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Y12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栓事件的预防。由于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存在,经典的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HTPR)被证实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新药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抗栓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是由于治疗期间低血小板反应性(LTPR)的存在,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如何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实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挑战。研究证实,血小板反应性(PR)与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有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PFT)的治疗窗将有助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就PFT与P2Y12受体拮抗剂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针对血小板激活途径的药物成为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循证医学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联抗血小板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目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尤其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抗血小板优化治疗领域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受体表达及血栓素A2生成。替格瑞洛具有广谱的抗血小板效应机制。本文针对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特别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机制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对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英梅  韩雅玲 《心脏杂志》2017,29(2):236-240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领域永恒的话题,全世界学者都努力在出血和血栓之间寻找平衡,对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亦从未停止。目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手术期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近年来新型P2Y12受体阻滞剂的出现对这一标准方案提出挑战。本文通过综述各种P2Y12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及临床特点的异同,为临床上新型P2Y1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药物洗脱支架时期,各种介入治疗手段的进步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抗血小板降级策略兴起.多项研究表明缩短双抗时程安全有效,但后续持续使用阿司匹林有较大的出血风险,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早期单药抗血小板策略可以较好的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并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更快速、强效及可逆,且血小板抑制作用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对于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的患者,替格瑞洛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安全有效。该文主要介绍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背景、药效学和药动学、临床效应及临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在PC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7期)、CNKI、万方数据库,从中找到有关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在PCI患者中比较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止至2014年7月31日。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共收集71 097例患者的资料。Meta分析显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降低PCI患者的全因死亡(OR:0.81;95%CI:0.73~0.90;P0.000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81;95%CI:0.73~0.90;P0.0001)及支架内血栓形成(OR:0.58;95%CI:0.49~0.69;P0.00001)的发生率;而在心肌梗死溶栓后大出血事件(OR:1.24;95%CI:1.00~1.53;P=0.05)方面,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改善PCI患者远期治疗结局,但仍须谨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筛检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探讨替格瑞洛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ACS患者473例,TEG法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193例,入选替格瑞洛序贯治疗,接受3月替格瑞洛 9月氯吡格雷。280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良好,入选氯吡格雷标准治疗组,接受12月氯吡格雷。观察并比较术后12月的支架内血栓(ST)、死亡、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结果:序贯治疗组明显降低了支架内血栓(3.1vs.8.2%,P=0.023)和心肌梗死(3.6vs.10.4%,P=0.007)的发病率,并未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4.1vs.3.6%,P=0.749)。结论:替格瑞洛序贯治疗有效降低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的ST风险,并未增加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P2Y12属于视紫红质类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位于多种细胞膜表面的跨膜蛋白,P2Y12受体主要分布在血小板膜。当P2Y12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使血小板维持稳定及持久聚集,从而导致动脉血栓形成。P2Y12受体还表达于炎症细胞,对炎症细胞的激活及迁移有重要作用。抑制P2Y12受体具有抗炎作用,P2Y12受体抑制剂除抑制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外,其抗炎作用可能成为冠心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抗血栓的新靶点P2Y12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的应用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但其有限的抗血小板效果及近来发现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驱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通过其代谢产物作用于血小板ADP受体亚基,目前称为P2Y12(过去称P2T,P2TAC,P2YADP或P2Ycyc)受体拮抗剂,显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天然的P2Y12受体拮抗剂ATP有快速而直接的作用。AR—C69931MX,就是类似A仰的一种拮抗剂。对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聚集、分泌凝血活性物质有抑制作用。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注射AR—C69931MX能获得快速稳定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t1/2仅几分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临床应用的局限性给这些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5月沈丘县中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CCU行急诊PCI的高龄老年ACS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9例和替格瑞洛组67例,分别给予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PCI术后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3级、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轻度出血和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37.3%vs 19.1%,P=0.022;54.2%vs 30.9%,P=0.007)。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高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发生,不增加中度和重度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治疗在现代冠心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制剂包括:乙酰基水杨酸(ASA)、噻氯匹定(Ticlopidine)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14.
<正>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管理的基石,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反应性,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所以在国内外指南中均被列为Ⅰ类推荐[1-2]。但在DAPT期间,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存在差异,即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ariability of platelet response,VPR)。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小板反应性(high platelet reactivity,HPR)与缺血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5],尤其与近期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较强相关性[6]。而低血小板反应性(low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2)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并发的病变,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血管内皮下基质,血小板就会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GP)Ⅰ b与yon Willebrand因子(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组织,同时通过其表面的胶原受体GP Ⅰ a-Ⅱa和GPⅥ直接与胶原相结合,从而牢固地黏附于内皮下胶原组织.  相似文献   

16.
<正>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指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本病亚洲青年女性多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TA的免疫学紊乱以细胞免疫为主,Th1和Th17轴在TA中的作用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1B基因区作为TA易感基因的鉴定提示IL-12和IL-23参与了TA的发病机制~([1-3])。研究发现,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 g,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但不收紧结扎线;空白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5 min后结扎线放松行再注;氯吡格雷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从胃管注入氯吡格雷9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于术后每天给予氯吡格雷灌胃90 mg/kg,每天1次。替格瑞洛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胃管内给予替格瑞洛15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并于术后每天替格瑞洛灌胃150 mg/kg,每天一次。观察4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及1周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以及心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LV)、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面积,用AAR/LV和IS/AAR表示心肌梗死程度。结果 4组术前各炎症因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比较,CRP、IL-1、IL-6、TNF-α各炎症因子浓度在术后24 h及7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24小时炎症因子浓度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7天炎症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区,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氯吡格雷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浓度,替格瑞洛而非氯吡格雷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面积。  相似文献   

18.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成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基石,而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与氯吡格雷相比,起效更迅速,对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因为其药理作用的多效性,除调脂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和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在治疗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细胞色素P4503A4 (cytochrome P450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与同样经过CYP3A4代谢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主要是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时,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进展及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预测因素的重要性已经确定 [1] ,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西方国家仍有 4 0 %~ 70 %的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控制不良[2 ] 。我国在 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 :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后收缩压 <14 0 mm Hg (1mm Hg =0 .1333k Pa) ,舒张压 <90 mm Hg]仅为 2 .9% (城市 4 .2 % ,农村 0 .9% )。造成这种治疗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不充分或不适当的治疗或病人的依从性差或两者兼有 [3 ] 。直至最近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典抗高血压药物的限制 ,许多已确定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窗口有限 ,病人的依从…  相似文献   

20.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比,它具有更强效、更快速及可逆抑制血小板的特点,并且由于替格瑞洛本身具有活性,无需经过肝酶转化,所以对于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的患者,替格瑞洛能够更好的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现就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其临床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