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实现危急值闭环管理。方法以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2 556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4 560例作为对照组,以进行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后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3 037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5 922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后的差异。结果改进后的危急值报告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6.1%升至97.6%,危急值通报率由改进前的98.3%升至100.0%,危急值回复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4.0%升至99.4%。结论 LIS功能升级及流程改进能提高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通报率、回复及时率,使临床第一时间获取危急值信息,及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检验科1年来危急值报告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统计2014年的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数据,经数据处理,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临床科室分布、天内分布、周内分布、评估危急值范围。结果该院检验科医学危急值项目17项,报告共5 066例,危急值报告的发生率是1.86%,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钾,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13.48%,其次是血小板(10.09%)和血肌酐(9.08%);危急值报告集中在9:00~13:00,占全天46%左右;每周一危急值报告最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最多科室是ICU,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28.37%,其次是肾内科(16.86%)和血液科(12.16%)。结论急值报告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加强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持续改进,才能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危急项目的数据,分布情况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机值报告制度和提高医院采集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科室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报告的危急值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部门分布、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评估危急值的范围。结果危急值的发生率为1.53%,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前3名依次为血钾、血小板、白细胞。部门分布以血液科、肾病科为主。标本采集不规范危急值占总危急值的比例为9.71%。结论定期回顾分析实验室危急值项目结果,加强与规范采血的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我院2020年度医学检验科危急值数据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危急值项目及界限的设定提供参考,并优化危急值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按科室与检验项目统计分析我院检验科2020年危急值的登记记录数据。结果 2020年共报告危急值1 704例,占全年标本比例为0.68%,其中危急值数量较多的科室是重症医学科(24.9%)、内三科(23.9%)、脊柱中心(8.5%);危急值数量占比较高的检验项目为N端脑钠肽(24.5%)、D-二聚体(17.3%)、降钙素原(16.8%)、超敏肌钙蛋白(10.0%)和纤维蛋白原(9.7%);有38.7%、21.1%的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危急值分布在重症医学科,有49.3%、55.9%的N端脑钠肽、超敏肌钙蛋白危急值分布在内三科。结论医院应定期统计分析医学检验科危急值数据,评估医学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及界限在每个临床科室的适宜性及阈值范围的准确性,不断改进,以便提高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和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危急值闭环管理前后的血常规检验危急值报告及时率的变化,评价危急值闭环管理的效果。方法统计并比较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0-12月(闭环管理前)、2019年10-12月(闭环管理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及时率。结果闭环管理前危急值上报总数286例次,闭环管理后危急值上报总数288例次。闭环管理后危急值报告正常应答率较闭环管理前明显提高〔83.33%(240/288)比69.23%(19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检验危急值闭环管理,提高了血常规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提升了检验科血常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孙潇潇  刘丹 《当代护士》2018,(6):188-189
目的通过临床危急值检验报告的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急值检验报告流程,加强病情观察,为危重新生儿的抢救赢得时间,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03例危重新生儿的危急值检验报告的书写完整性、接收内容、处理措施及反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接收到的103例危急值检验报告中,血细菌培养58.2%(60/103),血电解质紊乱20.4%(21/103),血糖19.4%(20/103),血常规1.9%(2/103)。医生在1 h内采取复查及对症治疗等相应措施。接听者准确记录,及时汇报医生并将处理措施反馈给检验科。其中78例治愈出院,13例转院继续治疗,12例家属考虑预后,放弃抢救。结论在NICU危急值检验报告中,血细菌培养,血电解质及血糖占重要比例,在临床危急值检验报告上实行闭环管理,能使医护人员及时接收到危及患儿生命的检验信息,有助于医生迅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护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病情观察,提高危重新生儿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506例医学危急值报告,利用软件统计出危急值项目构成比以及不同时间段危急值发生频率,危急值发生周期,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量等。结果 检验医学危急值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血小板(PLT),占危急值总数的16.80%,其次:白细胞(WBC)13.24%、血肌酐(Cr)12.25%; 危急值报告量集中在9:00~11:00,占全天的34%左右; 周二和周四危急值报告量较多,周日较少; 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占危急值总数的24.70%,其次是肾内科21.15%,血液科19.57%。