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CYP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53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222例。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CYP3A5(rs776746)GG+AG及CYP2C19*2(rs4244285)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CYP3A5GG和CYP2C19*2AA基因型组合使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增加了2.23倍(OR=2.23,95%CI:1.08~5.87,P=0.025),且为原发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CYP3A5GG和CYP2C19*2AA交互基因型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者[(32.58±10.23)%vs(53.84±17.25)%,P=0.000]。结论CYP450相关基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3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采用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强代谢组(未携带突变基因,681GG/636GG),中代谢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681GA/636GG,681GG/636GA),弱代谢组(携带两个突变基因,681GA/636GA,681AA/636GG,681GG/636AA)。采用全流式细胞术定义氯吡格雷抵抗。分析各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差异。观察各组12个月随访支架内血栓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强代谢组、中代谢组、弱代谢组分别为137例(44.2%)、134例(43.2%)、39例(12.6%),三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12个月随访中弱代谢组联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其中非致死心梗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而死亡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弱代谢组再次住院率也显著高于强代谢组。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更高,支架内血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S)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ISS患者120例作为ISS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ISS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治疗12个月,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CYP2C19基因型,血栓弹力图法检测ISS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ISS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SS组CYP2C19 G681A位点AA型基因、G636A位点AA型、AG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CYP2C19基因G681A位点AG型、AA型频率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氯吡格雷抵抗、携带CYP2C19基因G681A位点AA型是老年IS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P2C19老年G681A位点AA型基因及G636A位点AA型、AG型基因是老年ISS发病的易感基因,而CYP2C19 G681A位点AG型、AA型基因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此外,G681A位点AA型基因是老年IS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方法接收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100例,并检测氯吡格雷快代谢、中代谢、慢代谢基因,对慢代谢型基因患者调整为替格瑞洛口服,随访1年并记录。结果 100例患者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中间代谢型氯吡格雷加倍口服,慢代谢型改为替格瑞洛口服,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可依据氯吡格雷抵抗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的老年ACS患者248例,根据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分为抵抗组58例和不抵抗组190例,比较2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PCI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抵抗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代谢型比例明显低于不抵抗组,中间代谢型比例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52.6%,62.1%vs 37.9%,P=0.000);2组慢代谢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抵抗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vs 3.7%,χ2=29.9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OR=0.101,95%CI:0.013~0.765,P=0.026)和氯吡格雷抵抗(OR=0.037,95%CI:0.007~0.184,P=0.000)是A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行PCI的ACS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应该密切注意观察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及携带CYP2C19*2并行PCI的老年ACS患者,以减少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A组(快代谢型,n=31)、B组(中间代谢型,n=42)、C组(慢代谢型,n=12)。所有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A组,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低于C组(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携带慢代谢型CYP2C19基因型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P2C19*2(c.681G〉A,rs4244285)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7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其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患者术后均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并定期随访,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CI治疗后支架内血栓、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单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的CYP2C19*2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78例患者纯合野生型(GG)238例(49.8%),杂合型(GA)加纯合突变型(AA)240例(50.2%)。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支架内血栓(P=0.025)及MACE(P=0.09),携带681GG基因型的患者预后较携带681A等位基因(AA/AG基因型)的好。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RR(95%CI)为2.796(1.245—6.281)、2.157(1.039—4.478)和3.564(1.364-9.312)]是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高血压病史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与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有关,CYP2C19*2基因突变能够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增加PCI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根据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检测结果分为敏感组(78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40%)与抵抗组(45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40%)。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不同基因型GG、GA、AA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双联抗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敏感组比较,抵抗组糖化血红蛋白[(6.32±0.52)%比(8.23±0.6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0.26)mmol/L比(3.15±0.34)mmol/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GG基因型(58.97%比26.67%)比例、G等位基因频率(73.08%比37.78%)明显降低,AA基因型(12.82%比42.22%)比例、A等位基因频率(26.92%比62.22%)明显升高(P均=0.001);与AA基因型患者比较,两组GA基因型和GG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升高[敏感组:(25.33±3.41)%比(36.17±4.66)%比(46.35±6.20)%,抵抗组:(24.76±3.75)%比(37.04±5.02)%比(44.87±5.92)%],且GG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GA患者(P均=0.001)。