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左刚  任聪颖  吴毅明  李赛赛 《新中医》2019,51(9):234-23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方法:将中风(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价肢体功能,采用下肢Brunnatrom功能评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步行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及健康状况简明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MA评分、Brunnatrom功能评级、FAC评分、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7天、14天,2组血清CRP、NO、Hcy水平均较治疗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促进神经修复,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TUS-NMES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南疆地区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取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组加予传统针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对病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之72.50%(P 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BI评分均有所上升(P 0.01),观察组两项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南疆地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对照组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不分期选穴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10 s抓握测试(HGRT)、FAC功能性步行量表、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 EM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和手功能,增强患侧肢体抗痉挛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神经功能缺失情况(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疼痛度)、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功能评分和关节疼痛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影响。方法: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9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观察组采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降低,且治疗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联合采取反馈式电刺激助力技术与减重步行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反馈式电刺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均较低,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AC、FMA、BI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随访三个月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反馈式电刺激助力技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加以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及安全性。结果:干预后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FAC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步行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接受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2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气短乏力、口角流涎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均减轻(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轻明显(P<0.05);2组BBS评分、TUGT测试平均步长、FMA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TUGT用时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改...  相似文献   

14.
祝海波  代璐  邵音 《中医药导报》2019,25(9):123-126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偏瘫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智能运动控制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法辅助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BBS)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MI-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法(FMA)与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高切速全血黏度、低切速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法辅助智能运动控制训练可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提高下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CS)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CS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采用NIHSS评分评估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评估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CS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可降低NIHSS评分,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南阳市中 心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260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130 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行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 评分均不同程度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FMA、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 动功能障碍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通络开窍汤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恢复以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依据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并静脉注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醒脑通络开窍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10、TNF-α和IL-6水平,NIHSS、FMA和BI评分,Hcy、MMP-2和MMP-9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9.13%(41/46)高于对照组71.74%(33/46)(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Hcy、MMP-2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通络开窍汤结合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水平。下降血清Hcy、MMP-2和MMP-9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安霞  刘畅  张黎明  潘化杰  杨傲然 《陕西中医》2023,(11):1632-1635
目的:分析截瘫三联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对下肢肌力、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方法:选定92例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NM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截瘫三联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下肢肌力、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BI评分、FMA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分级、下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量、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截瘫三联针法联合NMES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加快血液流动速度,提高下肢肌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