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服抗凝药物(OAC)已经是预防有高危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基石。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优点包括更大的药代动力学可预测性,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具有更少的致命或颅内出血风险,较少的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不需要长时间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本文主要就NOAC近期在房颤合并冠脉疾病、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及特异性拮抗剂等方面的研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直接口服抗凝药,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更高,成为目前抗凝领域研究的热点。在隐源性卒中、颈部动脉夹层、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展性卒中和高危非致残性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尽管支持应用抗凝的证据强弱不等,但是鉴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拥有更高的安全性,相关探索性研究不断出现。该文对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脑血管病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展开阐述,探讨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老年人口比例较大,亚太地区的心房颤动(房颤)疾病负担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重。预计至2050年,亚太地区房颤患者约7200万。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又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已成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有效替代药物。针对目前亚洲房颤患者抗凝不足的现状,基于亚太地区房颤患者的现有研究证据,近日,亚洲太平洋心脏病学会(APSC)发表了此共识,提出17条建议以指导医生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管理。本共识的每条建议推荐级别分别是高、中、低和很低,并列出不编写专家的支持率。  相似文献   

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希美加群、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贝曲沙班)。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NOACs具有抗凝效果稳定、起效迅速、治疗窗宽、剂量固定、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受药物和食物影响小、药代动力学确切、不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个体差异小、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其在最新抗凝指南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NOACs的适应证及指南推荐意见,旨在为NOACs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73例,女性355例,年龄80~98岁;治疗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476例)和依从性差(252例)2组。结果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依从性在冠心病史、房颤类型、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肿瘤、CHA_2DS_2-VASc≥5分、药物≥5种、脑卒中、出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冠心病(OR=405.98,95%CI:64.797~2526.332)、出血(OR=0.07,95%CI:0.021~0.27)、阵发性房颤(OR=0.11,95%CI:0.033~0.389)、脑卒中(OR=19.38,95%CI:3.705~101.393)、CHA_2DS_2-VASc≥5分(OR=0.05,95%CI:0.016~0.138)、恶性肿瘤(OR0.01,95%CI:0.000~0.004)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干预,改善抗凝质量。  相似文献   

6.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起关键作用。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比风险获益比更佳,卒中风险、颅内出血风险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不同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分子机制差异可能显著影响药物在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人群中的作用,临床医师应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尽可能达到最佳的风险获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华法林及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的一类替代药物。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起效快、半衰期短、无需实验室监测、不易受食物及药物影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报道的最为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现对近年来涉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非瓣膜性AF病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5倍。因此,对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DS2)评分≥2分的高栓塞风险的AF病人应给予抗凝治疗~([1-2])。多年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作为最常用的抗凝药物被广泛应用于AF的抗凝治疗,但其易受食物、药物和疾病等影响,且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大大影响了治疗依从性~([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是指作用机制不同于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能够直接作用于凝血瀑布Ⅹa和Ⅱa因子的口服抗凝药,Ⅹa因子抑制剂主要包括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Ⅱa因子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为达比加群酯。当前,DOAC已经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  相似文献   

10.
新型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途径预防和治疗血栓,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杜沙班等),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肺栓塞和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等。达比加群可产生有效、可预测、稳定的抗凝效果,且较少与药物食物发生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及剂量调整,临床应用更加方便。随着依达赛珠单抗的获批,达比加群成为第一种拥有特异性逆转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标志着抗凝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将达比加群酯的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逆转剂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曾作为唯一的口服抗凝剂在临床应用上已逾60年。近年来,一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取代华法林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趋势,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较华法林的优势在其药代动力学的可预测性,较少的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等。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半衰期较短,多数情况下无需特异性拮抗剂,但在大出血或紧急手术时,缺乏拮抗剂使处理更为困难。目前,一些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潜在特异性拮抗剂已在早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就其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但临床医生常将其混淆。根据目前的指南,瓣膜性房颤是指机械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的房颤,其他的均称为非瓣膜性房颤。区别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是由于其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栓塞风险及抗凝策略不同,目前瓣膜性房颤只能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抗凝,而非瓣膜性房颤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首选NOACs。现就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定义的演变和药物治疗的循证做一综述,旨在让临床医生对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治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中,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PubMed,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数据库中, 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6月20日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分组模型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PVT再通方面, 与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相比, 新型口服抗凝药再通率更高(OR = 13.75, 95%CI 3.58~52.90,P = 0.000 1)。出血方面,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于传统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OR = 2.42, 95%CI 0.62~9.41,P = 0.20)。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PVT再通的发生方面优于传统抗凝药物, 在出血的发生方面,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顺序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调查其抗凝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按口服抗凝药种类(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肾功能情况下各种抗凝药使用比例。结果 177例患者中,160例(9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达比加群77例,利伐沙班83例),17例(9.6%)使用华法林抗凝。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组患者中,达比加群组阵发性房颤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70.1%vs 41.0%,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是11.1%(11/99)、54.5%(54/99)、34.3%(34/99),持续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为7.7%(6/78)、29.5%(23/78)、62.8%(49/78)。所有入选患者中,122例(69.0%)为卒中高危(CHA_2DS_2-VASc≥2分)患者,16例(9.0%)为出血高危(HAS-BLED≥3分)患者。各类抗凝药在不同出血风险和不同肾功能情况下的使用比例均无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房颤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其中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抗凝治疗采用NOAC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最危险而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预后,因而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抗凝药物的选择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药(阿哌沙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国外报道,成人房颤的患病率在2%~4%之间。对我国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患病率为0.65%,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对房颤检测的加强,预计未来患病率将持续增长。房颤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栓塞的风险。20%~3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以及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novel/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华法林作为近年来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基石一直未被完全取代,却因其治疗上存在的众多限制导致其应用率低或使用不达标等,为解决华法林的这一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应运而生,并以其剂量固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出血风险小等优点逐渐受到临床青睐,然而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尚需更多确切的临床实验研究来明确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现拟通过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机制、药理学特点及最新试验研究做一简单介绍及比较,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凝药做一简要总结及展望,望能为临床医生针对心房颤动患者合理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逐年增多,对于该类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华法林用药期间需要长期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利伐沙班具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小等特点,逐渐得到临床关注.目的 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