结论 检验科室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年根据情况对医学检验危急值进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我院2018年度危急值数据及分布情况,为危急值项目界限的设定提供参考,并优化危急值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按科室与项目统计分析检验科2018年危急值的登记记录情况。结果2018年共报告危急值6408例,占全年标本比例为0.61%。按科室,分布较多的是肾病、内分泌科(17.43%)、急诊科(12.91%)和重症医学科(9.69%)。按项目,分布较多的是血小板(11.77%)、白细胞计数(11.75%)、肌酐(10.63%)和血清氯(10.42%)。其中肌酐主要分布在肾病、内分泌科,占该科室的55.24%,血清氯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占该科室的45.77%。结论定期统计分析全院危急值数据,评估危急值项目在各个临床科室的适宜性及阈值范围的准确性,不断改进,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有些环节易出现的漏洞,改善流程,从而提高危急值报告和处理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统计2016上半年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数,成立FMEA分析小组,对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打分得到RPN风险值,针对200分以上因素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通过调查病历等手段调查报告的准确率和医生处理的及时率。结果经过FMEA分析改进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半年后,统计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潜在影响因素的RPN得分显著下降。报告的准确率和医生处理的及时率显著上升。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能够有效预防危急值报告与处理差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法该院2013年9月的506例医学危急值报告,包括危急值项目的分布情况、1天中不同时间危急值发生频率、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量等。结果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项目是血小板(PLT),占16.80%,然后依次为白细胞(13.24%)和血肌酐(12.25%);危急值报告量集中在9:00~11:00点,占全天的34%左右;周二和周四危急值报告量较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科室是重症医学中心(ICU)占总报告量的24.70%,然后依次为肾内科(21.15%)和血液科19.57%。结论检验科室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应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年需要对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的状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超声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实行PDCA循环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超声科"危急值"数据进行质量现状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超声科"危急值"的报告率、知晓率、书写合格率及临床处理及时率进行比较,评估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后的效果。 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后超声科"危急值"报告率分别为96.4%、98.0%、94.5%、96.7%,知晓率分别为63.2%、78.6%、84.8%、92.2%,书写合格率分别为70.4%、77.2%、85.3%、94.0%,临床处理及时率分别为50.9%、71.7%、81.1%、85.5%,超声科"危急值"知晓率、书写合格率及临床处理及时率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4、38.184、52.926,P均<0.05)。 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明显改进超声科"危急值"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4年上半年3 944例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查找危急值报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急值报告的现况,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6月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上记录的3 944例危急值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危急值科室分布:重症监护室(ICU)(42.09%)、神经外科五病区(10.73%)、神经内科二病区(8.75%)、神经外科七病区(8.06%)、神经内科一病区(5.35%);危急值报告组别分布:临检组(31.34%),生化组(62.65%),免疫组(1.34%)、微生物组(4.67%)。临检组和生化组所占比例为93.99%;血钠、血氯、血糖、白细胞计数、血钾、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这7个项目危急值数量占全院的比例为62.28%。结论通过危急值报告数据分析,为改进和加强危急值报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了解生化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我院的应用情况,使危急值报告制度更加完善。方法对我院2009年到2010年的生化危急值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适合我院的生化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结果 2009年危急值发生率为2.76%,临床不符率52.99%,2010年危急值发生率0.67,临床不符率39.33%。结论定期评估总结,在确保医疗安全要求前提下,有效改进服务质量及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血气项目危急值报告及时性现况,调查危急值未报告原因。方法于2015年7月通过网络平台向参加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实验室发放调查表。涉及的质量指标包括:危急值未报告率、危急值报告不及时率、危急值报告临床未确认率、危急值报告时间中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P_(90))。同时调查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原因。数据收集后采用自主研发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应答率为86.81%。97.72%的实验室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多数参与调查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均为0.00%(6σ)。危急值报告规定时间多在10~20 min或30~40 min之间,大多数实验室都能在15 min以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的常见原因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报告遗漏"、"通讯设备故障或无法接通"、"申请单信息不全,缺少临床医生联系方式"和"重复出现危急值"等。