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叶芳  王洁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91-1492
临床上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R)手术数量在不断增加,全世界每年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超过50万例。随着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的发展,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以及患者假体使用年限的延长,需行翻修术者逐渐增多,目前在THR手术中约10%为翻修术[1]。相对于初次置换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翻修术(Revision)是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派生出的新手术,它源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因第一次手木后出现解剖和组织学的改变,因此关节翻修术的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有的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自1994年5月以来对9例10个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进行了翻修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股骨头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因假体使用时限、质量或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也日趋增多,全髋关节翻修术也随之产生.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1月共行全髋关节翻修术11例,术后病人疗效满意.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袁美娟  周高玲 《天津护理》2002,10(3):115-11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与首次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更为复杂、困难。通过对11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指出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低血压、引流管的有效处置及对神经损伤、假体脱位的预防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再次翻修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偏心距对于翻修手术的要求较高。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于2001—12/2007—12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6年间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2岁(64~75岁),初次置换至翻修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8年(5~17年)。按术中是否进行股骨偏心距重建分为股骨偏心距重建组27例,未重建组9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 方法:拍摄患者骨盆正位X射线片,对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矩保留值与股骨偏心距重建的关系。②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假体符合率。③翻修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结果:术前模板设计所选股骨假体与术中选用假体符合率为80.56%(29/36),股骨偏心距重建率为75.0%(27/3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t=2.987,P=0.005)。股骨偏心距重建组髓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P=0.02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差异有显著性(t=2.645,P=0.012:t=2.827,P=0.008)。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使用规范、细致的术前测量,减少术中股骨矩的损伤,重建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4例不同病因行各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患者,给予有异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特殊康复治疗,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并判定疗效。结果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后1、3个月患者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术前均有所提高(P〈0.05或P〈0.001)。术后3个月疗效评定:优4例,良13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70.83%。结论 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的早期康复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2)由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复杂性,其术后的康复训练需从髋关节骨骼的完整性(是否骨质疏松、骨缺损的程度)、内植物相对的稳定性(选择何种类型的假体固定)、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条件3个方面进行评定;3)术后康复训练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重点是增加肌力,尤其是髋外展肌肌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 ~ 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 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 ±17.3)个月(36 ~ 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 73分)提升为(92.9±6.6)分(67 ~ 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1例41侧髋关节,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六个月~10年,平均5年5个月。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2例12髋,感染1例,无菌性松动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4例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33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2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6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1例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3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 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论 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置换。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时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近期可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翻修原因有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骨折、假体断裂及感染等",髋关节翻修术通过再手术的方法,更换人工髋关节,消除初期髋关节置换所带来的并发症,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微创双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骨科的一项重大进展,现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骨科治疗技术。以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植入体的固定、假体支撑面摩擦学等材料学方面,但传统的手术技术近30年未见重大改进。近年来,随着骨科微创技术概念的兴起,导航系统及骨科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微创双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 two-incision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已成为关节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甄丽珠 《天津护理》2011,19(3):164-165
