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PSA、PSAD测定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作为前列腺癌(PC)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5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6例前列腺癌(PC)患者的血清PSA水平,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单位体积的PSA值(PSAD),结果:PSA界限值定为4μg/L时,其诊断PC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36%,准确度为60%,PSA界限值为10μg/L时,敏感度为89%,特异率为62%,准确度为73%,PSAD测定诊断PC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90%,准确度为90%,结论: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PSAD值测定较PSA值测定的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57例前列腺癌、12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PSA。经直肠超声测定其前列腺的体积(PV)并计算PSAD。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的PSA、PSAD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PSA值在4.1-10.0,10.1-20.0,>20.0ng/ml区间时PCa诊断率分别为8.8%,36.8%,54.4%。前列腺癌组的ROC曲线图中PSAD的AUC值(0.682)高于PSA的AUC值(0.601),当取PSAD≥0.18ng/(ml·cm3)时,敏感性为84.5%,特异性为78.6%。比较58例重复穿刺患者的PSA、PSAD,只有PS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动态监测结合PSAD是重复穿刺的重要参考指标,PSAD是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PSA,PSAD,f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16例前列腺癌(PCa)和33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显示PSAD对PCa诊断敏感度高而特异阳性预测值低,而PSAD及fPSA/tPSA比值(即参数百分率)是提高PCa和BPH鉴别诊断阳性率的一种较好指标。结论:本实验结果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静  徐艳艳  于成勇 《癌症进展》2018,16(7):911-913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碱性磷酸酶(ALP)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n=56)和非骨转移组(n=42).检测患者的血清PSA、PSAD、ALP水平,分析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Ca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98例PCa患者中,56例患者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率为57.1%.骨转移组患者的PSA和PSAD值均高于非骨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PSA+PSAD联合诊断PCa骨转移的灵敏度(98.34%)、阳性预测值(90.53%)、阴性预测值(92.33%)及约登指数(73.84)均高于PSA、PSAD、ALP单独诊断的结果.结论 血清PSA、PSAD、ALP联合检测对于PCa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研究前列腺特异抗原(PSA)、PSA密度(PSAD)和游离/总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1例前列腺增生和22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用放免法测定血清PSA和游离PSA。所有患者经直肠腔内B超测出前列腺体积,求得PSAD,用t检验比较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PSA、PSAD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SA:46.3±33.8μg/Lvs7.04±6.91μg/L,P=0.000021;PSAD:1.43±1.21μg。L-1。ml-1vs0.14±0.15ng。ml-1。ml-1,P=0.000055)。两组的F/TPSA比值无显著差异(0.18±0.11vs0.22±0.18,P=0.34)。结果 PSA和PSAD是鉴别前列腺癌的良好指标,对于PSA可疑者,PSAD有助于区分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本组游离/总PSA比值不能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汤振铭  刘定益 《癌症》2000,19(11):1052-1052
本研究收集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75例,分别检测了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pic antigen,PSA)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rostate antigen density,PSAD),探讨PSA和PSAD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SA在前列腺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3 3例健康者、3 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及 3 3例前列腺癌治疗前后T PSA和F PSA并动态观察 2 0例放疗后T PSA水平变化。结果 前列腺癌T PSA和F PSA、F/T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 (P <0 .0 1) ;前列腺癌治疗后T PSA和F PSA显著下降 (P <0 .0 1) ,而F/T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前列腺癌放疗后病情稳定T PSA下降 ,病情进展则T PSA升高。结论 动态测定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PSA水平变化 ,可判断近期疗效 ,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情况,并分析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年龄≥50岁且符合前列腺穿刺活检指征患者232例,对患者行 PSA 检测、直肠指诊(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和经腹前列腺超声、MRI 检查,计算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析前列腺癌检出率与年龄、PSA 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组232例穿刺活检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74例,阳性检出率为31.9%(74/232)。74例患者中,高分化癌16例(21.6%)、中分化癌24例(32.4%)、低分化癌34例(45.9%)。PSA 值<4μg/L、4.1~10μg/L、10.1~20μg/L、>20μg/L 4组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9.1%、13.0%、16.2%、52.3%,随着 PSA 值的增加,前列腺癌检出率增长明显,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 <0.001)。随着年龄增高,PSA 值也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328,P <0.001);年龄<60岁、60~69岁、70~79岁、≥80岁4个年龄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3.6%、40.0%、46.7%,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增长明显(P =0.011)。前列腺穿刺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与血清 PSA值呈正相关(r =0.376,P <0.001),前列腺癌检出率与年龄亦呈正相关(r =0.288,P =0.019)。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 PSA 值增高,前列腺穿刺患者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游离PSA和总PSA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ao ZW  Liu G  Sheng BW 《癌症》2004,23(6):701-703
