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冯军鹏  梁梅芳 《临床荟萃》2013,28(7):758-759,76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vs(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vs(40.2±6.5)%(P<0.01)。结论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1.1 对象 入选标准:①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y.胸导≥0.2my;心肌酶谱CK-MB2倍以上.肌钙蛋白T和I升高;②发病至入院在3h内为延迟PCI组.6h内为直接PCI组;③无溶栓禁忌证;④PCI术后TIM13级。排除标准:陈旧性心肌梗塞,PCI及CABG史.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性并发症.药物不耐受。  相似文献   

3.
李亮  李燕  傅向华  苗青  吴伟力  刘君  蔚永运 《临床荟萃》2005,20(18):1040-104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是否能及时、完全而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与是否能及时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密切相关。目前两种主要再灌注治疗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既能改善冠状动脉大血管又能提高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的方法,并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入选标准:年龄75~89(82.8±6.7)岁,无糖尿病、肾功能不全,2 a内无卒中病史,心功能Ⅰ~Ⅲ级,无药物过敏史,无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我院2003-01~2005-12收治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35例,符合入选标准,分介入治疗组137例,药物治疗组498例。1.2方法1.2.1围手术期用药对签署介入治疗同意书的ACS患者,PC 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术前6 h前顿服拜阿司匹灵(德国拜耳公司生产)300 m g、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菲公司生产)300 m g(<6 h,加倍),冠脉造影前经动脉鞘管注入普…  相似文献   

5.
对我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 I)的临床对比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将我院2000-05~2006-05住院急性心肌梗死PC I术的患者161例按其血管途径分为股动脉组96例和桡动脉组65例。股动脉组男62例,女34例,年龄(59.32±18.16)岁,高血压66例,糖尿病61例;桡动脉组男43例,女22例,年龄(60.14±7.56)岁,高血压45例,糖尿病4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病变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1.2方法器材选择:美国生产OM EGA 9600型800M AC形臂X线机;股动脉组使用6F或7F股动脉鞘系统使用Cord is公司,桡动脉组使用日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对4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过程中冠状动脉内腺苷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各21例;先以球囊预扩张开通血管,腺苷组即刻予以腺苷300μg 10ml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予以生理盐水10ml,持续冠状动脉内注射1分钟,再予以支架治疗;术毕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测定术后4~24小时心肌生化标记物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umofST-segmentresolution,sumSTR)百分比、第3天和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腺苷组患者术后CK、CK-MB、cTnI峰值较对照组峰值明显降低[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分别为CK1170(730,2169)U/Lvs1610(1056,3598)U/L;CK-MB128(98,168)U/Lvs178(125,345)U/L;cTnI17.5(12.9,20.6)μg/Lvs25.9(17.5,58.9)μg/L](均P<0.05);sumSTR腺苷组下降幅度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72%(64%,82%)vs55%(25%,65%)](P<0.05);PCI后4周无论腺苷组还是对照组患者LVEF均比3天时有明显改善,腺苷组(56.67±6.14)%vs(50.19±4.24)%,对照组(53.05±4.67)%vs(47.62±4.18)%(均P<0.05);3天时两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9±4.24)%vs(47.62±4.18)%(P>0.05),4周时腺苷组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56.67±6.14)%vs(53.05±4.67)%(P<0.05)。结论AMI直接PCI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可以显著缓解AMI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适宜剂量腺苷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择期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京生 《临床荟萃》2004,19(3):160-161
198 3年Hartzler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2 0世纪 90年代又进行了十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明了直接PCI的疗效。本文就补救性PCI及择期PCI曾出现争议及近几年的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择期PCI与补救性PCI的概念1.1 择期PCI的概念 择期PCI是指AMI发病数天后 ,对溶栓治疗后已再通但有残余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或溶栓失败及未行溶栓治疗的闭塞IRA行PCI,目的在于预防缺血复发、挽救存活心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 ,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 补救性PCI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后脂联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①测定20例冠脉造影正常健康人和60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即刻、术后12小时、24小时血浆脂联素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②按照再灌注后2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是否>70%,将60例AMI患者分为A组(ST段回落≥70%)34例和B组(ST段回落≥70%)2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脂联素及IL-6的变化幅度。③另根据心肌灌注分级(TMPG)将患者分为两组:TMPG2~3组36例,TMPG0~1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脂联素及IL-6的变化幅度。结果①A、B两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在再灌注后12小时(3.56±1.52)mg/L vs(2.88±1.67)mg/L、24小时(3.34±1.36)mg/L vs(2.65±1.14)mg/L较术前(4.21±2.63)mg/Lvs(4.18±1.62)mg/L显著降低(P<0.05,P<0.01);两组血浆IL-6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1)。