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伤寒论》主要是论述伤于风寒邪气所致的外感疾病,故寒证居多,救阳法也就占主导地位.前贤有“伤寒法在救阳,温病法在救阴”之说,不过揣摩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书中也不乏救阴的治法.笔者就《伤寒论》救阴法临床应用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阴者,人身之物质基础,为阴血津液之统称,《伤寒论》虽重救阳,但亦不疏救阴.今从《伤寒论》有关原文分析,归纳其救阴有如下7法.一、饮水救阴法胃津一时性轻伤,而无邪热时,可适量饮水以润胃燥,不必服药。如71条  相似文献   

3.
略谈《伤寒论》的救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故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说法。其实,深究全论大法,“救阳”固属占主导;而“救阴”的治法亦散见全书,往往为初学《伤寒论》者所忽略。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亦有其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论中的救阴法,结合临床运用,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初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故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说法。其实,深究全论大法,“救阳”固然占主导,而“救阴”的理论亦散见于全书,同样是论中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其救阴大法,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应当在了解救阳法的  相似文献   

5.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禹霖 《国医论坛》2014,29(2):16-17
《温病条辨》的形成受到《伤寒论》的重要影响,其所载方剂近半源自仲景方。然吴鞠通并非照搬经方,而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其中,将其化裁应用于温病治疗中。吴鞠通学术思想众多,其中以“救阴”贯穿《温病条辨》全书。本文拟从吴鞠通“救阴思想”的角度浅析《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方剂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杰 《山西中医》2007,23(3):74-75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传统有“伤寒法在救阳”认识,其实,伤寒也采用养阴法.通过探讨《伤寒论》9种养阴法,可以对《伤寒论》养阴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医经研读〕《内经》养生浅说5:9《内经》“七损八益”释义八种11:2《内经》辨汗2:2《伤寒论》救阴特点1:昭《伤寒论》治痛十法7:5《伤寒论》汗诊法8:比《伤寒论》以方探病法7:6《金置少用酒法1:3《伤寒论》护阴规律8:16《金限》湿病证治3:2《伤寒论》察小便辨证意义1。:3《伤寒论》‘欲吐,证辨12:5《伤寒论》.死证”探析12:3《伤寒论》烧挥散11:3《金巨》大脉初探7:2《金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辨析5:2《金厄》奔豚病的鉴别诊断8:2《金匡》.跌阳脉当伏,非常脉8:5《金医》通腑法4:2《金匡》黄疽治法g:3《金脸》论目诊1。:2仲景急诊学术思…  相似文献   

9.
杨杰 《中医药通报》2007,6(2):24-25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从而传统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认识。其实,伤寒也有养阴法的运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七种养阴法的介绍,从而建立对《伤寒论》养阴法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存在着一先后关系,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在后,只有这种先后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两者有无继承关系我们不能断定。何以言此?因对《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一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说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烦躁症在《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篇均有论述,其出现率仅次于发热,病因复杂,治疗不当,易致“阳去入阴”而传入他经,成为烦躁而兼“四逆”、“脉不至”、“不得卧”、“结胸”等重症。本文作者将其治法概为发汗解表、解表行水、清宣郁热、辛寒清气、泻下热结、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育阴救液等八法,并分别胪列方药,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个方面探讨扶阳法内涵,以期拓展扶阳法的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4.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转归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纵观《伤寒论》,笔者认为烦躁出现多因阴津耗伤所致,书中创立的保阴存津法对烦躁进行了论治。本文将其归纳为清热保阴除烦、扶阳益阴除烦、回阳救阴除烦、存阴和胃除烦、养营护阴除烦、育阴泻火除烦、滋阴润补除烦、顾阴利水除烦8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世有《伤寒论》多寒化证,“伤寒法在救阳”之说,但推求仲景方术,补阴方法亦通篇贯串。桂枝汤之啜粥、微汗,柴胡汤之用人参,意在护阴保液;白虎汤之清热,大承气之急下,皆为去病以存阴;至若芍甘之化阴,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等方之养阴、育阴、滋阴方法,更是影响深远,尤其是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开一大法门。兹就《伤寒论》补阴法的运用,结合个人临床点滴体会,略述浅见。酸甘化阴酸甘药物配伍为用,以达化生阴液之目的,芍药甘草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应用甚  相似文献   

16.
经方救误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救误治验济南医院(250013)刘鸣关键词伤寒论;经方;误治在《伤寒论》的398条经文中,谈及救误的约有120余条。故清·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序中说:“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伤寒论》不仅列举了多种误治、央治所引起的变证、坏病...  相似文献   

17.
<正>1理论依据1.1《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病欲解时1.1.1《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三阳感受寒邪后,人体发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荣卫、气血变化,产生疾病,仲景制定理、法、方、药,而成为《伤寒论》。1.1.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子上;少  相似文献   

18.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对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即黄疸正治法、权变法、类病法、救逆法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温法在《伤寒论》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伤寒论》善于运用温法 ,从表证到里证 ,在所有六经病中 ,都有不同的温法 ,而不同阶段的温法 ,又各有其用药规律与特点。温散表寒 ,善用麻桂《伤寒论》中所涉及的表证 ,都是风寒之邪所致的表寒实证 ,辛温解表是《伤寒论》中治疗表证的基本法则。《伤寒论》所有解表的方剂 ,都是以麻黄或桂枝为君。无论是解表正治法的麻黄汤、桂枝汤 ,还是解表权变法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 ,无不突出以麻黄、桂枝挂帅 ,温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