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文静  李朝霞  仇峰 《中草药》2022,53(22):7234-7241
传统中药作为肿瘤现代疗法的主流补充和替代疗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目前很多有确切抗肿瘤疗效的中药却无法用对抗医学的思维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外泌体作为一种内源性物质,可参与肿瘤微环境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相互通讯,也可作为中间媒介物质影响肿瘤治疗。系统综述了中药通过外泌体间接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及外泌体用作中药载体拓展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疗效与应用,旨在基于外泌体发掘更多的抗肿瘤中药药效成分,进一步阐释中药抗肿瘤的复杂机制,推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 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 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 复发、治疗失败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分子机制复杂,转移灶隐匿及药物难以到达等导致肿瘤转移治疗困 难。本文介绍了外泌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从源头、功能和信号抑制等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外泌体达到治 疗肿瘤转移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肿瘤转移的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靶向 外泌体,有望建立器官靶向性载药系统、外泌体介导信号切断等治疗体系,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艺  王伟  寇然冰  王佑辉  路士华 《陕西中医》2023,(10):1478-1481+1486
通过干预信号通路、激活炎症因子、干扰免疫反应、抑制细胞转化等途径,外泌体在消化系统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炎症性肠病、病毒性结肠炎、病毒性肝炎、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食管肿瘤、胃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外泌体密切相关。并且,相关实验数据和临床经验证实,中药因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双向调节等特点,中药单体或复方可通过干预外泌体途径,起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然而,针对具体疾病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尚无系统阐述。现通过对外泌体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进行文献检索并加以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外泌体又称胞外囊泡体,是网织红细胞分化过程中分泌的由多囊泡内体与质膜融合形成的30~150 nm的囊泡样结构,是细胞间通讯的新兴介体,介导了肿瘤免疫、肿瘤侵袭及转移和化疗耐药等过程。中医整体观及外泌体在肿瘤的诊疗中均有意义。二者相结合,可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并更好地认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是一种大小约30~100 nm的膜性小囊泡,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croRNA)等。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媒介在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外泌体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外泌体携带有来源细胞特异的蛋白质、mRNA和microRNA等成分,这些遗传信息能够反映癌症细胞遗传或信号改变,因此外泌体在癌症早期检测和预后检测方面大有可为。目前已发现多个肿瘤细胞外泌体来源的蛋白质和microRNA可以作为癌症诊断标志物。笔者对外泌体来源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在癌症检测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首位。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是血管狭窄、粥样硬化及梗死造成的局部供血减少,而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炎症、焦亡、凋亡、自噬等多种机制,干预单一的病理环节治疗作用有限,亟需寻找可同时干预多个病理环节的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旁分泌效应起到组织修复的作用,外泌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与母细胞相似的免疫调节和修复特性,同时可减少干细胞直接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及输注毒性,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中药及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多层次系统调节的作用特点,中药可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调控改善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挥治疗作用,体现现代中医微观辨证的观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领域。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中药调控间充质外泌体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用,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总体5年生存率不高,且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故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防治方法有重大意义。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直径约30~100 nm的有被小泡,表面携带特定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结合方式或通过内吞作用被内在化,或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囊泡中的物质释放至靶细胞胞液中,诱导靶细胞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组织中,外泌体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使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引导肿瘤细胞器官特异性转移、诱导结直肠癌细胞耐药及参与抗肿瘤免疫效应等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对结直肠癌外泌体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寻找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外泌体自身通常包含多种特异性分子,有望作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起效,在降低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大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泌体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影响的广泛性,与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性相契合,以其为切入点,或许可更全面地研究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分子磷脂结构,直径为30~100μm的囊状小泡,表面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远距离传递生物信息,因此被称为"天然药物载体",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其有效成分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高,治疗过程长,见效慢等缺点,限制了药物充分利用。而利用外泌体这种新型药物载体,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递送至靶细胞,更好、更快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功能特点及其作为中药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针灸起效的基础作用机制虽已从多个方面被证实,但如何实现针灸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调节是针刺的基本作用模式,外泌体是目前世界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优势。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新方式,可能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人工干预回输外泌体可产生"类针刺样"作用。借助外泌体自体活细胞分泌、免疫原性反应极低、内含物质多的特点,以及在药物开发与改造中的巨大优势,可从"针刺后血清外泌体"中开发"针刺网络药"。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糖尿病肾病潜在的病理介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广泛性、组织源性、靶向性和生物功能性等特点。目前发现尿液外泌体中miR-145、miR-15b、miR-34a和miR-636等miRNA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尿液外泌体中的miR-29c以及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相关外泌体表达的改变可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提供更加客观的指标参考。