A、B两组间比较,成功PCII、RA血流达TIMI 3级者,B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在再灌注12小时、24小时均显著低于A组[(2.88±1.67)mg/L vs(3.56±1.52)mg/L,(2.65±1.14)mg/L vs(3.34±1.36)mg/L,均P<0.05];B组患者血浆IL-6水平,在再灌注12小时显著高于A组(P<0.01),在再灌注24小时仍然高于A组(P<0.05)。②TMPG2~3、TMPG0~1两组血浆脂联素水平在再灌注后12小时(3.49±1.61)mg/L vs(2.76±1.27)mg/L、24小时(3.33±1.35)mg/L vs(2.63±1.22)mg/L较术前(4.23±2.16)mg/L vs(4.19±1.78)mg/L显著降低(P<0.05,P<0.01);两组血浆IL-6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TMPG2~3与TMPG0/1两组间比较,成功PCI后,TMPG0~1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在再灌注12小时、24小时均显著低于TMPG2~3组(均P<0.05);TMPG0~1组患者血浆IL-6水平,在再灌注12小时显著高于TMPG2~3组(P<0.01),在再灌注24小时仍然高于TMPG2~3组(P<0.05)。结论血浆脂联素可能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可作为AMI微循环再灌注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方法 62例急诊PCI患者(>60岁)入选,随机分为研究组(缺血后处理组,n=32)和对照组(n=30),前者应用缺血后处理技术,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1 min后,用球囊扩张30 s,回抽30 s,循环3次;对照组再灌注3 min内不给予任何处理。测定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分级、校正TIMI帧数、MBG及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检测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年龄、发病至球囊时间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抽吸导管应用两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参数:TIMI 3级比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36),平均校正TIMI帧数低于对照组(P=0.002);梗死区心肌灌注参数:心肌显影3级和ST段回落百分比≥7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43和0.029),术后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P=0.028);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42),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水准,研究组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5)。结论缺血后处理减轻再灌注损伤,增加心肌灌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常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基础上,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方法 58例AMI患者纳入研究,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时采用Diver CE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以同期急诊PCI的28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Diver CE 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血流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IMI)分级及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均明显改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明显降低,CK(1 512.7±75.5)U/L vs(1 769.2±83.6)U/L,CK-MB(148.5±32.2)U/L vs(237.5±28.7)U/L(P<0.05),ST段回落幅度大,(67.2±28.1)%vs(42.1±34.2)%(P<0.05),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与常规PCI比较,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地减少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佳  沈杨  罗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6-195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首次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3例,其中17例12h内接受PCI治疗(观察组),16例择期接受PCI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心梗后d1、d3、d7、d15、d30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房室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in)以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对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分别于d1、d3最差,d30观察期结束时最佳。观察组Sm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Em/Am比值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Sm值在d7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15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Em/Am值在d15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30方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下壁心梗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院外或急诊经静脉溶栓加补救性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确诊病例分为3组,A组:溶栓+PTCA;B组:为仅行溶栓术者;C组:仅行PTCA术者。三组患者分别于AMI后第1、4周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评价该项治疗对老龄AMI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紧急溶栓加补救性PTCA组术后各观察指标第1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术后第1周与第4周中,A组与B、C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均〈0.05)。B组术后第1、4周各项观察指标比较,WMSI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术后第4周较术后第1周LVEF(%)、ESVI、WMSI也有改善(P〈0.05)。结论:老龄AMI患者进行院外或急诊经静脉溶栓加补救性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溶栓术或单纯PTCA术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7例行PCI及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抢救护理的经验。结果67例患者中,44例痊愈出院,23例死亡,病死率为34.33%。结论经PCI及IABP治疗AMI心源性休克的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选择合适的体位,及时制止反搏泵停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7例行PCI及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抢救护理的经验。结果67例患者中,44例痊愈出院,23例死亡,病死率为34.33%。