结论参与调查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及时性情况较好。临床实验室可参考该次调查结果和其他发表的文献,与临床商议将危急值报告时间规定在15~30 min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急值的种类分布和特点,讨论危急值报告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16年1~8月期间207例危急值报告患者,分析危急值发生的种类、时间、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我中心危急值报告共207例,其中发生镁离子升高的例数最多,为43例次(20.77%),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例数次之,为32例(15.46%)。危急值主要发生在8∶00~17∶30这一时间段共130例,占危急值报告总数的62.80%。结论:使用硫酸镁时,必须预防和观察镁中毒,科室常规备好急救药品;建立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救治流程;管理者排班时,适当增加白班的护理人员力量,每天设置二值人员;危急值报告为启动快速反应团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薇 《临床检验杂志》2018,(10):788-791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国血气项目危急值报告及时性现况,给其相关QIs的质量规范设定提供基线数据,调查危急值未报告原因并给临床实验室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于2015年7月通过网络平台向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计划的实验室发放调查表。涉及的质量指标包括:危急值未报告率、危急值报告不及时率、危急值报告临床未确认率、危急值报告时间中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P90)。同时对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原因进行调查。数据收集后采用自主研发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 本次调查应答率为86.81%。大部分参加实验室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全部实验室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多数参与调查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均为0.00%(6σ)。危急值报告规定时间多在10~20 min或30~40min之间,大多数实验室都能在15min以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的常见原因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报告遗漏”,“通讯设备故障或无法接通”,“申请单信息不全,缺少临床医生联系方式”和“重复出现危急值”等。结论 参与调查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及时性情况较为满意。建议临床实验室可参考本次调查结果和其他发表的文献,与临床商议将危急值报告时间规定在15~30 min之间。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内部纵向监测和外部横向比较,识别危急值报告不及时原因,以持续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询2013年11月到2014年5月该院检验科所报危急值数据记录,分析其危急值的发生率,并对危急值的接收时间、项目及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危急值1 856项,危急值的发生率为0.31%,1 856项危急值按项目分布统计,危急值报告数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白细胞(46.28%)、总胆红素(16.92%,)、D-二聚体(9.81%)、血红蛋白(8.51%)和血小板(8.03%)。按科室分布统计,报告危急值最多的前3位科室分别是新生儿科(37.12%),妇瘤科(23.33%)和产科(21.17%)。结论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妇产科医院中有重要的作用,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检验科各危急值的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度天内分布、危急值发生频数的周内分布、科室分布、危急值登记的合格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检测项目依次为cTnI、WBC和PLT,各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2.12%、15.07%、12.09%。危急值发生频数天内分布主要集中在00:06~17:59,占危急值报告总数的77.1%。周内分布以周一较多,周末较少,其余各天相差不大;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内科,发生次数分别为771、477、460;危急值报告总的合格率为99.10%。结论应联系临床进一步调查和评估目前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对危急值项目、范围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做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JCI标准实施过程中,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实践与应用,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化方式对检验危急值进行报告和追踪,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15年1~6月的危急值项目数据,计算出危急值确认时间、处理时间、确认率、处理率等指标。结果危急值发生率0.694%,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临床科室分布主要以血液内科、新生儿科、肾内科等科室为主。危急值项目确认时间中位数,红细胞计数(RBC)最长,需26分钟,血液酸碱度(PH)时间最短,需5分钟。红细胞计数(RBC)、凝血酶原时间(PT)的15分钟内确认率确认率低于80%,危急值项目60分钟内处理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钠(NA)、葡萄糖(GLU)低于80%,临床科室中产科危急值确认率低于80%,产科、老年病科、乳甲胰腺外科的危急值处理率低于80%。结论 JCI标准实施过程中,信息化方式可以提高检验危急值的报告和追踪的效率;检验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目标数据监测,根据数据监测的结果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是促进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保障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临床用血危急值的设立及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临床用血质量和输血安全,通过查阅国内外输血科指南、相关文献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建立了14项临床用血危急值项目并于2013年1月纳入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程序。本院输血科2013-2015年共记录临床用血危急值554例,实际临床用血248例,占44.8%;通过对临床用血危急值管理实现了急诊用血、正反定型不符和交叉配血不合抢救用血、大量输血等用血100%安全及时;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处理100%;非计划用血下降50%;输血相关标准差错减少87.5%,有效提高了及时安全用血比率,减少了引发输血事故和医疗纠纷的潜在隐患,对临床用血安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