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为提高输血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市血液病研究所2018年1—10月2 366例需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2018年6—10月输血治疗)和对照组(2018年1—5月输血治疗),每组1 183例,对研究组实施输血前心理辅导、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分别对不同血液疾病,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7.27%(172/2 366),研究组为3.63%(43/1 183),对照组为10.90%(129/1 18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对不同疾病的比较中,除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接受输血治疗患者中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液成分的比较中,两组输注冷沉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血液成分输注后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减少血液疾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在血液病输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这种干预方式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血液病输血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观察组采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两组干预周期为4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周期满时,向患者发放纸质《SF-36健康调查简表》、《输血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生活质量与输血满意度,并记录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的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准化护理后各维度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生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卫生、输血管理流程、工作效率、输血风险控制满意率分别为94.34%、94.34%、96.23%、98.11%,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能改善血液病输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输血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最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相似文献   

5.
目的护理风险因素评估指导下的护理措施预防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前,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护理技能、主动沟通、安全管理、医院感染控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跌倒、压力性损伤、输血异常反应、窒息、坠床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0%(1/91), 低于对照组的8.79%(8/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缪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对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EART评分对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9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HEART评分系统的护理干预。随访护理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源性死亡实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全因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基于HEART评分的随访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急性胸痛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实施相应护理,可尽早预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出院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在ICU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11月1日收治的60例ICU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比较两组输血耗时(包括备血时间、输血时间)、血液输注率(包括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包括分类血型不合、输血不及时、输血量错误、输入质量不佳血液)及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备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应用于ICU输血患者中,可提高输血效率,降低输血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对患者进行输血指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该院80例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POTTS输血方案作为输血指导,对照组应用我国制定的红细胞悬液输注标准作为输血指导,观察2组患者输血率、输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输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观察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6,P0.01)。(2)2组患者术后24h血红蛋白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POTTS作为患者输血指导能够减少血液输注量,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但安全性并不因为输入量减少而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护理干预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2月60例CCU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于2014年1月实施基于PDCA循环法的护理干预措施,选取2014年1月—12月CCU患者60例,设为研究组。对比2组护理风险事件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护理干预对提高CCU护理满意度,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在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114例,均行大量输血治疗,按输血过程中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A组(n=47)、B组(n=39)、C组(n=28)。A组采取高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1),B组采取中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处于1:2~1:1),C组采取低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比较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及输注前与24 h后血常规指标(PLT、Hb)、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g)水平。结果3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内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后Hb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PLT水平均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PLT水平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APTT、PT水平均较输注前提高,Fg水平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APTT、PT水平低于B组、C组,Fg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控制在1:1之上,可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减少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1.
梁爱萍  赵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1):1614-1617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7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延续性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互联网平台下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评分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下的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促进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风湿免疫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我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安全知识掌握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安全预防措施、预防知识以及危害性知识的掌握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风湿免疫科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知识水平,增强安全意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妇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住院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将患者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新鲜组,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陈旧组,分析2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后血液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陈旧组不良反应率(2.45%),新鲜组不良反应率(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1.42%),新鲜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1.03%),新鲜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组的电解质、血凝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陈旧组总胆红素明显高于新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对于妇科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影响: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FNHTR,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会增加患者溶血的风险并降低红细胞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PDCA循环理论规范化质控管理对输血过程中护理质量管理及输血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130例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 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65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输血质量管理, 对研究组患者行基于PDCA循环理论规范化质控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输血护理质量评分为(93.56±2.18)分,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5.23±2.7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者中, 输血起止时间不准确、签字不规范及核对过程不规范等情况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速度调整不规范及申请量与发放量不同等情况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护理过程中实施基于PDCA循环理论规范化质控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输血护理质量, 同时对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输血科改进的大量输血策略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2月肝移植手术患者大量输血情况,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获得基线资料匹配样本146例(改进组73例、改进前对照组73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不同血液品种输注量及配比情况,以及大量输血后各项血液指标变化和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改进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降低,而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量增高,血浆、血小板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也增高(P <0.05),但血浆输注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量输血后,改进组Hb、PLT、FIB和TT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T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CREA和UREA升高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进后的大量输血策略可以减少肝移植术中不必要的血液输注,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疗效,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例行血液透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流程优化。观察2组相关护理服务评分,记录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35%(1/23),低于对照组的34.7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5%(22/23),高于对照组的65.2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手术护理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接受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手术护理干预。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监护效果。结果研究组入住监护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监护期护理不良事件及入住监护室后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计划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一过性尿崩和术后早期发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97.92%(47/48),高于对照组的78.33%(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实施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手术护理干预,对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指征评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该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外科围术期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版)中的标准,结合患者病情,按照医师临床经验决定输血Hb水平,通常在7~10g/dL。观察组采用输血指征评分指导输血。比较2组术后24h Hb水平、术后引流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量、输注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Hb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拆线时间早于对照组,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量少于对照组,输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指征评分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良好,具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