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2.
王莉  张琳 《全科护理》2016,(13):1402-1403
正Sezary综合征(Sezary syndome)又称T细胞淋巴瘤红皮病,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38年由Sezary及Boumin首先报道并命名,其临床特点为剥脱性红皮病,伴持续性瘙痒、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并可于病变皮肤处发现Sezary细胞,该病国内外罕见~([1])。目前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措施仍为化疗~([2]),为保护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3.
余利君  胡琪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486-1486,150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院外导管自我维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化疗间歇期每周来医院维护导管1次,观察组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护指导,化疗间歇期患者按导管维护指导流程在家中每周自我维护导管1次。患者返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固定情况,堵管、感染、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拔管时两组患者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的结果等。结果化疗期返院时,两组患者的导管均固定良好,对照组34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置管部位的局部红肿,无堵管及移位发生;观察组34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导管堵管、局部红肿或移位。化疗结束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PICC置管患者进行导管的院外自我维护具有可行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利于PICC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真菌败血症2例护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真菌败血症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ICC相关真菌败血症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败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PICC留置时间均〉3周,患者均在严重基础疾病和高危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发病。患者拔管后72小时体温正常,2例患者均未因败血症引起其他脏器系统的功能损害。结论:规范临床护理操作,减少高危因素和发病诱因是预防PICC相关真菌败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吴玉芬 《天津护理》2001,9(6):295-296
为解决肠瘘、肿瘤病人长期输液穿刺的痛苦,我科自2001年1月开始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此导管无须每天使用肝素,在血管内保留时间长,可提供中期至长期(5天-1年)的静脉输液治疗,其副作用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市肿瘤科医护人员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认知现状,为今后开展PICC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成都市5家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护人员309名(医生134名,护士175名)进行PICC认知态度现状调查。结果成都市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PICC认知呈中等偏低的水平,护士PICC知识的掌握高于医生(P<0.05),护士PICC态度得分优于医生(P<0.05)。94.84%的医护人员知道PICC技术;只有8.38%的肿瘤科医护人员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工龄、职业与PICC认知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PICC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需加强PICC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PICC认知水平,以利于肿瘤专科开展PICC技术,促进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测量长度方法改进的效果。方法对本科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顺利者126例分成对照组29例和实验组97例进行比较。2组患者都采用体外测量长度的方法,予取平卧位,上肢外展9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即从穿刺点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导管置入长度;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加1cm为导管置入长度。置管后进行常规胸部DR定位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为位置适合,位于上腔静脉下端或进入右心房者为置管过深。结果2组患者长度测量的方法不同对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位置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科实践的新测量方法留置PICC,经胸部DR定位检查,导管尖端大多数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此位置患者活动时导管尖端不易漂移,又不易因导管置入过深刺激到上腔静脉丛,引起心律失常,大大提高置管的安全性和尖端位置的稳定性,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1 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留置术 [1 ] 。由于中心静脉穿刺多在长期使用外周静脉造成穿刺困难、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和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2 ] ,并且此种方法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较多。因此随着目前医疗技术发展 ,我院 ICU自 1996年以来采用了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PICC)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6例患儿 ,年龄1h~ 8d,早产儿 3例 ,坏死性小肠炎 2例 ,早产儿伴呼吸…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于操作简单、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且快速的静脉通道、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而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PICC导管堵塞,文献报道PICC堵管率高达21.3%[1].一旦发生堵管,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如何针对堵管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临床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PICC堵管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7例肿瘤病人,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作为对照组(109),差者为实验组(7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通过超声波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病人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炎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病人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固定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方法 对3例PICC置管患者穿刺早期90次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结果 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 妥善固定PICC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减少渗出及减轻患肢活动耐受的不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PICC管固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伯艳  岳建伟 《现代护理》2007,13(15):1440-1441
目的探讨固定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方法对3例PICC置管患者穿刺早期90次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结果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妥善固定PICC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减少渗出及减轻患肢活动耐受的不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其它静脉治疗途径,对102例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置管观察。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置管后预防感染、保证管道的固定与通畅。无感染发生,有效减轻护士工作量和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可在危重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7例需经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3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超声组采用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结果:两组比较PICC置管在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头端一次在位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周启燕  邹莉  鲁建春  王晖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076-1078
目的 为病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轻化疗药物的渗漏和对病人血管的损伤,探讨行之有效的静脉通路。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观察血液肿瘤病人中16例用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Ⅰ组)、19例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Ⅱ组)和18例用浅静脉穿刺术置管(Ⅲ组)输注化疗药物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特点。结果(1)Ⅰ、Ⅱ、Ⅲ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8%、89.5%和94.4%(P>0.05);(2)Ⅰ、Ⅱ、Ⅲ组发生药物渗漏和/或脉管炎的比率分别为6.3%、15.8%和22.2%(P<0.05);(3)Ⅰ、Ⅱ、Ⅲ组留管中位时间分别为78d、31d和5d(P<0.001);(4)置管时与留管期间病人有心理恐惧和/或焦虑的Ⅰ、Ⅱ、Ⅲ组分别为12.5%、42.1%和16.7%(P<0.001);(5)3组均未因置管发生感染和栓塞。结论PICC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留置时间长,且感染及栓塞机会低,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推导成人PICC置管的最佳体内留置长度.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肿瘤内科应用常规测量长度方法行PICC留置术共547例(传统组),其中有367例PICC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通过分析这367例患者的PICC置管档案,推导出PICC体内留置长度的测算方法.为了方便临床应用,我们将计算出的成人PICC体内留置长度设计成PICC长度测量卡尺.于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在肿瘤内科应用此卡尺留置PICC导管共235例(卡尺组).结果 传统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67.1%,卡尺组准确率为90.6%,卡尺组准确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PICC长度卡尺测量置管长度的方法可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PICC的操作流程、临床应用、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专业人员培训、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患者于化疗当日行PICC置管,并给予观察与护理。结果416例患者中1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3.4%;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3例2~10d症状逐渐缓解,1例溶栓治疗中发生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在抗凝和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时实施安全管理的意义.方法 比较分析实施安全管理后(管理组)的94例和实施安全管理前(对照组)的101例肿瘤患者PICC成功率、治疗完成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管理组成功率97.9%,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4%,治疗完成率100%;对照组成功率88.1%,置管并发症发生率16.8%,治疗完成率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肿瘤患者PICC的成功率、治疗完成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