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6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使用中的输注效率。方法通过血小板增高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调查血小板输注前含量以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肝脾肿大、疾病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变异较大;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种、脾大对血小板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要把握好输注时机,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在应用时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交叉配型的单采血小板(PLT)临床输注后的效果及疗效。方法通过对输注单采PLT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PLT计数,对单采PLT输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输注单采PLT的患者与输注前相比,PLT总体上有明显提高,平均有效率达72.41%(168/232)。有输注PLT史的患者与普通患者相比,输注PLT有效率随着次数增加而降低,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9,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PLT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减少或避免输注无效的发生,提高PLT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对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输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手工分离血小板,观察组采取单采血小板,对比两组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结果。结果两组血小板总量、血小板体积以及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及红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纤维蛋白原上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校正回收率、凝血酶原活性变动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动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有效率、血小板校正回收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均均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但单采血小板质量更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液病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原因,以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31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并发症情况、红细胞制品输注情况等。结果 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Plt增高指数(CCI)将患者分为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连续2次输注24 h后的PPR<20%或输注24 h后的CCI<5 000或临床出血症状或倾向未得到明显控制为血小板输注无效),2组间性别、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贫血、是否使用抗生素存在差异(P<0.05);疾病种类、性别、贫血和合并症数量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PTR发生率最高,男性PTR发生率高于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数量、合并症数量与输注效果负相关(P<0.05)。结论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可能因素包括输注前的白细胞水平、抗生素的使用、贫血及红细胞的输注情况、合并症数量、疾病种类,而年龄、溶血、脾亢、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对...  相似文献   

6.
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76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两组,48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28例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前后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止血情况。[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与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方面,新鲜血小板组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提倡新鲜血小板输注,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1例(447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不同疾病和输注频率分组进行统计分柝,计数输注前、输注后1h、24 h外周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肿瘤及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中频组和高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频组与输注7次以上的高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中频组与高频组的输注后1h、24 h CCI和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随着输注频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频繁输注者(≥7次)输注疗效较差,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相似文献   

8.
单采血小板输注及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然而,随着输注量及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机会在增加,输注无效及输注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增加[1,2].为此,笔者自1998年8月~2000年2月采用单采血小板输注,并观察输注后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单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输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全血细胞的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预防各脏器的出血。笔者观察了40例血液病患者的31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加以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在l临床应用的效果情况。方法 对不同病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5例患者61例次输注血小板48h后效果比较,经t检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血液病、恶性肿瘤、其他等病种比较P〈0.01,另几种病种间比较P〉0.05。结论 7例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100%,临床止血效果明显增强,而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造血功能障碍或某些原因引起体内血小板消耗、破坏过多,导致血小板无效输注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情况。方法对不同病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5例患者61例次输注血小板48h后效果比较,经t检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血液病、恶性肿瘤、其他等病种比较P<0.01,另几种病种间比较P>0.05。结论7例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100%,临床止血效果明显增强,而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造血功能障碍或某些原因引起体内血小板消耗、破坏过多,导致血小板无效输注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血小板的止血效果好而日益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 ,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的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手段。自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3月 ,笔者应用血小板治疗因多种疾病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2 0例患者中 ,急性白血病 7例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 ) 3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 4例 (M1 2例 ,M2 、M5各 1例 )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6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4例 ;重症感染 2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1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在 (30~ 5 0 )× 10 9/L,存在皮肤粘膜瘀点…  相似文献   

15.
1997年5月~1998年2月,我们观察了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为5~88岁。50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且有严重的全身皮肤粘膜的出血。其中...  相似文献   

16.
肿瘤治疗中由于化疗或放疗引起骨髓功能抑制而致血小板急剧下降 ,临床通常输注浓缩血小板作为有效治疗措施预防患者出血以完成治疗方案。随着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输注作用、输注效果及无效输注亦倍受关注。笔者对我院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 0 7~ 2 0 0 0 - 0 3在我院化疗或放疗期间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 5 2例 :男 37例 ,女 15例 ,年龄 2 6~ 74岁平均 5 1.4岁 ;其中肺癌和肺部转移癌 18例 ,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瘤各 5例 ,直肠癌 3例 ,宫体癌、多发性…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及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 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为75.64%.结论 不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成分输血率的不断提高,血小板的临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一些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使用外,目前我院在化疗、心脏手术、外科、肝脏疾病等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广泛使用.但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及如何正确使用血小板,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节约血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影响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总结45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输注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输注前血小板最佳储藏温度是(22±2)℃,震荡保存,若患者体温≥38.5℃时先予退热处理;输注中输注速度一般60~100滴/min,尽量在1 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到患者床边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过敏症状;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定期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判断治疗效果;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重视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及时处理。输注单采血小板后1 h,40例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5例于24 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发现血小板计数未上升,其中3例反而有所下降,但出血现象明显好转;1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死亡,其他未出现新增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44-2045
选取148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按病种分为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骨髓异常综合征(MDS)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各37例,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判断输注效果,讨论输注无效的原因并总结对策;结果同种疾病中有并发症组的PTR发生率显著较高而ITP的PTR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种;随着输注血小板频率的增高,PTR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较多,但只要有正确处理好原发病及同种免疫反应,则可有效降低PTR发生率,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