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7例,在发病3d内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MRI自带软件勾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比较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使用Fugl-Meyer评分(FM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FMS的危险因素。结果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Ⅰ级运动功能恢复最好,评分最高,Ⅲ级最差,评分最低。与入院时比较,Ⅰ级、Ⅱ级、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6个月FMS明显改善[(90.00±4.30)分vs(85.00±4.50)分,(78.40±3.80)分vs(73.00±3.90)分,(72.50±3.80)分vs(67.00±4.00)分,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脑白质病变等级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407-440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及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FA值,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梗死灶FA值较对侧相应部位明显减低。CST穿过病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CST未穿过梗死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DTT技术能够无创显示CST与缺血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帮助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灶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均为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进一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灶相关性因素。结果 (1)入院首日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病灶体积对数无相关性(r=0.215,P0.05)。入院2个星期NIHSS评分和病灶体积对数存在显著相关性(r=0.298,P0.05)。(2)68例患者中,为=多发病灶48例(70.59%),单发病灶20例(29.41%)。多发病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皮质梗死、多发皮质下梗死。单发病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微小皮质下梗死但不存在皮质梗死、稍大皮质下梗死。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能够判断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点、病因,临床诊断工作者需对此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李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9-358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发病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及DTT三维重建。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侧FA减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FA下降越明显,CST受累越严重。结论 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从而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进行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小脑白质纤维束(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的改变及其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期基底核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认知功能评估分为脑卒中后VCI患者20例(VCI组)及非VCI患者20例(非VCI组),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查,观查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和小脑白质纤维束受损情况,3个月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观察VCI组小脑白质纤维束FA值及纤维束数量与痴呆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VCI组病灶侧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FA值和纤维束数量较病灶对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CI组病灶侧皮质小脑束侧、交叉皮质小脑束侧及皮质齿状核束侧FA值(r=0.657,P=0.002;r=0.816,P=0.000;r=0.661,P=0.002)及纤维束数量(r=0.988,P=0.000;r=0.721,P=0.000;r=0.594,P=0.000)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以及FA值(r=0.661,P=0.001;r=0.819,P=0.000;r=0.768,P=0.000)及纤维束数量(r=0.917,P=0.000;r=0.865,P=0.000;r=0706,P=0.00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与小脑有关的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及皮质齿状核束参与了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ABIS)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40例ABI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头颅MRI检查未见器质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AVANTO 1.5T超导MRI诊断仪为两组受试者实施MRI脑部平扫。对比两组不同部位的DTI和扩散张量的纤维束成像(DTT)参数,观察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发病后7 d、1、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分析观察组患者患侧/健侧相对值与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侧梗死灶和大脑脚及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观察组发病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与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发病后7 d(P0.05)。观察组大脑脚偏侧性值(r FA)与发病后7 d、1、6个月的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大脑脚r FA与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对AB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反馈价值。  相似文献   

7.
卒中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往往较缺血性卒中更严重.皮质脊髓束受损是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的重要机制.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性检测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客观评估纤维束受损程度,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文章对DTI在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转归预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核磁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78例,在核磁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以核磁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表示,CDM定义为NIHSS≥8分而DWI异常体积≤25 ml。结果入选的78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者为63例,存在CDM者为28例,CDM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2.9%,但灵敏度仅为41.3%。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148。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CDM预测缺血半暗带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可作为筛选溶栓患者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治疗后都一定程度上遗留生活不便。常规CT和MRI检查在显示病灶与其神经纤维的关系及白质束受损范围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很难准确显示其关系。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的基础上开发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比较直观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及脑梗死形式。