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比较已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阴性合并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与对应化学发光(CLIA)法检测HBV的结果,对三种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7508例无偿献血者(排除ELISA法初复检公共阳性、ALT阳性等)进行NAT,并对NAT反应性标本进行CLIA检测。结果经核酸检测出9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其中1例为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对应CLIA法HBV"两对半"检测出现2例HBsAg(-)抗-HBs(-)抗-HBc(+)及5例HBs Ag(-)抗-HBs(+)抗-HBc(+)血清型,可能为OBI,2例均无反应性,可能为窗口期标本。结论无偿献血者的现有血液筛查方法 NAT检测和ELI SA法具有互补性,NAT检测可弥补ELISA法检测的"窗口期"问题;NAT与CLIA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OBI可能是本地区NAT检测HBV DNA献血者的主要类型;对可能影响血液质量的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的淘汰,会降低输血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献血者应用ULTRIO PLUS核酸检测(NAT)后,初始反应性,鉴别实验阴性(NAT可疑结果)标本HBV DNA感染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本中心2017年1—12月的97 577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经常规和NAT检测后,收集HBsAg ELISA(-)/HBV DNA可疑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与HBV DNA大容量提取,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BCP/PC和S区基因序列,并对所得序列做基因型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和分析。结果 97 577(人)份献血者标本,通过ELISA和NAT初筛检出205(0.21%)份NAT可疑标本,经血清学、巢氏PCR和qPCR检测,93/205(45.4%)确证HBV DNA阳性, 92/93(98.9%)为隐匿性乙肝感染(OBI)标本。病毒定量范围(5—65.2)IU/mL,中位数为8.1 IU/mL。在可分型的35例标本中,HBV基因型B型18例(51.4%)、C型17例(48.6%)。结论 NAT可疑标本中仍能检出近半数标本为HBV DNA阳性,应提高目前NAT检测灵敏度,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分析HBsAg阴性血液的安全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 100 281例HBsAg阴性献血样本,HBV DNA检测总阳性率为0.71‰,在HBVDNA阳性的献血者中,单独HBsAb(+)阳性的模式比例是6.56%,乙肝5项均为阴性的模式组和HBsAb(+)、HBcAb(+)模式组分别占18.03%和13.11%,HBeAb(+)、HBcAb(+)模式组占14.75%,HBcAb(+)模式组占27.87%,HBsAb(+)、HBeAb(+)、HBcAb(+)模式组占19.67%。结论 HBsAg阴性的血液仍可能存在低水平的HBV复制,核酸检测(NAT)能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g筛查及HBV DNA检测,排除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阴性标本,确定HBs Ag-HBV DNA+为OBI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BI标本做HBV DNA检测,S区基因采用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MEGA5.0软件对HBV基因分型和对S区氨基酸做突变分析。结果2011年11月-2013年3月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共筛查出75例HBs Ag-HBV DNA+[0.073%(75/102 866)],其中OBI率0.064%(66/102 866);66例OBI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为93.94%(62/66),HBV DNA检出率18.18%(12/66),HBV DNA为(13-302)IU/m L,仅1例标本的HBV DNA200 IU/m L,15.15%(10/66)的OBI标本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其中B型7例、C型3例;突变分析发现在这10例中有7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而其中又有6例的HBs 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的OBI感染率,其中抗-HBc阳性者比例占多数,OBI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HBV基因型主要以B型为主,HBV S区尤其是MHR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NAT技术对德宏地区献血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法检测HIV、HBV和HCV"窗口期"、防范病毒变异与静默感染漏检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NAT检测技术同步对献血标本分别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HBV DNA、HCV RNA、HIV-1RNA检测,对ELISA方法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结果 14 233例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标本中NAT联检阳性14例,鉴别试验HBV DNA阳性12例,未能鉴别病毒种类2例,未检出HIV-1RNA、HCV RNA阳性。对HBV DNA阳性献血者进行1~3次追踪确认,发现1例为HBV"窗口期"感染,11例为OBI感染。结论血站实施病毒NAT筛检能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是否存在输血传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方法对无偿献血者样本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的同时,应用NAT技术检测HBV、HCV和HIV。NAT检测阳性ELISA HBsAg阴性或NAT检测阴性ELISA HBsAg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跟踪确认。结果12 00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未发现ELISA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阴性,NAT检测HCV和HIV阳性的情况,发现2例HBV DNA阳性HBsAg阴性。