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1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甲子(EDF)浓度。结果显示:ACVD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患者意识状态密切相关;提示EDF的变化可作为ACVD时病情危重程度的预测指标。血清EDF升高的原因,可能与ACVD时下丘脑——垂体系统受损和(或)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放免方法测定58例肺心病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发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缓解期明显升高;血清EDF浓度与心功能不全严重性、PaC0_2呈明显负相关,与Pa0_2呈明显正相关(P分别<0.01、<0.05、<0.01);病程、肝、肾功能状态、血pH值对血清EDF浓度有明显影响(P<0.05~0.02)。  相似文献   

3.
韦鉴钦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2):819-819
心脏病患者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房颤时,洋地黄是首选药物,但临床上单用洋地黄对部分患者的心室率控制不满意,我们在应用洋地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此类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CHF伴快速房颤患者83例,男性38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8岁,心功能Ⅲ~Ⅳ级。风湿性心瓣膜病57例,扩张型心脏病10例,冠心病或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1.2治疗方法:常规应用扩血管药和利尿药,静脉应用西地兰O.2~0.4mg/d,或加用口服地高辛0.25mg连续3天,如心电监护或静息心率仍>100次/…  相似文献   

4.
胡节惠  莫余波 《临床荟萃》1995,10(18):817-819
类洋地黄因子全称为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factor,EDF),是近几年来发现的,渐被医学界重视的一种微量激素.在放射免疫测定中,它能与地高辛(Digoxin)抗体交叉结合,在免疫学上呈现出似洋地黄的抗原性质,故得此名.据国内外初步研究结果显示,EDF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可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洋地黄素 (Endogenousdigitalis likefactor ,EDF)为一种甾体化合物 ,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和肾上腺组织。内洋地黄素可作为一种钠泵抑制剂 ,抑制Na+ K+ ATP酶 ,增强心肌收缩力与缩血管作用 ,从而诱发高血压  相似文献   

6.
自Withering于1785年首次报道应用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以来,洋地黄一直作为正性肌力药物应用于临床。随着人们对CHF发病机制及治疗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些年来对洋地黄(主要是地高辛)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重新认识了洋地黄在CHF治疗中的价值,为临床合理应用洋地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洋地黄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主要药物至今已有200余年.由于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故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尚未有特异诊断方法,密切的临床观察仍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避免或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我们对30例心衰患者采用了小剂量而不用负荷量的给药方法,为及时发现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  相似文献   

8.
洋地黄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易中毒,也是用药量最不易掌握的药物。护理上如何早期发现和处置,减少中毒机会,是十分重要的,现将我们的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89~1994年5年中,我们观察90例应用洋地黄治疗心衰的患者,男5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7岁,最小20岁,最大78岁;急性心力衰竭5例,慢性心力衰竭85例;慢性风心病48例,冠心病27例,心肌病7例,其他心脏病8例;33例用放免法对地戈辛血药浓度进行鉴测,大于2.0mg/ml者7例。90例中临床判定洋地黄中毒者15例。 2 讨论 洋地黄到目前为止仍是治疗心力衰竭最占老而有效药物,尽管新药不断发现,可是强心作用仍未有超过洋地黄者,为最常用药物之一,但洋地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  相似文献   

