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风湿性三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经验,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1993年11月至2000年5月对23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患施行三瓣膜联合手术,其中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加三尖瓣成形术(TVP)16例,DVR加三尖瓣替换术(TVR)7例。结果:手术早期及晚期死亡各1例,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术后低心排3例,结论:预防术后低心排及MOF,注意术中处理要点并妥善处理三尖瓣病变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62例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施行的〉60岁高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4例,左房血栓清除15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房折叠31例。共置换瓣膜70枚,生物瓣59枚、机械瓣11枚。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22%(2/6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心律失常19例,急性肾功能不全8例,精神症状3例,无并发脑血管意外、切口愈合不良、精神症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对其中52例患者随访3至8个月。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证,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3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991年5月~2005年6月,共收治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23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4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例。20例有赘生物,其中三尖瓣8例、二尖瓣2例、肺动脉瓣1例、主动脉瓣9例;1例主动脉心瓣与肺动脉瓣并存。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治、清除或切除感染瓣膜、组织、赘生物,用5%碘伏涂擦,先锋霉素溶液冲洗,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植入机械瓣膜置换,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行成形术。结果:早期1例术后第6天因严重低排综合征死亡,其余22例均健康出院,18例病人随诊6个月~14年,无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NYHA)I级16例,Ⅱ级2例。结论:手术治疗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满意,其关键是掌握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134例手术共移植旁路血管253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61例,二尖瓣成型12例,主动脉瓣置换41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置换联合二尖瓣成型2例。心肌保护应用顺灌、顺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彻底解除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变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发热就诊132例,心悸185例,术前血培养阳性86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赘生物清除及原发病手术,同期进行瓣膜病变处理,其中二尖瓣膜替换79例,二尖瓣成型16例,主动脉瓣置换45例,双瓣置换46例,三尖瓣成型90例,三尖瓣替换7例,术后根据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4~6周。结果186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0例(5.36%),均因术后出现低心排或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15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4例,肝功能损伤6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术后广泛出血延迟关胸1例。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掌握好手术时机和术后原则,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赵根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3):256-257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心脏直视术后IE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型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辩成型术后再手术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例。除2例未手术外,余均予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死亡3例。6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IE内科治疗效果差,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春梅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524-2525
2005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对6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健康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4例,其中二尖瓣置换40例,男12例,平均46岁,女28例,平均43岁;主动脉瓣置换9例,男6例,平均43岁,女3例,平均54岁;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5例,男6例,平均55岁,女9例,平均45岁。术中予肝素3mg/kg抗凝,术后1~2d开始予华法令口服抗凝。置换瓣膜均为机械瓣膜。2健康教育内容2.1抗凝治疗方法抗凝治疗以香豆素药(华法令)为主,其安全范围窄,抗凝不足易出现栓塞,抗凝过量则会导致出血,两者均可危及生命。因此为防止抗凝药物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方法对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结果单纯二尖瓣成形术6例,黏液瘤摘除+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2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共39根,每例平均(1.9±1)根。术后早期死亡4例(占21.1%),死因为左室破裂2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进食中呛咳窒息致室颤1例。随访3~1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瓣膜病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并不少见,而冠心病也可能同时伴有瓣膜损害,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估计瓣膜成形效果难以确定时,应直接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防止增加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王春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7013-7013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加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护理。方法对5例风心病伴心房颤动的患者给予术前护理和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管理、抗凝治疗的观察、基础护理等。结果 5例患者出院时转为窦性心律。结论对风心病二尖瓣伴心房颤动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BAV)及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9年4月对28例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其中,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23~65岁。心功能II级16例,III级9例,IV级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置换(Wheats手术)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外用Dacron人工血管展开后包绕升主动脉成形1例,3例应用带瓣管道行Bentall手术。同期行二尖瓣环置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6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为Bentall手术后死于纵隔感染。术后早期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痊愈出院27例,随访3个月~2年,无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可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BAV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要根据不同的病情作不同手术,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结合,评价该技术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价值。方法:57例风心病术前应用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两种方法进行检查,重点探查左房血栓、左房云雾影、瓣膜返流和瓣膜病变等方面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TEE检查:拟行二尖瓣置换30例;球囊扩张15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3例瓣膜置换、2例未确定,拟6例双瓣置换。TEE检查后:原30例拟行二尖瓣置换中改二尖瓣修复术3例,改双瓣置换3例;原15例拟行球囊扩张者,新发现左心耳血栓8例,改二尖瓣置换5例;原3例主动脉瓣置换及2例主动脉瓣病变未确定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原6例双瓣置换,1例改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修复术;均与手术相符。结论:TEE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手术方式选择中有决定性作用,在左房血栓、左房云雾影的检出及二尖瓣返流的定量和主动脉瓣病变的判断中TEE较TTE优越,诊断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67例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9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置换26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1例,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置换25例。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与同期180例正中开胸瓣膜置换术相比,心脏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无显著差异,胸液引流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好、安全、可靠。经胸骨上段小切口适合于主动脉瓣置换:右侧腋下、前外侧小切口适合于二尖瓣置换。  相似文献   

14.
<正>二尖瓣疾病中合并有三尖瓣反流,如在行二尖瓣置换术时未同期处理三尖瓣,则预后较差,那么,在置换二尖瓣时,什么情况下应对三尖瓣进行外科干预?回溯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行二尖瓣置换术的9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行三尖瓣外科干预,50例患者未行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均以出院后2年为随访终点,对三尖瓣外科干预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9岁,患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5年。患者25年前出现心力衰竭,15年前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三尖瓣修补手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3年前行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半年前患者出现腰痛,不久后出现双侧小腿疼痛以左侧为著,行理疗、牵引、按摩等治疗无效,腿痛逐渐加重,强迫屈膝屈髋体位,每日口服强痛定180mg,饮食、睡眠均受到明显影响。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组)35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V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V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结论: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李华  吴延虎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557-1560
目的探讨危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其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2月至2006年2月共完成危重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例13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2例、联合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窦动脉瘤修补各1例,未闭动脉导管缝闭3例。所有人工瓣膜均为机械瓣。结果早期死亡1例,余均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6例,无心内膜炎复发,结论虽然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活动期急诊手术的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均较稳定期的择期手术明显增高,但当出现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和/或心功能进行性下降等情况时,应果断施行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选择手术时机的主要依据,应视心功能变化的状态,而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时间仅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尖瓣关闭不全因多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张引起,常见原因有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疾病、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我科从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对18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手术或先天性心内畸形矫正术同期进行了三尖瓣成形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周润  张敏月  李文玉  金枝 《护理与康复》2012,11(10):940-941
总结18例心脏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同时置换的术后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加强呼吸道管理、心功能维护,预防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控制心律失常,重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18例患者中,仅1例死亡,17例顺利出院。随访1~40月,患者均存活,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前与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AS)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主动脉瓣相关参数,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后壁厚度(PWT)、肺动脉收缩压(PAS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AVPGmax)、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AVPGmean)、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AV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根部内径(AORD)、左心房内径(LAD),分析TAVR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47例患者的LVESD、IVST、PWT、PASP、AVPGmax、AVPGmean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A和LVEF均明显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合并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或三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的患者较术前明显减少(8例vs 3例,7例vs 2例)。 结论TAVR可纠正主动脉瓣狭窄,改善患者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有助于TAVR术后人工瓣膜及患者心脏结构功能的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