体外培养蜕膜基质细胞及蜕膜腺上皮细胞,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并在体外呈现良好的生长状态.结论:此法经济、高效,能够同时获得纯度较高的蜕膜基质细胞及蜕膜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Autophagy has been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animal and cell models ofatherosclerosis,but to date,it lacks general observation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Here,we investigated autophagy i...  相似文献   

20.
应用微型沉淀室法对25份腰穿正常脑脊液标本,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发现淋巴细胞为68.8%,单核样细胞为30.70%,嗜中性粒细胞0.35%,嗜酸性粒细胞为0.10%。讨论了各作者所报道的正常脑脊液细液学检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和嗜酸性或嗜中性粒细胞出现在正常脑脊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