结论经PCI及IABP治疗AMI心源性休克的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选择合适的体位,及时制止反搏泵停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试验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组(29例)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继之以0.15μg·kg-1·min-1静脉泵入36 h,试验对照组(28例)未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通过分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获得;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24 h、72 h黏附因子sICAM-1、sVCAM-1水平。结果替罗非班治疗组的TMPG 3级心肌灌注分级比例明显高于试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vs.50.0%,P<0.01);黏附因子sICAM-1、sVCAM-1水平治疗组术后24 h、72 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sICAM-1术后24 h(24.27±2.31)ng/ml vs.(37.13±3.34)ng/ml,P<0.01;sICAM-1术后72 h(22.45±1.86)ng/ml vs.(32.4±2.59)ng/ml,P<0.01;sVCAM-1术后24 h(26.27±2.96)ng/ml vs.(43.13±3.84)ng/ml,P<0.01;sVCAM-1术后72 h(23.72±2.25)ng/ml vs.(38.92±2.61)ng/ml,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靶血管心肌再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作用、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39例患者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7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抽吸组和替罗非班组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帧数(TFC)、心肌呈色分级、2h内ST段回落率分别是2.6%vs.16.2%、48.1±10.3vs.63.2±14.3、2.59±0.48vs.1.68±0.43,84.6%(33例)vs.62.2%(23例),抽吸组心肌灌注水平明显优于替罗非班组(均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中,对血栓负荷重的病变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9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l)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2例,早期药物溶栓治疗组14例,普通药物治疗组33例,分析不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住院时间急诊PCI组和溶栓治疗组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急诊PCI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组;急诊PCI组手术后获得前向血流TIMI3级100%,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0.0%,7.1%,12.1%。急诊PCI组治疗后ST段回落50%时间、胸痛缓解时间、CKMB达峰时间与溶栓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TEMI行急诊PCI治疗优于溶栓和常规治疗。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级缺血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价值。方法入选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2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n=198)和Ⅲ级缺血组(B组,n=114),住院期间记录一般临床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降率(STR)和院内死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低、而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大(P〈0.05);A组患者PCI术后STR〉50%较B组显著增加(53.54%和30.70%,P〈0.05)。2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52%vs.6.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死亡率与Ⅲ级缺血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1.189,P〈0.05)。结论年龄大、低EF值、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且Ⅲ级缺血对患者心肌灌注不良和院内死亡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探讨直接PCI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12-24h的未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AMI患者,在发病24h之内行直接PCI术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未行直接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豚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整体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左心室和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在第1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第6个月时治疗组GWMI及RWMI较急性期有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的室壁运动则无明显改善(P>0.05);第6个月治疗组室壁运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与第6个月自身比较: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无明显增加(P>0.05),但EF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LVEDVI及LVESVI均增加(P<0.05),EF值无明显改变(P>0.05)。第6个月后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而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MI后对于未能溶栓的病例行直接PCI术治疗能抑制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重塑,而超声心动图评价AMI直接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监测与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和整体心功能的改变。方法 常规PCI对照组30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的试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及左室容积。结果 试验组术前各项指标均与常规PCI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中均回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血栓。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试验组EF值、3个月时WMSI、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两组在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改善方面一致。结论 联合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提高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能力。超声心动图可以观测、评价其近期和远期再灌注效果,且可进行长期监测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