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其中新发脑梗死患者64例。头颅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情况及颅底动脉环开放形式。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颅内组11例、颅外组40例及内外并存组47例,分析比较3组Willis环开放情况及脑梗死形式。结果内外并存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颅内组(91.49%vs 54.55%,P<0.05),糖尿病和吸烟是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P=0.042)。3组Willis环各分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颅外组皮质脑梗死较内外并存组增多(44.00%vs 13.64%,P<0.05);内外并存组分水岭脑梗死较颅外组增多(59.09%vs 28.00%,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者颈内动脉分布区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较无开放者发生率低(4.00%vs 23.08%,P=0.048)。结论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重度狭窄或闭塞Willis环开放形式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脑卒中发病有多种机制参与,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ASL序列的MRI检查,ASL图像上获得脑血流量(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rCBF)等。用NIHSS评分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进展的临床因素和影像指标。结果进展组病灶侧CBF和rCBF显著低于非进展组[(31.83±10.26)ml/(100g·min)vs (48.78±22.11)ml/(100g·min),P0.01;0.76±0.39 vs 1.21±0.52,P0.01],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52±3.62)分vs (5.65±3.06)分,P0.01],颅内血管狭窄比例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0.5%vs 22.4%,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BF(OR=4.035,95%CI:1.868~10.425,P=0.001)、颅内血管狭窄(OR=0.233,95%CI:0.069~0.739,P=0.015)、入院NIHSS评分(OR=0.765,95%CI:0.591~0.953,P=0.026)与脑卒中进展有关。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SL检测出低灌注、MRA发现有血管狭窄、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前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首次发作ACI且合并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NIHSS评分和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利拉鲁肽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病灶侧胼胝体侧束、下额枕束FA及神经纤维束数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利拉鲁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治疗前后胼胝体侧束和下额枕束F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02;r=-0.500,P=0.001)。结论 通过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分析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的分析和推测。方法分析我院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成像资料,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所有病例常规行SET1WI、FSET2WI、PDWI。结果204例脑梗死患者中102例出现短T1信号,102例未出现短T1信号。102例脑梗死后短T1信号病例123个短T1信号灶分布3个区,皮质区占60%,皮质下区占30%,基底核区占10%;表现为3种形态:(1)线状,占49%;(2)斑点状,占13%;(3)斑片状,占38%。与脑梗死病灶的病灶的关系有3种:(1)皮质面,占56%;(2)病灶范围内,占34%;(3)白质面,占10%。结论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不仅在皮质区出现,还可在皮质下区和基底核区出现。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再灌注损伤;选择性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5.
王红  王巍  李岩  陈嘉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177-317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36例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临床预后与CST受损情况的关系.结果 患侧CST受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与健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4.375 8,P<0.05);患侧CST受损区FA值降低百分比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值具有相关性(r=0.951 6,P<0.05);不同CST损伤级别组在不同的时期肌力、NIHSS 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2个月各组间的NIHSS评分转归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02 9).结论 FA值可定量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DTT所示CST中断的患者肌力下降幅度大、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较差,且中断纤维数量越多上述表现越重.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早期评价脑卒中的损伤程度和准确预测患者预后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常规头颅CT和磁共振(MRI)很难准确显示病灶与神经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白质束受损的范围,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DTT)的出现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治疗时机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3)和非糖尿病组(n=97),两组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后1 d、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预后情况,调查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前后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年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治疗后1 d、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患者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高于糖尿病组(P0.05)。治疗后糖尿病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200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各100例。采用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评估患者整体病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评价CTA检查、ABCD2评分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及CTA检查狭窄阳性率、ABCD2评分阳性率均高于非梗死组〔(75.85±8.96)%比(26.78±3.18)%,(5.96±0.67)分比(2.54±0.35),88%比12%,86%比14%〕。ABCD2评分+CTA检查判断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96.00%、95.50%、95.96%、95.05%,均高于CTA检查和ABCD2评分单独检查(P<0.05);CTA检查狭窄阳性和ABCD2评分阳性患者血清MMP-9水平分别高于阴性患者、TIMP1水平分别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能够相对准确且灵敏地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同时可以反映患者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诊断胆管恶性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5天津市南开医院76例胆管恶性狭窄患者的EUS、ERCP、MRCP检查结果,比较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EUS诊断胆管恶性狭窄敏感性(94.2%vs78.5%)、特异性(84.6%vs57.1%)、阳性预测值(89.1%vs64.5%)、阴性预测值(73.3%vs41.3%)、准确率(91.6%vs71.6%)均明显高于MRCP.EUS诊断胆管恶性狭窄敏感性(94.2%vs80.5%)、特异性(84.6%vs68.4%)、准确性(91.6%vs71.6%)明显优于ERCP.结论:EUS诊断胆管恶性狭窄,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