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67例不同发病时间(1~72天)的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病人,以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期差作为分析参数来探讨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天)与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与高刺激率ABR51-11次/sⅤ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1、—0.45,相关系数的t检验,P<0.01),其测试时间越早,脑缺血程度越重,波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证实高刺激率ABR测试可用于VBTIV的动态监测和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vertigo,VBTIV)的有效药物,为金纳多(GINATON)治疗VBTIV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给33例临床诊断VBTIV的患者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每天105mg,治疗前与治疗后(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同一患者分别行高刺激率ABR测试,且为客观对照,在治疗前后分别行扭颈下脑血流图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VBTIV患者经用金纳多静脉滴注治疗10天后高刺激率ABR测试51~11次/秒V波潜伏期及Ⅰ~Ⅲ间期、Ⅲ~Ⅴ间期、Ⅰ~Ⅴ间期明显缩短,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治疗后扭颈下脑血流图的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由46%降至12%,TCD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流速度等参数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高刺激率ABR可作为金纳多治疗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可有效改善VBTIV患者的内耳微循环,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8~15天组及>15天组明显延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亦明显增高,1~7、8~15、>15天组异常率分别为88.46%、76.19%及25.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表明:VBTIV末次发作后1~7天为高刺激率ABR测试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测试有效高的异常率,可为VBTIV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刺激率ABR测试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本室所建立的高刺激率(51次/秒)ABR测试论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眩晕(VBTIV)的方法,分别测试31例VBTIV病人及31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中老年人,以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测试结果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VBTIV组高刺激率ABR测试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其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正常中老年组明显延长(P<0.01),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正常中老年组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与本室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例进行测试,其中:①不同发病时间组51例;②同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动态观察组27例;③发作期组25例缓解期组29例。测试结果表明:①不同发病时间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异常率以1~7天者最高,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而减小;②同一病人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发作期明显长于缓解期;③发作期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也明显长于缓解期组。说明本测试法不仅可敏感地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所致的损害,且可观察缺血状态的动态变化,脑干缺血程度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是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transientischemicvertigo,VBTIV)患者ABR与经颅多普勒(TCD)的相关性,对24例(48耳)临床诊断VBTIV患者及12例(24耳)其他眩晕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VBTIV组ABR异常率为58.3%,TCD异常率为54.2%,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他眩晕组ABR异常率为8.3%,TCD异常率为45.8%,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BTIV组ABR及TCD皆为异常者为19/48,皆为正常者为13/48,两者占66.7%;其他眩晕组两者皆异常者为0,皆正常者为11/24,占45.8%。根据临床征象,结合高刺激率ABR及TCD的测试结果可能提高对VBTIV的诊断价值,而单独的TCD结果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金纳多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VBTOV患者36例,静脉应用金纳多治疗,分别于疗程第7、10、14、21天时,行11次/s的常规ABR测试和51次/s的高刺激率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51次/s与11次/s的ABR测试结果,除波Ⅰ潜伏期两者无差异外,其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于治疗后较治疗前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发病的早期,ABR波Ⅴ潜伏期和Ⅰ~Ⅴ波间期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高刺激率ABR可作为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dB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与11次/s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5岁。右耳听力下降4天,伴高音调耳鸣,头痛,1999年11月以突发性聋入院。检查:纯音测听,右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左耳老年聋(附表)。 声导抗测定镫骨肌反射双耳同侧及对侧的反射阈正常,但右耳的感觉级<60dB。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的各波潜伏期,右耳 Ⅰ波1.40 ms,Ⅲ波3.42 ms,Ⅴ波5.50 ms,波间期Ⅰ-Ⅲ2.03ms,Ⅲ~Ⅴ2.08ms,Ⅰ-Ⅴ4.10ms;左耳Ⅰ波1.60 ms,Ⅲ波3.60 ms,Ⅴ波5.75 ms,波间期 Ⅰ-Ⅲ2.0 ms,Ⅲ~Ⅴ2.15 ms,…  相似文献   