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阴性,跟踪11周后采血检测HBV DNA阳性,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另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均为阴性,抗-HBc为阳性,跟踪3周后采血检测,2次检测结果相同,HBV DNA定量检测均为1000IU/ml左右的低含量。结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存在输血传播HBV风险,原因可能为HBV的免疫"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等,建议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下,为了阻断HBV的输血传播,增加HBV的病毒核酸检测和抗-HBc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昌地区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隐匿风险与HBV感染人群中 HBV基因分型,为血液筛查策略、地区流行病学提供研究数据。方法(1)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64400份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筛检;(2)对HBsAg筛检阴性标本进行HBV/HCV/HIV 3项联合病毒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NAT),再对NAT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及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3)选取HBsAg筛查阳性标本200份和HBsAg筛查阴性而HBV DNA阳性标本30份,对所有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扩增及测序分型,检测HBV基因型。结果(1)64400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HBsAg阳性862份和阴性63538份;HBsAg检测阴性标本通过NAT检测,共检出HBV DNA 阳性84份,献血者HBV感染率为1.47%,HBV输血感染隐匿风险为0.13%;(2)献血者HBV感染以隐匿型为主(75.0%,63/84),其病毒载量多数<20/ml(70.2%,59/84);3)选取的200份HBsAg阳性标本中共检出HBV DNA阳性118份,148份HBV DNA阳性标本有66份样本分型成功,共检出B基因型为47份(71.2%),C基因型为19份(28.8%),未检出其它基因型。结论 ELISA法筛查HBsAg阴性的献血者中HBV感染隐匿风险依然存在,且多以低病毒载量的隐匿性感染为主,应对献血者标本常规开展NAT检测;南昌地区献血者中HBV感染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见其它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王全慧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23,(12):1110-1114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应用PANTHER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后,联检反应性,鉴别试验阴性(NAT可疑)标本HBV感染情况。方法 本中心2021年1—8月69 362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经常规检测和ID-NAT检测后,共检出HBsAg-PANTHER核酸检测联检反应性而鉴别非反应性献血者标本(以下简称NAT可疑标本)66份。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3份应用超高速离心富集病毒后,采用超敏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BV DNA,ID-NAT复测鉴别实验,补充电化学发光法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23份NAT可疑标本中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共确认HBV DNA阳性14份,HBV感染者抗-HBc阳性率为92.8%。感染者中92.8%(13/14)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超敏荧光定量PCR检测共有10份标本获得病毒载量,5份可定量,病毒载量定量(11~464)IU/mL,中位数为15.4 IU/mL。结论 NAT可疑标本中仍能检出60%标本为HBV DNA阳性。抗-HBc检测能排除大多数NAT无法检测到的OBI,应提高目前NAT检测灵敏度,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供血浆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情况,分析现行标准下原料血浆的HBV残余风险。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和ELISA法,对四川地区10个单采血浆站2007年7月~2009年7月筛查合格的56 620名次供浆者的135 542份原料血浆标本作HBV NAT和HBsAg同步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以进口试剂复核、作中和试验及HBV DNA定量测定,并对阳性血浆的供血浆者追踪分析,确认OBI标本。结果共检出HBV DNA阳性12份(9人),四川地区原料血浆HBV DNA检出率为0.008 9%(12/135 542);HBV DNA载量均<1 000 IU/ml;采用国产ELISA试剂检测该12份标本HBsAg均为阴性,而用进口试剂检测并经中和试验确认了其中5份(3人)为HBsAg阳性,其余7份(6人)为OBI血浆,血清学模式均为HBsAg-/HBeAg-/HBcAb+;对供血浆者2~9个月的追踪分析显示ELISA和NAT检测结果无变化,与筛查结果一致。结论 HBsAg阴性供血浆人群中存在OBI感染者,四川供浆人群中OBI感染率为0.010 6%(6/56 620),低于现有报道的我国无偿献血者的OBI感染率;按照现行要求采用ELISA法检测原料血浆,灵敏度较低的国产试剂检测HBsAg的残余风险(0.0089%)高于进口试剂(0.005 2%)。增加HBV NAT能有效降低原料血浆OBI的漏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的检测(NA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如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则需要对标本进行鉴别;鉴别结果为HBV DNA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结果 10 127例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T(+)标本30例,其中NAT(+)、ELISA(-)的标本12例,ELISA漏检率为1.18‰,鉴别后有6例标本为HBV DNA(+)、ELISA(-),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为全阴性或抗-HBc(+),未检出HIV RNA或HCV RNA;另有7例标本为NAT(-)、ELISA双试剂(+),其中3例为HBsAg(+),4例为抗-HCV(+).