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淋巴细胞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血清内皮素转换酶(ECE)及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1(sTLT-1)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PPARγ、ECE与sTLT-1水平差异,以及研究组各亚组血清PPARγ、ECE与sTLT-1水平差异;分析血清PPARγ、ECE、sTLT-1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状况的相关性,以及PPARγ、ECE、sTLT-1表达水平对ACI患者神经功能重度损伤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ECE、sTL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血清PPARγ水平低于轻度组,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中重度组血清ECE、sTLT-1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ACI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PPARγ呈负相关,与ECE、sTLT-1呈正相关(P0.01)。血清PPARγ为277.05 ng/L时,对ACI患者神经功能重度损伤预测价值最高,敏感性85.71%,特异性87.50%;其次为ECE,cut-off为74.27 pmol/L时,敏感性85.71%,特异性81.25%;sTLT-1含量为72.30 pg/ml时敏感性78.57%,特异性93.75%,约登指数为0.723。结论 PPARγ、ECE与sTLT-1可反映ACI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当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时PPARγ随之降低,ECE与sTLT-1水平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期脑梗死(ACI)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探讨其伴发早期心功能及心肌细胞损害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95例AC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血清NT-proBNP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血清h-FAB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一步法.结果:①血清NT-proBNP和h-FABP水平,ACI患者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大面积ACI患者显著高于小面积ACI患者(P<0.01);恢复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CI急性期患者血清NT-proBNP阳性率(54.74%)显著低于血清h-FABP的阳性率(82.11%)(P<0.01),且两者具有相关一致性.③ACI急性期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NT-proBNP呈显著正相关(r=0.719,P<0.01),相关性良好.结论:ACI急性期患者血清NT-proBNP和h-FABP水平显著升高,且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诊断ACI并发早期心功能及心肌细胞损害具有临床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急性期内的变化,分析PZ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等相关凝血指标在ACI患者中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选择发病在72h之内的ACI患者;对照组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所有受检者均于入院即时及入院第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PZ和相关血凝因素等资料.结果:病例组发病3 d内血浆PZ、DD、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第14 天所测的血浆PZ、DD水平明显高于入院即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ACI急性期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PZ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通过对ACI急性期患者血浆PZ水平及其他血凝因素的检测,有助于对ACI的诊断和对病情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急性期脑梗死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的水平,评价其与急性期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65例ACI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与58例脑出血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结果 ACI组24h血清slCAM-1水平C(4.73+0.26)mg/L)]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81士0.18)mg/L]和健康对照组[(2.64士0.25)mg/L],直至发病后14 d仍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大梗死组(梗死灶>10 cm3)血清sICAM-1水平[(5.14±0.34)mg/L]明显高于中梗死组[梗死灶4~10 cm3,(4.47±0.20)mg/L)和小梗死组[梗死灶<4 cm3,(4.12士0.28)mg/L,P均<0.01].ACI后伴感染组在14 d内血清sl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不伴感染组(P<0.05或P<0.01).结论 血清siCAM水平的变化与ACI梗死灶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72h内入院的ACI患者40例,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病程7d、12d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结果 ACI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清HMGB1水平(μg/L,24 h:7.598±0.280,7d:10.491±0.512,12 d:5.315±0.224)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0例,2.994±0.243)及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至少1项的危险因素组(20例,3.272±0.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hs-CRP水平(mg/L,24 h:5.815±0.408,7d:5.063±0.510,12d:2.863±0.297)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42±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2d时hs-CRP水平接近危险因素组(2.514±0.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者(17例)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者(23例)血清HMGB1、hs-CRP水平相当,说明血清HMGB1、hs-CRP水平与梗死部位无相关关系,而二者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1=0.377、P1=0.034,r2=0.353、P2=0.025).此外,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28,P=0.047).结论 血清炎症因子HMGB1、hs-CRP在AC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与病情轻重相关,与脑梗死部位无关.血清hs-CRP水平可能对ACI的发生有预测意义,监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有助于ACI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单个核细胞(MNCs)凋亡的变化,并检测周围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对MN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8例ACI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MNCs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β和ICAM-1水平.[结果]ACI患者MNCs凋亡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随病情进展呈逐渐升高趋势;58例ACI患者在发病的72 h内血清中IL-1β和ICAM-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第1周达到最高值,至d14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MNCs凋亡率均呈正相关.[结论]ACI患者MNCs凋亡增加,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密切相关,通过适度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MNCs凋亡有可能会改善ACI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3例,根据影像学表现是否发生HT可将患者分为HT组(n=39)和非HT组(n=154)。比较两组血清MMP-9、PPARγ水平及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对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HT组相比,HT组血清PPARγ水平较低,MMP-9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占比、房颤病史占比、发病至治疗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房颤史、hs-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4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IC分为TIC组(58例)和对照组(87例),根据TIC患者28 d后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GDF-15、PPARγ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TIC患者血清GDF-15、PPARγ水平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PPARγ水平预测TI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TIC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PAR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救治时间、纠正时间、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血小板计数(PLT)及PPARγ水平均...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出血量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32倒脑出血患者24h内、3d、7d、14d与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脑出血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3d时稍高,7d时达高峰,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出血量大小不同,VEGF浓度也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在脑出血后呈动态变化,提示VEGF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变化,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动态观察血浆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 -thromboglobulin,β -TG)与急性脑梗死 (acutecerebralin farction ,ACI)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标记免疫测定法测定 30例ACI患者 6~ 72h、 7d和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 β -TG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发病 6~ 72hβ -TG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 7d后 β -T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这些变化与病灶体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发病 6~ 72h内血浆β -TG水平随梗死体积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 ,β -TG升高可能为发病在 6~ 72h的ACI患者。