10.
对26例(51耳)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199耳)正常新生儿和44例(88耳)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P<0.005);且波I、II潜伏期延长明显(P<0.001),波V潜伏期亦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1.
患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听性脑干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血脂增高对听阈的影响,对1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无明显听力减退的中老年人分别采用短声重复率20次/s与40次/s两种给声方式作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定,并以12例血脂正常的中老年人和10例健康年轻人作对照。结果短声重复率增加40次/s时,高脂血症组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并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患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听功能早期有潜在性减退,增加短声重复率能提高ABR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对26例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正常新生儿和44例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且波,ⅠⅢ潜伏期延长明显,波Ⅴ潜伏期亦延长。  相似文献   

13.
缺氧对ABR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3例有围产期窒息缺氧史的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①ABR异常率78.26%。②ABR波间期(IPL)异常率65.22%,与对照组相比Ⅰ-Ⅲ及Ⅰ-Ⅴ均值延长有统计学意义。③Ⅰ波异常的发生率30.43%。提示:围产期急性缺氧可导致耳蜗和脑干听觉通路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4.
对60例(74耳)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表现为波I潜伏期明显延长,波II、V潜伏期相应延长及部分消失。I~II波间期较对照组缩短,II~V、I~V波间期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耳鸣主要为耳蜗病变,本组病例未见影响脑干通道传导。  相似文献   

15.
李炬  边秋华 《耳鼻咽喉》2000,7(5):263-266
对50例(94耳)缺铁性贫血(IDA)患儿治疗前后脑干听性反应(ABR)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IDA可造成听传导路的周围性损害,主要表现为ABR波形分化不良,反应阈值提高,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延长,少数患儿的Ⅰ-Ⅲ峰间期(IPL)达临界值,而Ⅲ-ⅤIPL无异常,经补铁治疗后,ABR各参数恢复正常,说明这种改变是可逆的。提示,对小儿IDA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头颅大小对ABRⅠ~Ⅴ波间期的影响张宝林王燕王长利许华李永琳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是一项重要的耳神经学检查方法,应考虑到受检者的生理因素,现报道头颅大小对ABRⅠ~Ⅴ波间期的影响。一、对象和方法受检者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数字滤波分析(DFA)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观测了15例(20耳)听力正常人ABR时域和频域参量的相关性:①当高频不断滤除时,Ⅳ、Ⅱ、Ⅲ波先后消失,至400Hz时以Ⅰ、Ⅴ波为主;②ABR频谱有三个主峰,中心频率分别为227±24Hz(F1),575±23Hz(F2)和1014±54Hz(F3),对应的周期为4.67±0.74ms,1.70±0.06ms和0.97±0.05ms;③ABR的Ⅰ-Ⅴ波间期为4.00±0.10ms,Ⅰ-Ⅲ、Ⅲ-Ⅴ波间期均值为2.00±0.05ms,Ⅰ-Ⅱ、Ⅱ-Ⅲ、Ⅲ-Ⅳ和Ⅳ-Ⅴ波间期均值为1.00±0.03ms,对应的频率依次为250±7Hz,500±13Hz和1001±26Hz。  相似文献   

18.
李兴启  叶胜难 《耳鼻咽喉》1997,4(6):323-326
本文总结了经CT或MRI证实以及部分经手术证实的101例桥小脑角点位性病变的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的表现。结果显示:ABR多表现为Ⅰ-Ⅴ间期延长,仅I波存在或ABR各波均消失。未见波Ⅴ幅度小于波Ⅰ。当肿物较大时,可见对侧ABR异常,极重度聋患者(35.5%),仍可引出异常ABR波形,故仍不可忽视ABR检查;听力轻度下降,甚至正常者ABR仍有改变,AP出现率随肿物增大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例进行测试,其中:①不同发病时间组51例;②同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动态观察组27例;③发作期组25例缓解期组29例。测试结果表明:①不同发病时间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异常率以1~7天者最高,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而减小;②同一病人波V潜伏期及波I-V同期发作期明显长于缓解期:③发作期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也明显长于缓解期组。说明本测试法不仅可敏感地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所致的损害,且可观察缺血状态的动态变化,脑干缺血程度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是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影响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Ⅴ潜伏期-声刺激强度函数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我们将88耳ABR资料分别按聋病原因、听力曲线类型分类,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BR短声反应阈是影响斜率的主要因素,其原因是阈上声刺激不足,造成斜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