9.
张承宗 《临床荟萃》1992,7(10):449-450
抗体用于治疗中毒引起的损伤已很多年,包括破伤风、白喉和狂犬病,近些时候免疫治疗已发展到处理药物引起的中毒,包括洋地黄中毒,因为常规治疗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大量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洋地黄特异性抗体或它们的抗原结合分段(Fab)可以逆转药理学和中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七一  牛评光 《临床荟萃》1994,9(10):471-472
心脏不仅是一个泵器官,而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许多学者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特别对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但就心房纤颤(Af)患者复律前后的血浆心钠素(ANP)与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动态变化报道不多,我们做了Af复律前后ANP与EDF的动态变化对比研究,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1 观察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洋地黄中毒死因及相关因素以求降低其高死亡率,回顾性研究43例洋地黄中毒患者,死亡6例。结果发现:仅2例(33.3%)死亡可完全归因于洋地黄中毒,4例(66.7%)有其他死因:基础疾患重伴多脏器损害或不可逆严重并发症、药物影响、电解质失衡等;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示死亡危险因素依次为心衰、缺氧及酸碱失衡、肝脏损害药物间影响、复杂室性异位心律(F=10.207,p<0.01)。提示:积极改善全身状况和维持内环境平衡、危重患者更小的个体化剂量和配伍、其它手段纠治心衰、注意药物间影响和积极纠治高危室性异位心律是降低死亡率关键;不应忽视撤药效应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洋地黄治疗特别强调“个体化”、“小量化” ,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洋地黄中毒反应出现。本文搜集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洋地黄治疗心衰282例 ,其中发生洋地黄中毒42例 (15% ) ,进行临床分析 ,以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5例 ,女17例 ,年龄55~86岁 ,平均72岁。冠心病20例 ,风心病15例 ,含1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 ,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 ,肺心病4例 ,扩张性心肌病2例 ,4例为两种心脏病并存。心功能 (NTHA)Ⅳ级10例 ,Ⅲ级27例 ,Ⅱ级5例。急诊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114例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发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 EDF 显著增高,超过正常对照组2倍;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病心功能Ⅱ级以内者,血清 EDF 均接近正常对照组;不论病因如何,凡心功能不全Ⅱ度以上的患者,血清 EDF 均相应减低;慢性风湿性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这些结果表明血清 EDF 减低与心功能不全有一定关系,而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明显升高提示应慎用外源性洋地黄类。  相似文献   

14.
谭敦宪  彭彬 《新医学》1989,20(5):263-264
以往洋地黄的用量大多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体重、心衰程度、电解质的平衡状况)和医师的个人经验来决定,往往忽略了从药动学的方面(洋地黄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加以考虑。这些经验性的处方导致了大约20%服用洋地黄的病人出现了毒性反应,而这些毒性反应中又有1/3为致  相似文献   

15.
洋地黄适用于慢性收缩性心衰,尤其对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应用广泛,易误诊。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洋地黄中毒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心先安与小剂量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 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心先安组和洋地黄组 ,心先安组给心先安 15 0mg加入 5 %葡萄糖盐水 2 5 0mL静脉滴注 ,连续 10d ;洋地黄组给予地高辛 0 2 5mg或0 12 5mg口服 ,1次 /d。结果 :对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 ,心先安组为 85 0 0 % ,洋地黄组为 87 5 0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先安是一种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强心、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17.
洋地黄类药物是当今治疗心力衰竭常用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有效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容易造成中毒。我们自1995年1月至8月间,对25例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3例出现洋地黄中毒,由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无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7~86岁;患慢支、肺气肿、肺心病19例;出现洋地黄中毒2例;肺气肿,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2例;中毒1例;阻塞性肺气肿4例,无中毒者。应用地高辛0.25mg每日1次口服,用药第5~22天出现洋地黄中毒。3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中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房颤2例;伴胃肠道反应2例;视物模糊1例。 2 临床观察 2.1 心率的改变 洋地黄治疗心衰时,当症状得到控制、心率由快变慢或转至正常后,又出现心率增快或低于60次/分,则提示洋地黄中毒。这种心率变化在开始和没有中毒前病人往往无自觉症状。我们对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用药前后定时测量脉搏或心率,可以达到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的目的。 2.2 节律改变 心率或脉搏不规整,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factor,EDF)又称为洋地黄素或内地高辛素,是机体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活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强心、利尿和缩心血管等作用。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肾上腺中含量前高,脑组织、心脏次之。高钠饮食、血容量扩张可有效地刺激EDF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在EDF分泌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强心、利尿、缩血管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来实现的。EDF在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妊娠、肾功能损害等疾病血中水平升高,而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中则降低。  相似文献   

19.
洋地黄类药物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瑞光 《临床荟萃》1994,9(10):457-458
洋地黄类药物用于临床已二百多年,近20年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特点有新的认识,故在临床应用较前不尽相同,现将近些年来该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洋地黄中毒死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洋地黄中毒死因及相关因素以求降低其高死亡率,回顾性研究43例洋地贡保毒患者,死亡6例,结果发现:仅2例,死亡可完全归因于洋地黄中毒,4例,有其他 因;基础疾患重伴多脏器损害或不可逆严重并发症,药物影响,电妥质失衡等;我元逐步回归方程死亡危险因素依次为心衰,缺氧及酸碱失衡等肝脏损害药物间影响,复杂室性异位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