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是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理论来源的主要依据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难经》把这种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或脾为心之子,心脾为母子关系,母子相生,火为主导,血为用,经络维系。即心阳温煦,助脾运化;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外合脉管,经气互通。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阴火”理论是李杲《脾胃论》的中心内容,也是他创“甘温除热”法的重要理论依据。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或肝,或心,或肺,或肾皆可涉及,故李氏《脾胃论》有肺之阴火,脾之阴火,肾之阴火,心之阴火,肝之阴火。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叶振昊  黄穗平 《新中医》2012,(4):150-151
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师从名老中医梁乃津、吉良辰,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黄教授推崇东垣之《脾胃论》,认为其对脾胃病的感悟深刻精妙,其中所蕴含之思想对指导临床辨治脾胃疾病具有较大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学习。黄教授临证许多辨治方法、经验都根源于《脾胃论》的思想,可谓是《脾胃论》思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名杲,脾胃论的创始人,他深入研习《内经》理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并提出"甘温除热"这一治疗大法。其脾胃论学术思想主要由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及阴火理论组成。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改变,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脾胃病的困扰,因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文章试就此作一浅析,以期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脾胃论》的精髓是五运六气,该书是在"脏气法时"和"气运衰旺"指导下写成的,重视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把五运六气理论从外感引入到内伤之中,不但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还把五运六气理论扩大到治则及制方遣药方面去了。本文开发了研究脾胃内伤病的最新思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专注脾胃病的研究,结合自己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素问·五脏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根据这一理论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治法,其所著的《脾胃论》共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者达31方,堪称治疗脾胃病应用升清法之典范。笔者在多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  相似文献   

11.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刘振岳 《世界中医药》2009,4(4):225-225
1心律失常的病机心律失常的病位虽然在心,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病变部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4脏密切相关。五脏之中,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律失常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论》云:“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挽。”若脾胃功能失司,化源不足,津血生成减少,不能上奉于心,  相似文献   

13.
<正>明·高武最先从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摘录出若干关于针灸的内容收入《针灸聚英》,命名曰"东垣针法",分析如下:1.补土伸元法。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补土伸元法,并将该法用于针灸,"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取三里以补之。"2.补火生土法。东垣在治疗因"邪之所在"所致的诸气不足证,并非直接补脾土,而是通过"补足外踝留之"的双补法补脾  相似文献   

14.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后世医家多有舌为心之苗、舌本通心脾之气血的说法。《医宗金鉴》云:“舌证发于心脾经”,明确指出舌疾和心脾的内在联系。笔者运用舌与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医治舌部痼疾,每获良效。 1 舌乳头炎 程某,男,34岁。素食辛辣,嗜酒,又因与领导不和,不敢发泄,遂致心脾积热,郁而化火,症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白术、升麻、柴胡组成.李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之旨而立此方.《脾胃论》中言:“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说明了脾胃虚,元气不足,以致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气机升降失常,可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笔者根据上述病机,在二十余年临证中,对凡因气虚而升降失调的病证,用该方加减应用获良效,具体运用如下.1胃脘…  相似文献   

16.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语出《黄帝内经》。对其解读虽存有争议,但其提出的情志所伤,心、脾、二阳功能失调,气血失合,胞脉不通是经闭的发病机制,成为现代月经生殖理论中"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心(脑)-肾-子宫轴"两个核心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与脑-肠轴与月经相关性的观点相契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闭经证治可分为5型,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火旺盛,心肾不交;脾胃虚弱,气血亏虚;阳明燥热,胃肠浊热聚结;心气不通,胞脉闭塞。  相似文献   

17.
胸痹病因多样,但与脾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升、降功能关系到心之气血运行和心神功能。本文从理论方面论述心脾之关系,强调临床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基础上,从斡旋中焦着手调理心脾,从脾辨证,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史成和  王秀娟 《北京中医》2009,(12):934-936
高忠荚教授精通《内经》《脾胃论》等经典医籍有关论述脾胃病的理论,提出本虚标实、脾虚胃燥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临证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益气健脾治其本,润燥和胃治其标。擅用甘凉清润药物以治燥,选用川贝、花粉等养胃阴,修复胃黏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与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曰:"欲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疾病的发生都与脾胃衰弱有直接的联系,文章就脾与口唇的联系加以论述,为脾脏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海淮老中医治疗脾胃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吴海淮分析各类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以《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基础,自拟吴氏养阴益胃汤,治疗各类脾胃病效果显著。组方:黄连10g,酒大黄5g,苍术25g,厚朴15g,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