背景与目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prostate-specificantigen,TPSA)被认为是目前诊断前列腺癌(carcinomaofprostate,PCa)的最佳肿瘤标记物,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FPSA)与TPSA的比值(FPSA/TPSA)可以提高其诊断PCa的特异性。本研究比较PCa与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患者血清TPSA及FPSA/TPSA比值水平,为临床诊断PCa提供参考。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6例BPH患者、29例BPH合并急性尿潴留(acuteurinaryretention,AUR)患者及22例PCa患者的血清TPSA、FPSA值,并对三组患者的血清TPSA及FPSA/TPSA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PH患者血清TPSA(4.10±1.39)μg/L、BPH合并AUR患者血清TPSA(15.50±3.34)μg/L与PCa患者血清TPSA(55.00±13.50)μg/L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血清TPSA在<4.0μg/L、4.0~10.0μg/L、>10.0μg/L区间存在重叠,BPH合并AUR患者与PCa患者重叠更为明显;BPH患者和BPH合并AUR者的FPSA/TPSA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与PCa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FPSA/TPSA水平在<0.15、0.15~0.25、>0.25区间均存在重叠。结论:TPSA、FPSA/TPSA在BPH患者、BPH合并AUR患者和PCa患者中均存在重叠。血清TPSA、FPSA/TPSA水平临床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前列腺癌的起源及恶性转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这为临床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前列腺干细胞在正常状态下怎样维持前列腺的稳态,在外界刺激下如何恶性转化为前列腺癌干细胞,以及前列腺癌干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PSA低于4 ng/mL的前列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此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对PSA正常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思路。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8年01月西京医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PSA正常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此类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就诊特征、病理学特征、危险程度分级、Gleason评分、治疗及预后。总结PSA正常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征。结果:PSA正常的前列腺癌患者占同期确诊前列腺癌的5.72%。35例患者中,28例主要因为排尿困难为症状就诊,血清PSA 0.91~3.96 ng/mL,平均(2.73±0.77)ng/mL。f/tPSA>0.16为5例,占14.3%,前列腺体积平均值为(68.4±36.66)cm^(3),12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10例报告提示前列腺癌可能,2例报告为前列腺增生,未发现前列腺癌影像学证据。13例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11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2例患者未发现肿瘤证据。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共24例,其中包括2例穿刺活检未发现肿瘤证据患者,并于术后12周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病理结果显示:29例为前列腺腺癌,2例为肉瘤,2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鳞癌,1例为黏液腺癌。切缘阳性10例(28.6%),侵犯精囊9例(25.71%),淋巴结阳性13例(37.14%)。TNM分期:T期6例,T期10例,T期7例,T期12例。危险度分级:低危患者5例(14.28%),中危9例(25.71%),高危21例(60%)。Gleason评分7分以下为6例(20.69%),7分为9例(31.03%),7分以上为14例(48.28%)。随访时间13~72月,术后密切监测PSA水平,术后生化复发共13例(37.14%),21例患者死亡,16例为前列腺特异性死亡。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14%,88.57%,77.14%。结论:PSA正常的前列腺癌因无明显的临床就诊特征,精囊侵犯检出率高、Gleason评分及危险程度均偏高,3年生存率仅为77.14%。对于此类患者,不应以惯性思维认为PSA水平低,临床风险小,应更积极的完善检查,调整治疗策略,给此类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临床病理证实且资料齐全的60例PCa患者,将其分成两组,经SPECT/CT全身骨显像诊断为30例骨转移患者及30例未发生全身骨转移患者。采集全部患者的肘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VEGF、IL-6及PSA水平。结果:60例PCa患者ADC值与血清VEGF、IL-6及PSA存在负相关(r=-0.431,P=0.001<0.005;r=-0.534,P=0.000<0.005;r=-0.593,P=0.000<0.005),骨转移组血清VEGF、IL-6及PSA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结论:血清VEGF、IL-6及PSA与PCa发生、进展及转移关系密切。PCa患者ADC值与血清VEGF、IL-6、PSA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进展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PSA、ECT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99Tc-MDP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骨转移组31例,非骨转移组49例)前列腺癌病人的PSA、ECT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PSA值差异有显著性(139.36μg/Lvs37.58μg/L,P<0.01);PSA与骨转移的程度正相关,PSA<10μg/L,骨转移率为15.38%;PSA<20μg/L,骨转移率为19.35%;PSA>20μg/L,骨转移率为51.02%;PSA>100μg/L,骨转移率为78.95%。结论: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PSA<10μg/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PSA>20μg/L,建议行ECT骨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99Tc-MDP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骨转移组31例,非骨转移组49例)前列腺癌病人的PSA、ECT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PSA值差异有显著性(139.36μg/Lvs37.58μg/L,P〈0.01);PSA与骨转移的程度正相关,PSA〈10μg/L,骨转移率为15.38%;PSA〈20μg/L,骨转移率为19.35%;PSA〉20μg/L,骨转移率为51.02%;PSA〉100μg/L,骨转移率为78.95%。结论: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PSA〈10μg/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PSA〉20μg/L,建议行ECT骨扫描。  相似文献   

16.
