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strumal carcinoid of the ovary)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以盆腔包块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由甲状腺滤泡及类癌两种成分构成.免疫表型:甲状腺滤泡上皮CK7、EMA、Tg、TTF-1均阳性,类癌成分Syn、CgA、Calcitonin、TTF-1均阳性.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卵巢单胚层起源的畸胎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ovarian mature cystic teratoma, MCT)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灶区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鳞状细胞癌变(小细胞癌约占60%, 鳞状细胞癌约占40%)。本例小细胞癌区域CD56、突触素阳性以及Ki-67阳性指数高表达至80%, p40、细胞角蛋白(CK)5/6阴性, 提示神经内分泌癌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变区域p40、CK5/6阳性, CD56、突触素阴性;两种癌变区域p53及p16均阴性。该疾病主要与宫颈或阴道的鳞状细胞癌、胃肠道低分化腺癌、泌尿系统的尿路上皮癌、呼吸道及胃肠道小细胞癌转移、卵巢粒层细胞瘤相鉴别。此病以手术全切除为主, 术后辅以系统性放、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 82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对其中22例伴有体细胞恶变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例成熟性畸胎瘤恶变占同期1 826例卵巢畸胎瘤的1.2%。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5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其中恶变位于左侧卵巢13例,右侧8例,双侧同时累及1例。畸胎瘤大体呈囊性19例,囊实性3例,其中双侧发生的1例左侧为实性、右侧为囊性。畸胎瘤最大径5.0~30.0 cm,平均12.4 cm;恶变成分最大径1.0~10.0 cm,平均3.7 cm。恶变成分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4例、类癌4例、腺癌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肉瘤样癌1例。临床分期:ⅠA期16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随访6例复发,2例死亡,其余截止随访时均存活。结论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伴有体细胞恶变的发生率低,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并表现为盆腔包块,恶变成分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多见,Ⅰ期患者预后较好。临床与病理医师应重视成熟性畸胎瘤的全面检查及诊断,以防漏诊其中的恶变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合并肾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嫌色性肾细胞癌合并肾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6岁,反复左侧腰部疼痛2个月。眼观:左肾巨大肿物,大小19 cm×12 cm×8 cm,切面灰黄色,质地嫩,可见坏死、囊性变。镜检:肿瘤细胞以嫌色细胞癌成分为主,部分区域见鳞状细胞癌成分,可见角化珠及细胞间桥,两种肿瘤成分混合交错存在。免疫表型:嫌色细胞癌区域肿瘤细胞CK7、CD10、CD117(+),鳞状细胞癌区域肿瘤细胞p63、p40(+)。特殊染色:Hale胶体铁染色两种成分均(+)。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预后较好,但嫌色性肾细胞癌合并肾鳞状细胞癌罕见,合并鳞状细胞癌成分可能提示预后更差,其生物学行为的评估需要对更多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6.
卵巢甲状腺肿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卵巢甲状腺肿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 对18例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复查与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23~77岁。肿块部位:右侧卵巢8例,左侧卵巢10例。甲状腺腺瘤2例,甲状腺肿16例。甲状腺肿中伴恶变者2例(其中乳头状癌1例,柱状细胞癌1例),合并同侧其他类型卵巢肿瘤者5例(其中黏液性囊腺瘤1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囊性畸胎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合并对侧卵巢囊性畸胎瘤者3例。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中可见到正常位置甲状腺发生的各种病理学改变,如罕见的甲状腺柱状细胞癌。卵巢甲状腺肿可能起源于胚胎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3例为岛状类癌,1例小梁状类癌,1例黏液性类癌,10例甲状腺肿类癌。岛状类癌和小梁状类癌形态与其他部位的相同起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似,甲状腺肿类癌由不同比例的甲状腺组织与类癌成分构成。类癌成分多为混合性类癌,以小梁状类癌多见,黏液性类癌形态与Krukenberg瘤类似,极难鉴别。所有的类癌至少表达1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以突触素及CD56的表达比例最高,分别为14/14及9/10。14例获得术后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除1例黏液性类癌患者过世,1例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37个月阴道残端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卵巢原发性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卵巢单胚层起源的肿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除黏液类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 Galectin-3、CK19和HBME-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然而在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有8例CD56的表达均为阴性,2例呈轻度阳性着色;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9例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仅1例呈轻度阳性着色。结论 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联合检测将进一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MTC合并右侧PTC伴两种癌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甲状腺左侧叶:大小3.5 cm×2.5 cm×1.0 cm,切面见实性结节,大小1.0 cm×0.8 cm,胶质结节,大小1.5 cm×1.0cm。