假体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关节功能丧失,不能行走,需要进行翻修手术,而术后的康复训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于2005年至2010年共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86例98个膝关节,其中3例发生假体感染,进行假体翻修手术,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保留假体清创5例,其中3例失败后改行二期翻修术;行二期翻修术7例;行一期翻修术1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1个月,未见感染复发。10例病人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0±6.39)分,术后为(68.10±12.1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0,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困难,保留假体清创术应把握适应证并慎重选择,二期翻修术治疗具有控制感染率高、安全性高的优点,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及假体设计和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由此使实施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者逐步增加。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侧及股骨侧因骨溶解引起的骨缺损是常见且难处理的问题,如何预防决定手术的成败。我们2004年1月~2005年10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因摔伤导致股骨上段骨折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院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后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对17例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人进行认真的术前、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指导病人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7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了翻修手术,没有人工关节的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髋关节功能经过锻炼半年后均弃拐行走,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创伤大,术前心理护理,认真准备,术后及时监测生命体征,预防髋关节脱位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对人工全髋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桂萍 《现代护理》2002,8(4):262-262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股骨头置换术的广泛开展 ,术后因假体使用时限、质量或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也日趋增多 ,全髋关节翻修术也随之产生。我院自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共行全髋关节翻修术 11例 ,术后病人疗效满意。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1例 ,其中男 4例 ,女 7例。年龄最小 5 5岁 ,最大 72岁 ,平均 6 4 .5岁。全髋关节置换 :5例 ,股骨头置换 :6例。翻修时间 :第一次手术后最短 2年 ,最长 9年。翻修原因 :假体松动 5例 ,假体穿出皮质影响关节功能 ,疼痛 4例 ,假体断裂 2例。2 …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者最关心的是人工假体寿命。 目的:回顾性方法综合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术后疗效,以期为延长人工关节的寿命提供经验。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全军骨科中心。 对象: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1993—03/2004.-03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56例,获得通讯联系的298例,获得随访105例(108髋),均自愿回访,性别不限,假体类型2000年以前为国产假体,使用国产骨水泥,2000年以后使用美国STRIKER公司的假体,骨水泥由该公司提供。骨水泥中均加有钡剂。患者手术全部由经考核进入人工关节组的医生进行。 方法:参照1982年中华外科髋关节人工置换座谈纪要及Mayo人工髋关节疗效评价表,自行设计随访信,对105例(108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骨水泥组62例(63髋),无骨水泥组43例(45髋),并对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及X—ray片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②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③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④患者假体周围透亮线、假体水平或垂直移位的距离。⑤患者假体异位骨化的范围。⑥患者股骨近端骨溶解程度。 结果:①随访期股前外侧疼痛两组差别不显著[骨水泥组24髋(38.5%),无骨水泥组18髋(40、0%)1。②随访期两组均有踱行。③随访期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160&;#176;以上两组无显著差异(骨水泥组62髋,无骨水泥组44髋)。④股骨假体的下沉和髋臼假体的水平、垂直移位两组患者中差别不显著。⑤随访期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57、4(9-118),无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72.8(1和130),差别不显著。⑥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假体可能生存率,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无显著差异。 结论:无论骨水泥假体还是无骨水泥假体患者术后疗效相似,假体都没有达到理想固定的效果。假体类型的选择并不影响假体的寿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是否还要行翻修术来决定假体类型;骨溶解与患者年龄、性别、假体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环抱器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观察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对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假体周围股骨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全髋术后发生骨折有6例,全髋术中发生骨折有3例。结果: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7.6月(12-19月)。术后1年,除1例翻修术结合环抱器固定有屈髋受限外(45&;#176;),其余髋关节屈曲度在85&;#176;-95&;#176;。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主要与老龄人骨质疏松,骨溶解导致的骨机械强度下降有关;翻修手术操作不当,增加了这类骨折术中发生的机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这类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经济、实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对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明显不良影响[1]。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借助人工关节假体更换病变损坏髋关节,促进功能恢复[2]。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较有效的方法,可以重建髋关节功能、解除关节疼痛。近年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假体松动、下沉、位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大多需要进行髋关节的翻修手术。我科自1998年至2006年收治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22例,术后通过功能康复训练有效防止了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7±11·7)岁。手术部位:左侧14例,右侧8例;其中全髋15例,半髋7例。人工关节置换至初次髋关节翻修时间分别为:1~2年2例,3~5年5例,6~10年11例,11~20年4例…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家让  肖晟  李晓声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833-1835
【目的】回顾分析80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病因,并探讨相关翻修技术。【方法】199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80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对前次手术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翻修术的技术问题作了讨论。【结果】翻修原因占第一位的为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共48例,人工股骨头引起髋臼磨损18例,医源性因素如适应证选择不当、假体位置不良、手术操作失误等共10例,术后感染4例。随访时间2-10年,平均随访3.8年,按Harris评分,优46髋,良20髋,可14髋,优良率为82.5%。【结论】引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休的主要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中应合理地选择髋臼的修复、重建方法,但也应重视提高首次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