TPSA、F/T及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血清游离PSA(FPSA)与TPSA比值(F/T)及PSA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健康体检男性、46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及116例前列腺癌患者TPSA、F/T及PSAD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清TPSA值前列腺癌组(53.26±33.10)高于BPH组(8.12±9.70)及对照组(1.51±1.17);PSAD值前列腺癌组[(1.59±1.46)ng·ml^-1·cm^-3]高于BPH组[(0.14±0.17)ng·ml^-1·cm^-3]及对照组[(0.08±O.07)ng·ml^-1·cm^-3];而F/T值前列腺癌组(0.22±0.16)低于BPH组(0.27±0.15)及对照组(0.36±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SA处于4~10ng/ml时,前列腺癌组F/T(0.18±0.13)显著低于BPH组(0.27±0.14)(P〈0.05);前列腺癌组PSAD[(0.21±0.07)ng·ml^-1·cm^-3]显著高于BPH组[(0.11±0.06)ng·ml^-1·cm^-3](P〈0.001)。取F/T值0.16、PSAD值0.15ng·ml^-1·cm^-3为临界值时,F/T、PSAD值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6%、78.2%、96.1%和53.8%、76.9%、97.9%,诊断效率最高。结论F/T、PSAD是诊断前列腺癌的良好指标,当PSA为4-10ng/ml诊断灰区时,F/T与PSAD对诊断前列腺癌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中与癌结节(tumor deposits,TD)状态及数目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与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不同TD状态及数目下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布差异及预后区别,并从预后的角度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结果  T分期是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是TD数目的独立危险因素。TD阴性组预后优于TD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生存曲线随着TD数目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 < 0.05),但TD=2组与TD=3组间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依据cutoff值将TD分为TD=1、TD=2~3与TD ≥ 4具有明显预后差异的三组。同属于ⅢB期的T3~4aN1c期与T3~4aN1a/1b期预后不同(P=0.022)。相同数量TD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完全相同。  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TD提示预后不良。不同TD数目对预后的影响不同,TD=1、TD=2~3及TD ≥ 4是三个可能的分层标准。第8版TNM分期中的TD分期方法可能不甚合理。   相似文献   

18.
姜战胜  谢广茹  张连郁  梁寒  张晟  黄鼎智  戴东  张伦 《中国肿瘤临床》2012,19(22):1856-1858, 1863
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日益丰富,临床医师在选择检查手段时也面临多种选择,而对于同一个肿瘤不同的检查方法或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此临床医师需要全面思考和判断。现介绍1例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讨论病例供大家参考。本例患者主因“恶性腹水”就诊,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腮腺和脐部等多处病变,考虑恶性,而B超检查考虑甲状腺和腮腺病变为良性,脐部病变为转移瘤。针吸活检诊断脐部病变为转移性腺癌,但所有检查未能确诊原发病灶。最终,经过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指标,多学科咨询委员会认为本例患者应诊断为腹膜癌。通过本病例讨论,认为病理诊断仍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合理的免疫组化结果对于确定癌灶的来源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倪佳 《肿瘤学杂志》2014,20(12):1031-1034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合并钙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彩色超声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240例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良性疾病钙化率为23.3%(38/163),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钙化率达75.3%(58/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7,P〈0.001)。钙化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750~0.871)。微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微钙化者的5.348倍(95%CI:2.804~10.200),而粗钙化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是非粗钙化者的4.000倍(95%CI:1.564~10.230)。[结论]钙化尤其是微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较高。当彩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中有微小钙化时应提高警惕,尤其是微钙化,应进一步做针吸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结节钙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B超下甲状腺结节钙化与甲状腺癌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年间手术前经彩超诊断甲状腺结节有钙化的患者107例,回顾性分析恶性结节在钙化结节中所占比例,以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钙化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107例钙化结节中恶性有56例,占52.3%;术后病理学证实均为乳头状癌。恶性钙化结节在不同年龄组间(≥45岁和<45岁)比例分别为38.6%、68.0%,差异有显著性(P=0.002);在不同性别之间分别为72.7%、50.0%,差异无显著性(P=0.153);在不同钙化组间(微钙化和粗钙化)分别为78.8%、40.5%,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的检测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微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高度特异性,特别是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