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在适宜人群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采用加权计算方法,评价中国东部城市AMI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最终32家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最终获得1399例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在入组患者中,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早期β受体阻滞剂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4.7%、69.7%和60.9%(P=0.0447)。入院时有胸部不适症状[比值比(OR)=2.22,95%可信区间(CI):1.19~4.13],收缩压偏高(OR=1.40,95%CI:1.11~1.77)或心率偏快(OR=2.01,95%CI:1.58~2.55)的患者更倾向于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反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更少接受此早期治疗(OR=0.55,95%CI:0.37~0.81)。结论:中国东部城市地区,AMI早期适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中,2001年至2011年整体使用率不足,且无改善趋势,这可能与医生对于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推荐的理解不到位、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有关。若能充分利用β受体阻滞剂这类相对便宜且疗效明确的治疗措施,将有利于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7 486例STEMI患者资料,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衰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分析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7天5 989例(80.0%)无心衰(非心衰组),1 497例(20.0%)仍存在心衰(心衰组),其中1 404例(93.8%)发生在入院24 h内,493例(32.9%)30天内死亡。心衰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既往心衰史、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比例高于非心衰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非心衰组,平均心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入院时HbA1C和基线血糖水平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服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的比例均低于非心衰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衰史、高血压病史、基线血糖、年龄和心率是心衰的危险因素,入院后接受PCI治疗、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心衰的保护因素。结论:STEMI患者24 h内易发生心衰,30天死亡率高,但接受积极治疗的比例低于无合并心衰的患者。对高危患者入院后应尽早行PCI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治疗,同时注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β受体阻滞剂是否能够干预血清C反向蛋白 (CRP)峰值水平,作者对72例初次发作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受冠脉造影的268例AMI患者的资料,患者被分为A、B两组:A组为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共148例,B组为ST段抬高型AMI(STEMI),共120例。结果:非ST段抬高型AMI组冠脉造影病变的血管数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ST段抬高型AMI组的(P〈0.01)。4年随访中NSTEMI组死亡19例(12.8%)。STEMI组死亡9例(7.5%),NSTEMI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MI组(P〈0.01)。结论:非ST段抬高型AMI的病情较ST段抬高型AMI更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阻滞剂及调酯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和丹红注射液。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94.1%vs 70.5%)及心电图改善情况(91.1%vs 67.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ST段持续抬高是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 2 0 0 2年 ,我科共收治ST段抬高的AMI的患者 2 0 0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者均除外。入选了 1 40例ST段抬高和非抬高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①ST段抬高组 (即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弓背抬高至少≥…  相似文献   

7.
正该文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  相似文献   

8.
朱平辉  王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85-33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对ST段抬高型AMI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113例AMI患者,对比发病后4 h血清cTnT浓度,并比较其中转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的53例AMI患者相关冠状血管完全闭塞与不完全闭塞血清cTnT浓度。结果①61例ST段抬高型AMI,cTnT浓度为(0.90±0.69)ng/ml,52例急ST段抬高型AMI,cTnT浓度为(0.65±0.50)ng/ml,两组cTn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1例ST段抬高型AMI冠脉造影证实相关冠状血管完全闭塞的28例患者cTnT浓度为(0.94±0.71)ng/ml,22例非ST段抬高型AMI冠脉造影证实相关冠状血管不完全闭塞的19例患者cTnT浓度为(0.69±0.55)ng/ml,两组cTnT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血清cTnT浓度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血清cTnT浓度较高的AMI多见于相关的冠状血管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行介入治疗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入选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604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79岁)524例和高龄组(≥80岁)8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结果、术后出院带药情况,记录终点事件,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术后血流TIMI 3级比例更低(96.3%vs 99.0%)、平均支架长度更短(31mmvs 38mm)、男性、吸烟、术后应用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比例降低(P0.05)。2组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21.3%,P0.05)。结论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AMI患者728例,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AMI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 728例AMI患者中发生AKI共152例(20.9%)。AKI组与非AKI组比较,年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256例接受急诊PCI,统计分析显示未接受急诊PCI患者的AKI发生率显著高于急诊PCI患者(39.3%比19.5%,P0.01)。结论 AKI是AMI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急诊PCI能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K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特定年龄群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比男性患者差。这种差异在ST段抬高型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是否存在并不清楚。作者应用MarketScan 2004—2007年商业和医疗保险补充录入数据库,调查了91 088例以AMI入院的患者,其中STEMI患者35 899例,NSTEMI患者55 189例,年龄18~89岁。STEMI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生存者常用β阻滞剂。虽然室性异位激动(VEA)同死亡率有关已在若干群体中得到证实,但是使用β阻滞剂的AMI生存者VEA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无资料。β阻滞剂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BHAT)的3837例AMI患者经随机分组后:1921例使用安慰剂,1916例使用普萘洛尔(60~80mg,tid)。后组中1650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实验模型显示,β-阻滞剂对 AMI 发展起防御作用。其主要作用似乎是β_1-受体的阻滞,从而减轻心脏总的工作负荷和心肌缺血的严重度。后一作用在临床上可使疼痛减轻,室性异位搏动减少及抬高的 ST 段降低。这些观察结果促使人们去研究心肌梗塞后应用β-阻滞剂治疗能否降低总的病死率。有安慰剂作对照的研究一致显示,β-阻滞剂治疗的病人与安慰剂相比,其病死率降低至25%。随着更多经验的积累,清楚地表明,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92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连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息心电图Q波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将患者分为2组,即ST段抬高组(52例),非ST段抬高组(40例)。结果ST段抬高组入院后CK-MB水平[(140±21)U/L]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90±15)U/L],其他一般临床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心脏超声资料显示,ST段抬高组心功能较差,平均经过2年随访,复查心脏超声,两组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ST段抬高组心脏功能仍较非ST段抬高组差。结论AMI后ST段持续性抬高,与较大面积的梗死、较差的心功能有关,并在随后的2年中,更易发生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37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8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策略,以及其与指南的差距.方法 分析2008年1月~1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37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治疗策略并了解其与指南的差距.结果 患者无创检查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胸片、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检查率较高,而负荷核素心肌显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率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率高(76.7%);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他汀类调脂药使用率较高;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率高(51.1%),早期有创干预率多;而吗啡、硝酸酯类、普通肝素使用率低.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创检查及治疗部分,优于国外报告;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低分子肝素使用提升的空间较大,还需进一步加强循证指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欢  王博  刘丽媛  刘毅  廉坤  陶凌  李成祥 《心脏杂志》2020,32(2):219-220
正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7日共34天我科急诊收治的66名患者。收治患者均属于心血管危急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为顽固性难治性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静息性心绞痛及轻微体力活动诱发心绞痛;心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丹东市第一医院接收的7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不同治疗方式,观察组予以伊伐布雷定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美托洛尔...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目的是评价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从MEDILINE系统和全国会议文摘资料中寻找从1975年1月~1997年2月的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衰的随机临床试验。符合下列标准者入选该研究:(1)随机分为β受体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2)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