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和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手工富浆法、仪器白膜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包括血小板含量、容量及红细胞混入量等,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肉眼外观质量合格的浓缩血小板其容量、血小板含量及红细胞混入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工富浆法和仪器白膜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异,用仪器白膜法替代手工富浆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莉  张锡敏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59-1060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简称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探讨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优越性。方法分别对50袋机分血小板和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机分血小板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U=16.13、20.00,P<0.01),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入量明显低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U=25.32、5.15,P<0.01)。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1)。结论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白膜法制备血小板的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寻找理想的制备条件。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离心力及白膜量对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白膜量43g,血小板计数及回收率均显著高于42g(P<0.01),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存率显著低于42g(P<0.01)。两种离心力对血小板及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236×g、白膜量43g为白膜法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最佳制备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两种白膜分离方法,以及制备汇集血小板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分别用手工法和全血分离机自动分离法,从全血中收集白膜制备汇集血小板。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产量和残余RBC计数,用Nageotte法对残余WBC手工计数。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膜中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汇集血小板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手工法损失红细胞较多,两种方法分离白膜的效果无差异,但制备汇集血小板的效果以自动法高于手工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白膜法与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新白膜法制备组和富浆法制备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混入量、p H值、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结果新白膜法制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富浆法制备组,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及p 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白膜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富浆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全血分离后的白膜室温静置2 h后,对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60份室温保存和运输的新鲜全血200 mL采集后6 h内,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小板计数,随机选取其中30袋分离白膜后室温静置2 h后分离血小板为静置组,剩余30份分离白膜后立即离心分离血小板为对照组。然后对两2浓缩血小板进行计数测定血小板回收率。结果静置组和对照组的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53.59%和40.66%,静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种方法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静置2 h后分离白膜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回收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分离机分离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比较分离机制备和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在血小板回收率、红细胞、白细胞的差别。[结果]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在回收率上要明显高于手工分离,而且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量也明显低于手工制备。分离机制备后血小板在形态上也没有过多的改变,没有造成血小板凝聚。[结论]建立的手工分离血小板标准化制备技术适合大部分采供血机构。  相似文献   

10.
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在白膜法的基础上,延长血小板解聚时间,汇集多人份白膜层,第2次离心时采用二元无聚梯度离心原理,收集血小板。结果7份按本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白细胞、红细胞混入量、容量分别为(2.90±0.32)×10^11、(66±4)%、(4.2±1.9)×10^8/袋、(7.2±2.3)×10^9/袋、250~300ml。结论本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回收率较高,质量指标全部超过全血和成分血国家质量标准,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白膜法制备的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与手工制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取72袋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ml全血,随机分为机制组和手工组,分离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对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红细胞的混入量和血小板的产量进行监测。结果机制组和手工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ml)分别为270±6.5和28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制组和手工组血小板的含量(×1010个/袋)分别为5.4±0.2和4.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液便于质量控制;同时可显著提高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收集率,产品容量浮动小,易达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尺寸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2021年5—12月在赣州市中心血站献血量为400 mL的42名献血者血液,保存待用。分别采用2种尺寸的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A组(小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97 mm×120 mm,容量约为110 mL;B组(大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2 mm×138 mm,容量约为250 mL。比较2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选择浓缩血小板质量最优组的白膜袋,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影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因素。结果 A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9.43±1.56)×1010个、(0.65±0.02)×10~9个,B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5.26±2.02)×1010个、(1.33±0.44)×10~9个。与B组相比,A组红细胞混入量更少,血小板计数更高(P<0.001)。采用小白膜袋(A组)制备浓缩血小板,转速、离心时间、浓缩血小板放置时间均是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小白膜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佳,且在制备中选择转速2600 r·min-1,离心时间14 min,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内可以获得最佳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自动和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 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冈素.方法 将200例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朱服用过阿斯旺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 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人量为(2.50±0.293)×109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8)×109/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人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冽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50±0.293)×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10^10/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入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机器及手工方法制备的红细胞产品不同储存期质控指标差异进行探究。方法择取该血站现有的60袋去白悬浮红细胞作为原料血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原料血所实施的制备红细胞产品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手工盐水法制备的手工组和实施机器洗涤法进行制备的机器组。手工组利用常用的无菌接驳机和离心机进行重复3次的洗涤制备红细胞产品待检,机器组则采取该站新试用的国产智能红细胞洗涤机进行自动化洗涤制备,对比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产品的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以及储存期末溶血率关键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无论是手工组还是机器组,二者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产品血红蛋白含量均是随着储存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手工组血红蛋白含量较之机器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制备洗涤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方面,手工、机器两组均是随着储存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手工组溶血率升高情况明显高于机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上清蛋白质含量方面,机器、手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红细胞产品的制备,机器制备法所得洗涤红细胞产品质量更为稳定,储存期的延长并不会对其质量有太大影响;在质控指标方面,手工及机器两种方法均可达到国家标准,而综合关键检测指标来看,机器制备方法产品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血当天分离的白膜(BC)在不同时间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为手工制备PC提供参考。方法将80袋400 mL全血于采集6 h内分离出BC,将5袋同血型BC由无菌接驳机对接合并成1袋(1个治疗量)后,再均分在3个血小板保存袋内,1袋即刻(0 h组)轻离心分离制备PC,另2袋在22℃血小板保存箱分别振摇4 h(4 h组)和16 h(16 h组)后再分离PC。对所有标本留样进行血小板质量检测,包括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RBC混入量、WBC混入量、FHb含量。结果 3组PC制剂RBC混入量、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混入量:0 h(6.76±1.29)和4 h组变化不明显,16 h(3.78±0.45)组降低明显(P<0.05);FHb含量:随BC处理时间延长有增高趋势,16 h(65.62±11.11)与0 h(33.45±6.95)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BC放置时间延长对制备PC制剂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种离心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两种离心方法(富浆法和白膜法)对制备手工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两种方法各取100袋400 ml的6 h之内采集的新鲜全血,富浆法是先以1630×g/min,温度22℃,离心7 min,分离出富小板血浆后,再以2 800×g/min,离心12 min,制备成血小板。白膜法是先以2800×g/min,温度22℃,离心12 min,分离出白膜层和血浆,然后再以700×g/min,离心7 min制备成血小板。结果:富浆法制备的血小板含量高。而白膜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含量相对较低。结论:两种离心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相比较,富浆法制备的血小板符合国家标准,但制备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混入过多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