甲状腺右侧叶:不整形,大小4.0 cm×2.5 cm×1.5 cm,切面见2枚结节,大小分别为2.5 cm×1.8 cm、1.6 cm×1.4cm。镜检:左侧叶实性结节的细胞呈片状、巢状、梁状排列,由多角形、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被不等量的纤维血管间质分隔,间质内有明显淀粉样物质;右侧叶结节呈复杂分枝乳头状结构,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包涵体易见。免疫表型:左侧叶瘤细胞TTF-1、Calcitonin、CEA、PCK、CD56和Syn均(+),Cg A、CK19、HBME-1、Galectin-3、TG、PAX-8和S-100均(-),Ki-67增殖指数为5%;右侧叶瘤细胞CK19、HBME-1和Galectin-3均(+),TG局灶(+),PAX-8、CD56(-),Ki-67增殖指数为5%;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MTC合并PTC为罕见的甲状腺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MTC需与PTC、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和玻璃样变性梁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MC、TPO、CD56表达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 Vision法检测6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42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增生结节132例、乳头状增生117例及甲状腺腺瘤174例)中CK19、MC、TPO、CD56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6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MC、TPO、CD56阳性率分别为100%、98.95%、18.98%和43.20%,CK19、MC主要呈弥漫强阳性,TPO、CD56多呈阴性;甲状腺良性病变中CK19、MC、TPO、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67.14%、13.24%、100%、100%。CK19、MC以阴性或中弱阳性为主,TPO、CD56均为强阳性。CK19、MC、TPO、CD56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8.95%、81.02%、56.80%,特异性分别为32.86%、86.52%、100%、100%。结论 CK19、MC均呈阳性,CD56、TPO阴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6例原发性卵巢类癌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发病年龄28~54岁,多以发现盆腔肿块就诊,B超示囊实性占位而入院治疗。查肿瘤指标CEA、CA199、CA125未见明显升高。肿瘤发生于卵巢左、右侧各3例。组织学类型:梁状型3例,甲状腺肿型2例,岛状型1例。卵巢类癌常合并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结论卵巢原发性类癌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预后良好。肿瘤转移虽少见但可晚期复发,故需长期随访。肿瘤体积较小时,需充分取材以避免漏诊。诊断时需与卵巢颗粒细胞瘤、Sertoli细胞瘤、恶性卵巢甲状腺肿、转移性类癌、卵巢甲状腺肿、Brenner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2例分别原发于卵巢和输卵管的癌肉瘤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7岁,双侧卵巢均可见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成。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及间叶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不表达desmin、CD34和HCG。部分淋巴结可见转移瘤。例2,57岁,左侧输卵管腔内见一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和vimenti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结论原发性卵巢和输卵管癌肉瘤少见。需与未成熟性畸胎瘤、分化差的癌、卵巢及输卵管肉瘤等鉴别。该肿瘤病程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 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伴恶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iant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GC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分界清楚的两种成分组成,分别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约占10%)及GCT-ST(约占90%)。GCT-ST由大量轻度异型的肿瘤性单核细胞和均匀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混合组成,其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68及PGM1,肿瘤性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10、Ki-67及p53;两种细胞均不表达甲状腺标志物、各种上皮标志物、肌源性标志物、神经或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乳头状癌细胞表达TG及CK。电镜下未见上皮源性、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分化的超微结构特点。术后11周见肿瘤复发及肺转移。结论伴恶性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应注意与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亚型未分化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 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亚型滤泡癌(oncocytic follicular carcinoma,OF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OFC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57岁。例2女性,46岁。临床均以左侧甲状腺肿块就诊。肿块大体呈实性,具有完整包膜,包膜增厚,切面灰褐色,质软。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被覆纤维包膜,包膜增厚,结构上呈实性生长方式,例1可见肿瘤组织插入包膜,形成特征性蘑菇云样改变,且包膜内局灶血管侵犯,例2肿瘤组织完全穿透包膜,并侵犯临近甲状腺,包膜内多处血管侵犯。高倍镜下2例均表现为肿瘤细胞核缺乏乳头状癌经典核特征,核增大,核仁明显,胞质嗜酸。免疫表型:肿瘤细胞TTF-1、BCL-2、Galectin-3、p53和Cyclin D1均阳性,CD15部分区域阳性,CD34及CD31阳性示血管侵犯,CK19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5%、10%。