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587,P=0.007)。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因突变型GA、AA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低于野生型GG患者,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并进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CR 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76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患者被分为快代谢型CYP2C19*1/*1 (49例),中间代谢型CYP2C19*1/*2(28例)和*1/*3 (11例),慢代谢型CYP2C19*2/*2 (9例)和*2/*3 (3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CR、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以快代谢型CYP2C19*1/*1基因型为基础,中间代谢型CYP2C19*1/*2和*1/*3 (OR=4.16、5.03,P均0.05)及慢代谢型CYP2C19*2/*2和*2/*3 (OR=7.04、17.6,P均0.01)发生CR的风险显著增加,中间代谢型分别增加4.16和5.03倍,慢代谢型分别增加7.04和17.60倍;与快代谢基因型比较,中、慢代谢基因型的MPA和MACE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CR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NCR组(20.8%比5.3%,P=0.02)。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的影响,带有中、慢代谢基因型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以及有更高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国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结果特点及该技术在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个体化用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46例,术前均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分别统计两种药物基因检测结果的特点,术后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分析术后在院期间新发动脉血栓形成事件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相关出血的发生率,并随机抽取部分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来验证抗血小板疗效。结果阿司匹林检测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野生型(GG) 321例(37.9%),突变杂合型(GA) 407例(48.1%),突变纯合型(AA) 118例(14.0%),其中基因型为野生型的患者如合并高龄(≥70岁)、消化道溃疡病史或胃大部切除术后,则使用铝镁匹林片(Ⅱ)(阿斯德)(114 mg/d)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其余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常规剂量(100 mg/d)。氯吡格雷检测的基因为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和对氧磷酶1(PON1),其中,基因型组合为GG+GG、GG+GA、GA+GG即表明患者对氯吡格雷应答良好或仅有较低的抵抗风险,此类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 mg/d)应用,共429例(50.7%);相反,基因型组合为AA+AA、AA+GA、AA+GG、GA+AA、GA+GA及GG+AA的患者均存在较高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共417例(49.3%),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需至少增加50%~70%的剂量或已不适合应用该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采用直接替换为替格瑞洛180 mg/d(分两次服用)的方法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后在院期间新发心肌梗死4例、脑梗死3例、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相关出血3例(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5天随机选择完成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功能检查的患者共109例,结果显示AA抑制率(63.48±8.85)%,ADP抑制率(53.43±14.10)%,MAADP值36.67±6.25 mm。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单中心结果显示国人具有较高的氯吡格雷基因抵抗概率,基因检测技术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药物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阿司匹林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药物减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受多因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CYP2C19*2和CYP2C19*3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类型,CYP2C19基因变异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减弱,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因此,常规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指导临床上氯吡格雷个性化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与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且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94例,运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2(rs4244285)、CYP2C19*3(rs4986893)、CYP2C19*17(rs12248560)、ABCB1(rs1045642)、PON1(rs662)基因型。 [结果]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型主要是野生纯合型(GG),其中CYP2C19*2 GG基因型频率为48.0%,CYP2C19*3 GG基因型频率为89.6%,CYP2C19*17 CC基因型频率为97.0%;ABCB1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CT),基因型频率为46.8%;PON1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AG),基因型频率为47.1%。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分布在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等位基因频率及代谢型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纳入研究的594名患者中,综合评价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度≥2的患者有28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48.3%,表明48.3%的患者常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中在风险度≥2的287例患者中,有46例CYP2C19代谢类型为正常代谢型,约占患者总数的7.7%。 [结论]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存在多态性,ABCB1、PON1基因多态性会对约7.7%的患者用药指导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ON1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进一步阐述氯吡格雷精准用药的基因因素。方法选取2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且经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PA)法判定为氯吡格雷抵抗(CR)。利用CYP2C19基因分析结果分为CYP2C19野生型组和CYP2C19突变型组。然后比较两组病人PON1 Q192R和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PON1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结果发生CR现象的CYP2C19野生型(38例)和CYP2C19突变型(162例),PON1 Q192R和ABCB1C3435T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1Q192R和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CR现象没有明确关系。除CYP2C19单基因因素外,其他多基因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非遗传因素共同导致了CR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72例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的老年(〉65岁)患者纳入本研究,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氯吡格雷抑制率,氯吡格雷抑制率〈5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采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一步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中,纯合子强代谢型(CYP2C191/1)19例(26.4%),杂合子强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六1/3)36例(50%),弱代谢型(CYP2C19-k2/2,CYP2C19六2/六3)17例(23.6%),三种代谢组中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概率分别为36.8%、52.8%和82.