结论 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但其也存在漏检的情况,因此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相结合可作为血液筛查检测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踪检测,确认为OBI毒株10例、HBV窗口期感染期3例和5例缺失追踪的HBs Ag-/HBV DNA+样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HBV病毒载量,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与B/C基因型HBs Ag+/HBV DNA+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经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试纸筛查后的HBs Ag阳性检出率为0.34%(66/19 397);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率范围为1∶1 939-1∶1 293,HBV窗口期感染流行率范围为1∶6 465-1∶2 424;10例OBI样品其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至112.0 IU/m L(中位数98.5 IU/m L)。10例OBI样本在S蛋白区(nt215-710)出现随机变异,OBI样品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00 1),有4、2、3个OBI样品分别在CTL表位21-29、86-96、172-180出现L21S(2)、K/R24E(1)、I25M(1)、L88P(2)、S172F/L(2)、V178T(1)变异;OBI非CTL表位免疫区的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其中1个OBI样品在nt636发生缺失变异。结论深圳献血者OBI流行率有增高趋势,OBI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免疫活性区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安徽、福建、江西三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探讨HBV基因分型特征及S区氨基酸变异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安徽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11月、2014年3月-2014年12月福建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9月江西省血液中心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阴性(HBs Ag-)、核酸HBV鉴别试验阳性(NAT+)的102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抗-HBc检测,同时应用巢式PCR方法对这些标本进行HBV S区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6软件进行HBV基因分型及S区氨基酸突变分析。结果在安徽省血液中心123 046例无偿献血者中筛查出21例HBs 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OBI感染率为0.017%(21/123 046),其中76.2%(16/21)为抗-HBc阳性,这21例标本中,15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8例B型,7例C型;福建省血液中心HBs 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共51例,76.5%(39/51)为抗-HBc阳性,其中16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4例B型,2例C型;江西省血液中心HBs Ag-NAT+献血者标本共30例,80%(24/30)为抗-HBc阳性,其中4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例B型,3例C型。35例扩增产物的OBI标本中,74.3%(26/35)出现HBV S基因MHR区氨基酸置换突变,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病毒"α"决定簇区域。结论安徽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感染率为0.017%,福建及江西地区也有一定OBI感染;成功扩增HBV S区的OBI标本中,抗-HBc阳性率为安徽73.3%、福建93.8%、江西100%;B型为主要HBV基因型;HBV S基因MHR区变异,尤其是HBs Ag"α"决定簇区置换突变,可能是OBI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 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 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 IU/m 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IU/m 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IU/m 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的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和核酸检测(nucleicacid testing,NAT)方法筛查河源地区2016 年1 月~ 2018 年5 月44 596 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对HBsAg-/HBV DNA+ 标本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HBsAg 及抗-HBs 定量检测;大容量提取HBsAg-/HBVDNA+ 血浆标本病毒核酸,采用巢式PCR 扩增BCP 和S 区基因序列,对S 片段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病毒载量。结果 共确认69 例HBsAg-/HBV DNA+ 标本,其中OBI 68 例,OBI 检出率为0.15%(1∶656)。OBI 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河源籍高于非河源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 28.403, 5.157 和7.378,P=0.037, 0.000, 0.023 和0.007)。病毒载量测定10 例不可定量,其余58 例病毒载量范围为1.08~1 383.93 IU/ml( 中位数34.38 IU/ml);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3.000, P=0.008)。43 例可分型的OBI 标本中,B基因型41 例(95.3%),C基因型2 例(4.7%)。结论 河源地区献血人群OBI 检出率相对较高,以B 基因型为主。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OBI 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HBV 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肝病毒DNA(HBV DNA)阳性标本的补充试验结果。