结论 OF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是甲状腺滤泡癌的特殊亚型,有特殊病理学特征,需与甲状腺其他类似的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右颈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右颈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0岁,2年前发现右颈部、锁骨上窝包块,近1个月生长迅速。颈部增强CT示:右颈部团块状软组织影,相互融合,突出右颈部。术后病理示:病变由两种成分组成,肿瘤主要表现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形态,部分区域可见甲状腺乳头状癌成分。免疫表型:乳头状癌成分CK19、TTF-1、Galectin-3和TG均(+);梭形细胞成分vimentin、CD68和p53均(+),desmin、CD117、CD34、DOG1、SMA、CK、CK19、CK8/18、CK7、CK20和EMA均(-),Ki-67增殖指数3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右颈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尚未见报道,临床病理医师需提高认识其罕见的肿瘤转移至肿瘤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纤维瘤病样间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ith fibromatosis-like stroma,PTCF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PTC-FMS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3岁。肿块位于甲状腺左叶,大小6 cm×5 cm×4 cm,活动差,其底部位于气管表面,切面灰白色,质韧。肿瘤主要由上皮及间质两种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具有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征,约占10%;间质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梭形细胞浸润性生长,穿插浸润周围甲状腺组织,排列呈平行状、波浪状或束状,并与胶原纤维交织在一起,胞质丰富粉染,胞界不清,核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罕见,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CK-19、TG、TTF-1、Galectin-3均阳性,β-catenin细胞膜阳性,梭形细胞SMA、vimentin、CD117均阳性,胞核和胞质异质性表达β-catenin。结论 PTC-FMS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亚型,有丰富的梭形细胞间质和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上皮细胞,其梭形间质细胞核和胞质异质性显著表达β-catenin,有CTNNB1基因突变,认为梭形间质是纤维瘤病间质,而不是结节性筋膜炎间质。  相似文献   

19.
OCT4、CD117、CD30在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Teng LH  Lu DH  Xu QZ  Fu YJ  Yang H  He Z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711-715
目的 研究OCT4、CD117、CD30在不同生殖细胞肿瘤类型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川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OCT4在63例生殖细胞肿瘤的表达情况,包括2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7例卵巢无性细胞瘤,8例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8例胚胎性癌,6例卯黄囊瘤,10例成熟性畸胎瘤,3例术成熟性畸胎瘤。25例非生殖细胞肿瘤的表达情况作为对照,包括8例颗粒细胞瘤,4例透明细胞癌,5例间质细胞瘤,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柃测CD117和CD30在所有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OCT4住100%的精原细胞瘤(21/21)、8/8的生殖细胞瘤、6/7的无性细胞瘤,以及7/8的胚胎性癌中阳性表达,定化于细胞核;仅在1例卵黄囊瘤和1例透明细胞癌中有弱阳性表达,其余生殖细胞肿瘤及非生殖细胞肿瘤中均为阴性。CD117在90.5%(19/21)的精原细胞瘤、7/8的生殖细胞瘤以及5/7的无性细胞瘤中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1例卵黄囊瘤的部分区域胞膜弱表达,在畸胎瘤中鳞状上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阳性表达,所有胚胎性癌中均是阴性。CD30在6/8的胚胎性癌中表达阳性,定位于细胞膜;只有1例生殖细胞瘤有弱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质,其余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无性细胞瘤中均是阴性表达;另外在1例卵黄囊瘤中有局灶的胞质内阳性表达,在畸胎瘤中均是阴性。结论OCT4是标记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和胚胎性癌的一种特异而敏感的指标;联合应用OCT4、CD117和CD30对于诊断和搭别诊断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和胚胎性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MGCTs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分子改变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6例PMGCTs患者年龄9~48岁(平均29.1岁),以成熟性畸胎瘤最多见(76.8%,43/56)。青春期前患者3例,均为成熟性畸胎瘤。青春期后PMGCTs共53例,包括40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5例精原细胞瘤、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3例恶性PMGCTs均为男性,27例女性患者均为良性畸胎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与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一致。恶性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各成分均存在等臂12p,而成熟畸胎瘤不发生等臂12p。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恶性GCTs术后辅助化疗。无论是青春期前还是青春期后的成熟性畸胎瘤切净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10年)。青春期后PMGCTs(非成熟性畸胎瘤)均恶性,含卵黄囊瘤或胚胎癌成分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MGCTs罕见,多为成熟性畸胎瘤,恶性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后男性。FISH检测12p异常可以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