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近5年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05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在提取出的8个公因子中,其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小儿厌食症脾阴不足、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肝脾不调4个证型。结论:因子分析能较好地对中医证候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杜坚  陈群 《江西中医药》2010,41(1):45-47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各证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及关键的证候特征,从而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获取四诊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提取公因子的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采集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62项四诊信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各临床症状关系较为显著的有21个公因子,可反映原62个症状总信息量的70.197%。根据62个症状对21个公因子的作用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划分为四类,分别与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较为符合。结论: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可以获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证型及主要临床特征信息,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辨证及其分类研究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为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诊断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以系统聚类分析法归纳证候群,确定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通过因子分析,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中提取出24个公因子;利用因子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证候群,即肾虚督寒证、肾阴虚证、湿热痹阻证和瘀血痹阻证;其中肾阴虚证可兼见阳虚和湿热,湿热痹阻证可兼有脾虚。结论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归纳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分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集50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对61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该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结果得出本组503例乙肝后肝硬化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13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肝、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血瘀、气虚、气滞、湿热、水。采用因子分析61个证候条目,KMO统计量为0.812,Bartlett球型检验P0.0001,共提取出17个公因子,被提取有51项具有意义的症状,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7类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脾气虚证。采用聚类分析出该病的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血瘀证占24.85%(125/503),脾气虚证占19.28%(97/503),肝郁脾虚证14.91%(75/503),脾肾阳虚证占12.72%(64/503),湿热内蕴证占11.13%(56/503),脾虚湿盛证10.14%(51/503),肝肾阴虚证7.55%(38/503)。结论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证素辨证体系相结合用于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特点研究,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广东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广东地区1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在提取出的15个公因子中,其中11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三个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结论:因子分析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广东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证候判别模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建立证候判别式。结果证候分类:一类是该病的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反映该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5个证候分类有意义的因子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并构建证候判别函数式。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证候判别式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演变特点。方法纳入接受基础治疗及中医药干预的DN患者共301例,所有病例在观察起点、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进行证候调查。使用《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调查表》收集患者症状,包括7组证候29个症状、舌象和脉象。3个时点的资料通过因子分析进行辨证分型,采用转移概率分析探讨证候演变规律。结果 301例DN患者3个时点因子分析分别得到8、10、9个证候因子。起点第一公因子证候是类似阳虚的表现,有44.19%患者在3个月时点时仍然是类似阳虚的表现,有18.60%的患者向类似痰湿证转化,在3个月点类似阳虚的证候向6个月时点类似阳虚痰湿的证候转化。其他公因子的证候表现也在不同时点的特点不用,部分延续上一个时点的证候表现,部分有发展为其他证候表现的趋势。结论 DN患者总体证候变化多样,但具有一定规律:阳虚有向阳虚痰湿转化的趋势,阴虚有向气虚阴虚阳虚转化的趋势,气虚痰湿有向气虚痰湿湿浊转化的趋势,血瘀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剔除四信息中低于20%阳性率的指标,应用因子分析降维处理得出乙肝肝硬化的主要中医证候分型。结果:得到15个公因子:F1湿热证;F2肾虚证;F3及F8可代表痰湿证;F4及F10可代表脾胃虚弱证;F5可代表水湿内停;F6及F7可代表肝郁化热;F9、F13及F15可代血瘀证;F11、F12及F14可代表肝脾失调证。结论:"虚实互见"为乙肝肝硬化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因子分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证候要素分布与传统人为中医辨证分析结果的符合程度,为慢性心力衰竭证候分布的数据挖掘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前瞻性中医四诊信息观察表,选取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12例,观察其中医症状特点,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证候要素,并将因子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与传统人为中医辨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因子分析结果得出14个公因子,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包含6种证候,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气虚血瘀137(43.91%)气虚血瘀水饮58(18.59%)气虚47(15.06%)阳虚27(8.65%)阳虚血瘀水饮26(8.33%)血瘀17(5.45%)。(2)因子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与传统人为中医辨证分析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最常见,这与传统人为中医辨证分析结果一致,但因子分析法不能代替传统中医辨证,或可对传统中医辨证结果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