外泌体的发现,不仅可为今后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预防诊断、证候研究、治疗、药物载体等方面提供新的切入点,也会成为今后糖尿病肾病中医药诊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中药单体及复方均可通过改变miR-192等外泌体表达来介导包括TGF-β1在内的多条信号通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以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硬化及滑膜炎症等为特征,可导致患肢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主要载体,在细胞间转运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核酸及蛋白质,从而改变受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及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是治疗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的新靶点。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进行了概述,并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脏作为结直肠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靶器官,其发生转移受到人体自身免疫力和肿瘤微环境等多因素调控的影响。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晚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体,结直肠癌来源的外泌体含有的miRNA与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复发、转移。中医认为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原因不外乎“正虚”与“邪实”。中医药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调节外泌体调控细胞间通信并影响肿瘤微环境,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一方面通过“扶正健脾固本”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肿瘤抑制微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调气祛瘀解毒”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使癌毒无法存活。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其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外泌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传递各种蛋白质、生物活性脂质和遗传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靶向外泌体以抑制其在介导疾病中的作用,或开发外泌体作为载体运送生物大分子和天然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有望成为疾病新的治疗策略。外泌体生物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受体细胞识别、结合并内化外泌体,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外泌体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本文聚焦于外泌体的膜蛋白,对这些膜蛋白进行分类并阐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在40~100 nm的细胞分泌囊泡,可由多种细胞类型产生,存在于大多数体液中。作为天然的纳米级囊泡,外泌体具有毒性小、免疫原性低、靶向归巢能力强和可包载的物质种类多等特点,促使其成为有潜力的药物递送载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分泌产生大量的外泌体,是外泌体的理想来源。MSCs外泌体具有与MSCs相似的再生和组织修复功能,而且能够规避MSCs移植带来的免疫排斥、感染等风险,有望成为MSCs生物学功能的有效替代物。笔者对MSCs来源的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及其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外泌体在药物递送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的通讯载体,可以与邻近细胞或远距离的细胞交换遗传物质和代谢信息,如脂质、核酸和蛋白质。脂质代谢受遗传、神经体液、激素、酶,以及肝脏等组织器官的调节,当以上因素出现异常时,可造成脂质代谢紊乱。外泌体会影响脂质代谢,同样脂质代谢也会影响外泌体的产生、分泌,以及和受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脂质可以在细胞信号的传递、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中发挥作用,外泌体与脂质代谢相互作用的研究有望成为研究脂质代谢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组织、细胞间隙和体液中,由于内吞作用,外泌体富集了大量标志性转运蛋白,具有多功能的细胞间转导系统,广泛参与了机体抗原呈递、肿瘤生长与侵袭等各种生物过程。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因携带亲本细胞大量生物信息,可通过受体-配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途径,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物质传递来改变癌细胞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物效应。围绕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介导白血病发生机制、辅助白血病诊断和新型治疗手段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新生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血管因素造成的疾病关系密切,而外泌体经研究发现与血管新生息息相关,外泌体可以修复血管损伤,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延缓病理进程及病发预后等,本文旨在总结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特性及研究外泌体中的微小核苷酸(microRNAs,miRNAs)在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对于血管新生的作用及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于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血管因素疾病及发挥针灸的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肿瘤微环境(TME)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和耐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药主要通过干预卵巢癌TME中的肿瘤干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免疫抑制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外泌体等,实现对卵巢癌TME的重塑,达到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耐药等目的。今后应加强中药对卵巢癌TME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外泌体等组分的研究,并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深入研究中药在卵巢癌TME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徐世一  刘秀波  陆佳欣  张占平  阎雪莹  马伟 《中草药》2022,53(23):7613-7623
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不同中药的抗肿瘤机制也不尽相同。中医认为肿瘤即为“邪”,中医药抗肿瘤的主要思路就是“补气扶正”,黄芪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肿瘤方剂中的常用药材。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黄芪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及皂苷类等成分。除此之外,黄芪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增敏和逆转多药耐药等作用。黄芪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与新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和逆转多药耐药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芪多糖、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IV等主要成分有着极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总结近年来黄芪在抗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黄芪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促进黄芪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并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肿瘤与西医治疗肿瘤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上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中药由于成分复杂,通过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而抗肿瘤。中医在治疗肿瘤思路上充分利用中药多靶点作用并结合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以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目前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主要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逆转多药耐药作用、改变血液粘度等方面。中药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