因此 ,可将血浆β -TG的改变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70例根据发病类型细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25例)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0例),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ACS组患者胸痛发作后1、3、7、14 d的血清抵抗素和hs-CRP水平。结果 不同时间点下ACS组患者血清抵抗素与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抵抗素与hs-CRP水平在3 d达到最大值;ACS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胸痛发作3 d时,STEMI组、NSTEMI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均显著高于UAP组(P<0.05)。结论 血清抵抗素与hs-CRP共同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二者水平变化可能与AC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ACI患者45例设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间差异显著,至第14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入院第7、14天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1);血清IL-17在入院第1天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正相关(P<0.05);hs-CRP、TNF-α水平在入院第1、7、14天均与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IL-17、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呈现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及不同亚型偏头痛患者血清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偏头痛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105例,随机分成偏头痛发作期组(A 组,n=47)和偏头痛发作间期组(B 组,n=58),再根据患者有无先兆症状进一步分成四个亚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PPARγ水平,采用SPSS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发作期PPARγ水平明显低于发作间期及健康对照者(P<0.01);发作间期的 PPARγ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有先兆与无先兆发作期PPARγ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先兆和无先兆发作间期PPARγ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时血清PPARγ下调,其可能是偏头痛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有无先兆对PPARγ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各病因分型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80例ACI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分型ACI患者在发病第24小时、7天的血清MMP-2含量,及与之相匹配的4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MP-2含量。从而比较MMP-2在ACI患者TOAST各病因分型中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TOAST病因分型构成:心源性脑栓塞(CE)14例(17.5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29例(36.25%);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SAA)24例(30.00%);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6例(7.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7例(8.75%)。ACI组患者发病24h、7d血清M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各分型中,SOE、SU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它各型中,LAA、SAA、CE组血清M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最显著(P〈0.01);且其MMP-2表达具有动态变化。结论ACI患者MMP-2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在LAA中浓度升高最显著,说明脑梗死不同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脂联素(ADP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其与ACI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就诊的65例ACI住院患者(ACI组)及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均于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个月末抽取空腹静脉血,采取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hs-CRP,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动态检测血清ADPN、IL-6的水平,采取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采用方差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行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在发病后入院时、第1周末、第2个月末均高于对照组(P0.05),ADPN在入院时、第1周末明显降低(P0.01),而第2个月末呈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SSS在ACI入院时、第1周末、第2个月末时分别为(17.8±10.4)、(14.2±10.3)和(10.7±9.9)。MESSS与hs-CRP水平有统计学意义(r=0.228,P=0.015),但与IL-6、ADPN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58,P=0.659;r=0.007,P=0.213)。结论:血清hs-CRP、IL-6水平在ACI发病后升高,ADPN部分时间段降低,说明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ACI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 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病情评估及与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首次诊断为ACI患者100例,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相应年龄段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NIHSS<7 分为轻度组,NIHSS 7~15分为中度组,NIHSS>15分为重度组,检测患者入院 24 h及健康体检者血清IL-18水平,比较ACI 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IL-18水平差异;分析轻、中、重度组患者入院24 h血清IL-18水平变化情况;比较ACI患者入院24 h血清IL-18水平与 Alberta 卒中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ASPECT)评分及NIHSS 评分的相关性;并对所有患者在发病第90 d和第180 d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的 Rankin(mRS)评分判断其神经功能受损结局,分析入院24 h血清IL-18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ACI患者入院24 h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轻度组IL-18分别为(526.36±26.82)、(439.24±26.45)、(385±34.26)n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24 h血清IL-18水平与入院时ASPECT评分及NIHSS 评分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PECT评分、NIHSS 评分、IL-18水平为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8对ACI患者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与NIHSS及ASP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I患者急性期血清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其24 h血清IL-18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显著正相关,血清IL-18水平对ACI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4 6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NSE血清水平 ,观察NSE与出血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发病 2 4h内即升高 ,在 (2 7± 0 9)d达到高峰 ,与出血量大小 (r =0 36 ,P <0 0 5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r =0 34,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NSE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与丁苯酞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在确诊24 h内和治疗7 d、14 d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高于正常值,治疗14 d后两组hsCRP均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陈福生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29-2232
【目的】4g讨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接受PCI的9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49例)和10mg(49例)每晚口服。于术前及术后24h,10d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hs-CRP与PPARγ。【结果】①两组hs-CRP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恢复到术前水平。②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高于对照组(P〈0.01)。③两组hs-CRP/PPAR7比值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下降(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促进hsCRP、hs—CRP/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梗死(ACI)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测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37例设为实验组,并依据ACA阴阳性分为实验A组(阴性73例)与实验B组(阳性64例);另选取同期120例行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皆给予ELISA检测血清中Fg、ACA及D-D含量,比较各组Fg、D-D、ACA水平与阳性率情况,并分析AC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清ACA水平为(0.35±0.02)mg/L,D-D水平为(0.37±0.22)mg/L;实验组血清ACA为(0.53±0.08)mg/L,D-D为(0.93±0.37)mg/L。实验组血清ACA、D-D水平及AC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B组血清Fg与D-D水平明显高于实验A组(P<0.05);重度组IgG-ACA阳性率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与血清IgG-ACA阳性率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中Fg、ACA及D-D动态变化对临床诊断ACI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且ACA极有可能参与脑梗死发病过程,临床应重视对ACA阳性患者的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