方法 选择2013年至2021年间的献血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查,无反应性标本用核酸检测技术(NAT)方法检测,对HBV DNA检测呈反应性的部分样本再进行乙肝五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 对498 279份ELISA阴性的样本进行NAT检测,共检出HBV DNA阳性886例,隐匿性乙肝(OBI)检出率为1.78‰,对其中300份样本进行乙肝五项补充试验,发现抗-HBc阳性27例,抗-HBe、抗-HBc两项阳性6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11例,抗-HBs、抗-HBc阳性163例,抗-HBs阳性10例,五项全阴共有27例。结论 献血者中存在血清学阳性OBI和血清学阴性OBI,补充试验对指导献血者就医,提升血站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情况、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S区氨基酸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2011年10月~2012年7月使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所作的常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二对半检测结果,以判断献血者HBV DNA+标本的感染状态,从中选择部分HBsAg-HBVDNA+的隐匿性HBV感染(0BI)标本作S区巢式PCR、克隆测序,基因分型和突变分析.结果 从250 37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出197例HBsAg-HBV DNA+,包括OBI 172例(0.069%);经S区巢式PCR的47例OBI标本中,有17例扩增出S区:14例为C亚型、突变率为35.71%(5/14),3例为B亚型,有1例发生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S抗原的主要亲水区(MHR).结论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携带率为0.069%,S抗原MHR区的突变可能是OBI发生的贡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况及血液在经过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后经血传播HBV病毒的残余风险,探讨本地区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IA法和速率法对2010年11月2日~2011年12月31日经快速法HBsAg和速率法ALT初筛合格的70 42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应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对68 716份经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6样本混合法的HBV-HCV-HIV检测,并对阳性混样池进行拆分检测及对拆分检测阳性的标本送鉴别部门进一步分项鉴别确证。结果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中,HBsAg阳性标本有309份,阳性率为0.43%;核酸检测中,HBV DNA阳性标本有83份,阳性率为0.12%(1/828)。结论南宁地区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经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核酸检测(NAT)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和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经酶免疫检测法(ELISA)筛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感染状况,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血液进行筛查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献血者筛查方法,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方法采用2种不同试剂厂家的ELISA试剂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采用核酸扩增检测(NAT)血筛系统检测无偿献血者血的HBV DNA;并对ELISA检测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确认和追踪分析,以确定血清学感染状况。结果共筛查2011年3~10月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14 696名,HBsAg阳性率为0.52%(76/14 696);HBV DNA阳性率0.22%(32/14696);检出2例HBV DNA阳性标本,经过追踪分析,第1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为"窗口期"感染,第2例无血清学转换,但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 ELISA检测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依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NAT检测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核酸检测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方法收集本实验室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检出的NAT单反应性献血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BV DNA重复检测,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分析HBV感染状态。结果225份TMA NAT单反应性标本中,检出78份(34.67%)TMA NAT鉴别检测和/或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其中76份可确定HBV感染状态,2份感染状态不能确定。76份标本中,63份(82.89%)为隐匿性HBV感染(OBI),13份(17.11%)为HBV疑似窗口期感染(pWP)。63份OBI标本中,49份(77.78%)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13份pWP标本中,4份(30.77%)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225份标本分为NAT检测值S/CO1~6组、6~10组、10~17组,HBV DNA确认阳性率分别为13.11%、13.64%、47.18%,S/CO 10~17组阳性率高于S/CO1~6组和6~10组(P0.05)。OBI标本中,NAT检测值S/CO 1~6、6~10、10~17的标本分别占12.70%(8/63)、4.76%(3/63)、82.54%(52/63)。13份pWP标本NAT检测值S/CO为10~17。结论部分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为HBV感染者,OBI所占比例远大于pWP感染者,且HBV DNA浓度水平极低,存在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屏蔽NAT单反应性献血者对预防经输血传播HBV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