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拟通过该项研究,探讨在中国汉族老年冠心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之间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连续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614例。所有人选患者全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及阿司匹林300mg,并于服药24h后采静脉血测定20μmol/L的ADP诱导的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定义RPA≥70%为CR,RPA〈70%为氯吡格雷非抵抗(NCR)。使用酚.氯仿法提取全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标本,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类型。结果在所有入选的61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R的发生率为20.5%(126例),NCR为79.5%(488例)。CYP2C19基因681G〉A多态位点的三种基因型(GGGA,AA)的频率,在CR组中分别为32.6%、47.6%和19.8%,在NCR组中分别为47.9%,45.1%和7.0%。其中,AA型纯合子在CR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NCR组(OR=3.03,95%CI:1.889-5.784,P=0.003)。A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较G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发生CR(OR=1.85,95%CI:1.392-2.459,P:0.002)。结论在中国汉族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A等位基因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5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及住院需要服用氯吡格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基因,依据CYP2C19基因位点分为快代谢型(*1/*1)97例、中间代谢型(103例*1/*2和18例*1/*3)1 2 1例、弱代谢型(2 4例*2/*2和9例*2/*3)3 3例。在服用氯吡格雷75 mg/d的第8天晨起抽取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敏感情况的差异。结果 (1)快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敏感65例(67.0%),中间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敏感70例(57.9%),弱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敏感17例(51.5%),不同代谢型间氯吡格雷敏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2,P=0.203)。(2)所有患者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弱代谢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中位数分别为39.5(20.9,56.5)%、35.6(21.1,59.8)%、30.3(11.4,48.1)%。三型之间的血小板抑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287,P=0.193)。结论对于服用氯吡格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尚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汉族脑梗死恢复期(≥3个月)患者102例。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后第8天,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其中≥40%为氯吡格雷敏感组,4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结果 102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5%。(1)氯吡格雷抵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3.6±0.9)、(3.2±0.8)mmol/L,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的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总体分布不一致(P0.01)。氯吡格雷抵抗组的*1等位基因频率和*1/*1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40.7%对比80.0%,18.5%对比61.3%,均P0.01),而*2等位基因频率和*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53.7%对比18.7%,29.6%对比1.3%,P均0.01)。(3)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组IL-6浓度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18.4±1.8)ng/L对比(12.9±1.8)ng/L,P0.01]。与治疗前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血清IL-6水平下降(5.1±2.6)ng/L,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的(10.3±2.7)ng/L,P0.01。结论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抵抗不仅与CYP2C19的突变型基因相关,而且与LDL-C增高有关。氯吡格雷抵抗削弱了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神经科及神经科接受颈内动脉动脉支架(裸支架)植入术的首次住院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02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前3 d开始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CYP2C19*2和*3位点分型,并记录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入选的102例患者中,按CYP2C19*2分型:CYP2C19*1*1型45例,CYP2C19*1*2型47例,CYP2C19*2*2型10例。携带CYP2C19*2基因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6.3%(15例),未携带CYP2C19*2基因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13.3%(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YP2C19*2基因者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3%(11例),未携带CYP2C19*2基因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5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2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CHD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PCI治疗的CHD患者352例,均行PCI治疗,治疗后进行基因型测定、血小板活性测定及氯吡格雷抵抗测定。对比CYP2C19基因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氯吡格雷抵抗率及血小板凝集率,统计CYP2C19基因型的各亚型比例,随访1年,对比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的预后情况。结果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2例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野生亚型组166例,突变亚型组186例。CYP2C19基因型共有6种:(*1/*1)、(*1/*2)、(*1/*3)、(*2/*2)(*2/*3)(*3/*3),各亚型比例分别为166例(47.2%)、138例(39.2%)、27例(7.7%)、10例(2.8%)、10例(2.8%)和1例(0.3%)。突变亚型组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血小板凝集率均高于野生亚型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在PCI患者中,CYP2C19野生亚型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突变亚型组(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PCI预后,CHD患者PCI术后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型的氯吡格雷抵抗率更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CYP2C19酶是CYP450细胞色素氧化酶超家族中的一部分。许多临床使用的药物的代谢都由它完成,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也是其中之一。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体内氯吡格雷活性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不同的基因型使机体对氯吡格雷的代谢程度不同,在慢代谢型人群中存在氯吡格雷抵抗会导致治疗失败,使患者产生不良结局。使用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新型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似乎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