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14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42例,中危组45例,高危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cy、hs-CRP和血脂水平,各因素与TIA后短期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各组血清Hcy、hs-CRP、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I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cy、hs-CRP、TC、TG及LDL-C水平呈正相关(r=0.404,r=0.919,r=0.182,r=0.325,r=0.183,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结论 Hcy、hs-CRP及血脂水平与TIA患者风险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微栓塞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常见的原因,其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密切关系。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中,炎症反应起了重要作用〔1〕,且属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隐匿,目前识别易损斑块尚无特异方法,临床需要敏感指标对此类TIA患者进行准确及时地估计。本研究对TIA患者发病急性期hs-CRP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照1∶1配比设计的方法(匹配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选择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测定血清hs-CRP的浓度。将TIA组患者再分为hs-CRP<4.5mg/L组及≥4.5mg/L组。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分析hs-CRP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TIA组血清hs-CRP浓度中位数为7.60mg/L,对照组为2.4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IA患者1年内有15例再次发生TIA,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有6例为再次发生TIA的患者);对照组有4例发生TIA,其中1例发生脑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7),对照组发生TIA、脑梗死事件患者血清hs-CRP浓度均高于4.5mg/L。②43例TIA患者中,hs-CRP<4.5mg/L组为16例,≥4.5mg/L组为27例。hs-CRP≥4.5mg/L组患者在随访期内TIA、脑梗死的发生比例均比hs-CRP<4.5 mg/L组增高(13/27,2/16,P=0.018;9/27,0/16,P=0.027)。TIA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与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有关(P<0.01)。③血清hs-CRP浓度≥4.5mg/L在预测TIA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9.5%、74.6%、50.0%、96.2%和77.9%;而在预测脑梗死发生时以上指标分别为100%、68.4%、29.4%、100%和72.1%。结论hs-CRP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指标。血清hs-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危险程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TIA患者按TIA后预测短暂脑卒中危险性的ABCD评分系统,被分为高危卒中组(ABCD评分>4分,32例),非高危卒中组(TIA组,ABCD评分≤4分,30例),另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对象的血浆FIB、血清CRP水平并作比较。结果:高危卒中组血浆FIB水平[(4.6±1.2)g/L]、血清CRP水平[(32.12±6.3)mg/L]明显高于TIA组[(3.6±0.2)g/L、(6.20±4.5mg/L)]及健康对照组[(3.1±0.3)g/L、(5.4±4.8)mg/L],P<0.05或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高危卒中组血浆FIB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不同卒中危险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TIA发作患者,测定其发病24 h内的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32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TIA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伴有梗死灶的TIA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梗死灶者(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和TIA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6例,又根据DWI结果分为DWI阳性组73例和DWI正常组89例。结合DWI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WI正常组比较,DWI阳性组TIA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和(或)运动障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WI阳性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较DW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DWI检查结果 ,对其风险的评估,将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11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87例和进展脑梗死组26例,分别比较2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进展脑梗死组发生END比例(11.5%vs 31.0%)、出院NIHSS评分[(1.85±2.31)分vs(3.30±3.65)分]、3个月mRS评分[(0.90±0.83)分vs(1.78±1.77)分、hs-CRP[(2.52±3.23)mg/L vs(6.21±32.23)mg/L]、脑梗死体积[(3.92±8.05)cm3 vs(9.15±15.07)cm3均明显减小(P0.05);脑梗死前7~14dTIA发生2~3次、TIA持续时间10min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最为显著;hs-CRP与END(r=0.311,P=0.014)、入院NIHSS评分(r=0.455,P=0.000)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524,P=0.000)。结论 TIA对后续脑梗死具有缺血预处理作用,其作用可能与hs-CRP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9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13例和中高危组7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别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根据hs-CRP水平又将患者分为≤3.0mg/L 149例和>3.0mg/L 43例,分析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分组、hs-CRP分法和两者结合分层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hs-CRP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1)。低危组与中高危组7d内分别有0例和24例(30.4%)发生了脑梗死,90d内分别有5例(4.4%)和33例(41.8%)发生了脑梗死(P<0.01)。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危险分组和hs-CRP分法及两者结合分层的AUC分别为0.836、0.777和0.928,预测9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03和0.90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疾患,但近年来对其概念有一些争议,而且在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影像之关系等诸方面有较大进展.故此,将近年有关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支架术后1 w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测定颈动脉支架术前后不同时刻血清hs-CRP水平,对TIA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变化相对百分比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时间段TIA发生与血清hs-CRP变化的关系。结果 TIA发生率为12.6%。TIA组支架后24、48和72 h血清hs-CRP变化相对百分比分别为(248.7±36.5)%、(192.3±29.1)%和(150.4±32.4)%,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支架后24、48和72 h TIA患者血清hs-CRP变化相对百分比分别为(326.4±47.6)%、(289.3±52.7)%和(258.6±48.7)%,较未发生TIA患者比差异显著(P0.01)。术后1 w时TI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后TIA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TIA发生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对TI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各50例进行接夜多导睡眠检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TIA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血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SAS与TIA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血液流变学改变实现。  相似文献   

12.
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相关性。方法 对 16 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 ,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 6 0例为对照组。结果 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TIA患者颈内动脉的IMT值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成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TIA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因多样而复杂,常反复发作,且其早期卒中风险高.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时启动正确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然而,TIA患者的常规CT和MRI检查无异常表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CT灌注成像能反映TIA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与CT血管造影联合应用可直观显示其相应供血动脉的异常改变,提供血管狭窄部位、程度、斑块特征以及侧支循环等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对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观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行头及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无狭窄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采用定磷法测定所有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1例,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86例,其中轻度狭窄者39例,中度狭窄者32例,重度狭窄并闭塞者的患者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血浆LPA水平等因素在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TIA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6.933,P=0.000;X2=16.413,P=0.001;F=4.456,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独立相关,血浆LPA水平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取LPA2.5μmol/L为界值,LPA〉2.5μmol/L是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77,P=0.061),高血压、卒中史也与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0),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等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214,P=0.039)。结论TIA患者血浆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等级存在相关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LPA水平也就越高。血浆IJPA水平或可作为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很常见,预示短期卒中风险很高.有关TIA患者紧急评价和治疗的循证推荐意见已经发表.然而,这些推荐意见的可靠和一致的执行需要对现有TIA诊治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美国国家卒中协会召集了一个多学科专家小组,提出了医院内TIA诊治体系主要内容的推荐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探讨TEG参数与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诊断TIA患者114例,行TEG检查,检测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最大凝固振幅等参数指标。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无脑梗死组78例和脑梗死组36例。比较2组参数并分析其与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反应时间[(4.58±0.91)min vs(5.03±0.86)min,P=0.007]、凝固时间[(1.61±0.52)min vs(1.86±0.54)min,P=0.017]明显低于无脑梗死组,凝固角[(73.96±3.37)°vs(71.99±6.18)°,P=0.037]、最大振幅[(62.90±5.20)mmvs(60.09±6.39)mm,P=0.011]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r=-0.418,r=-0.314,P<0.01);凝固角和最大振幅与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r=0.188,r=0.3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越大,最大振幅越小,脑梗死发生风险越小。结论 TEG参数对TIA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为了快速筛选出高危TIA患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预防卒中,文章就影响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后评价量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