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的形态,与发生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部位的形态学改变相似.肿瘤细胞呈巢状实性或腺样排列,实性区域胞质透亮,伴广泛凝固性坏死.腺样区域腺体拉长及相互连接形成隧道样结构,肿瘤细胞呈鞋钉状,胞质嗜酸性,核大突向腺腔.免疫表型:CK7、CK、CEA(多克隆)、EMA和vimentin均阳性;ER灶性阳性.CEA(单克隆)、PR、CK20、MC、CR、S-100、CK5/6和Moc31均阴性.结论 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恶变为透明细胞腺癌非常少见,免疫表型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史及HE形态特点.需与汗腺来源的腺癌、转移性腺癌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81岁,平均58.1岁;2例有泌尿道结石、3例有前列腺增生症或腺性膀胱炎而经尿道电切病史、1例同时伴发尿路上皮癌;3例累及输尿管、2例前列腺尿道部、1例膀胱三角区。膀胱镜下见黏膜粗糙或低乳头状突起。镜下见病变主要由管状、囊状、小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组成,可见伊红色基膜样物;增生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部分有细胞学非典型性;间质慢性炎。免疫表型:表达PAX2、PAX8、CK7、P504S,不表达p63、CD10、PSA。结论 NM是少见的尿路上皮瘤样病变,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3例前列腺导管腺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鉴别诊断。结果:混合腺泡腺癌的导管腺癌最多见,占61.35%,大多发生于前列腺中央部,占76.92%,镜下呈乳头状、筛状或实性腺样排列,肿瘤细胞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嗜双色性,细胞异型性明显,大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PSA及AR均阳性13例,P504s阳性12例,P63及34βE12阳性1例,Ki-67增殖指数5%~80%。结论:前列腺导管腺癌与普通型腺癌相比,临床及病理特征均有差异,且需与高级别PIN、尿路上皮癌累及前列腺及尿道乳头状腺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标本中的前列腺导管腺癌,所有病例均作34βE12、CK5/6、p63、AMACR、PSA和PAP免疫标记,并对照HE切片诊断。结果导管腺癌以周围型多见(39例,92.6%),有30例(21.4%)合并普通经典型腺癌。镜下以大腺泡为主,呈乳头状,筛孔状或管状结构,瘤细胞高柱状,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类似经典型腺癌,但有23.8%的病例肿瘤性腺管周围有34βE12、CK5/6、p63标记阳性的基底细胞存在。结论导管腺癌与经典型腺癌相比,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表现均有差异,病理诊断应注意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和转移性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肾源性腺瘤(NA)是一种与尿路上皮损伤有关,发生在泌尿管道的一种良性病变。由于NA可模仿前列腺腺癌和尿路上皮癌,其多变的形态学特征,使其成为诊断中存在的潜在陷阱。目前抗体鸡尾酒包括p63、CK903和AMACR(PIN-4鸡尾酒),常被用来评估可疑前列腺腺癌病灶。尽管目前有报道NA中PIN-4鸡尾酒单一成分的染色特性,然而未对其联合应用的分析。GATA-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尿路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涎腺肌上皮瘤主要发生在腮腺、上腭处,瘤细胞呈梭形、浆细胞样、上皮样、透明细胞样,细胞无明显异型,呈岛、片、网状结构分布,瘤细胞间可见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或大量黏液成分,免疫表型:CK5/6、S-100、p63、SMA、calponin。结论涎腺肌上皮瘤是少见肿瘤,细胞类型多,排列方式以片状为主,很少见到管腔样结构,确诊主要依靠其细胞形态以及排列方式,需与肌上皮癌、多形性腺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活检中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其它小细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例膀胱黏膜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82岁,膀胱镜下见:在膀胱颈部10~12点可见黏膜突起如蕈状,蒂不明显。活检组织光镜下见:1)尿路上皮下小细胞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及巢状分布,间质增生;2)瘤细胞体积小,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浆极少,局部瘤细胞胞浆宽广透明;3)核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深染且结构不清,部分核不规则,可见双核、核重叠及多核瘤巨细胞,核仁不明显;4)未见核分裂象;5)局部组织可见挤压现象及局灶凝固性坏死;6)可见脉管浸润;7)局部异型增生的尿路上皮基底层处与固有膜内的小细胞性肿瘤成分有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免疫表型CK少数细胞弱(+),其余标记均(?),病理诊断为:小细胞低分化癌。临床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未送病理,数月后发现肠系膜多个转移瘤结节,瘤细胞形态与活检相似,局部瘤细胞核偏位,可见核仁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性标记、p63及CD44V6均(+),神经内分泌标记(?),综合考虑最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肠壁转移。结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膀胱镜活检标本中诊断难度较大,应重视其病理特点,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特征综合评价,当二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时,确诊还需以HE切片形态学特征为主,同时在报告中加以注明。膀胱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核分裂象应是有或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大网膜肿物,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管囊状、乳头状和腺管状排列,伴出血、坏死,核分裂易见。高倍镜下见肿瘤主要由透明细胞、嗜酸性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EA、CA125、PAX-8、HNF1-β和Ber-EP4均阳性,CK20、CK5/6、CR、MC、CDX-2、WT-1、TTF-1、ER、PR、Villin、vimentin、CD10和CD1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70%。结论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是非常罕见的苗勒系统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在排除转移性卵巢或子宫透明细胞癌后方可确诊。此外,还需与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恶性间皮瘤、卵黄囊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膀胱LELC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最大径4.5~6 cm。镜下2例形态学表现相似,主要由大量合包体样细胞和背景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呈巢状、片状、结节样排列,细胞异型明显,核圆形、卵圆形,呈空泡状,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可见明显小红核仁,可见核分裂象,间质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部分区域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较密集,炎症细胞稀少,浸润性生长,侵及膀胱肌层或浆膜层。免疫表型:例1肿瘤细胞CK、p53均阳性,CK7、EBER、MLH1、MSH-6、MSH2、PMS2均阴性。例2肿瘤细胞CK、CK(H)、p63均阳性,CK20、EBER、MLH1、MSH-6、MSH2、PMS2均阴性。结论膀胱LEL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变异性尿路上皮癌,治疗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ndometrium,ET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3例ETCC进行病理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ETCC患者均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大体上,肿瘤呈息肉状生长伴浅肌层浸润。镜下,肿瘤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覆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中央为纤维血管中心柱,其周围肿瘤细胞呈单层栅栏状排列,乳头表面细胞呈扁平状。乳头内可见腺样结构,部分乳头呈实性团状排列,中央见大片坏死。肿瘤细胞大小相对较一致,核呈圆形、卵圆形,核膜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未见核沟,核中度异型,核分裂象15~20/10HPF。浸润肌层的为分化差的巢状移行细胞成分。除了主要TCC成分外,2例分别混合有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型腺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CK7+、CK20-。结论ETCC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亚型,形态学上具有尿路移行上皮分化特征,但保持了苗勒管的免疫表型CK7+/CK20-。诊断ETCC的关键在于认识移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具有二态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7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34βE12、CK8、CD10、p63、SMA、ER、E-cad、Syn、CgA、GCDFP-15和AR的表达。结果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具有二态性特征的筛状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4例伴有导管内非典型增生。二态性乳头状癌有两种形态不同的肿瘤细胞:一种是普通性肿瘤细胞,多为柱状细胞,胞质不透明,核为低或中间级别。此类细胞分布于乳头或筛状结构的浅层;第二种细胞是二态性肿瘤细胞,多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胞质透明或淡染,核级别及形态与普通性肿瘤细胞相同。此种细胞位于柱状肿瘤细胞内侧,排列呈条带状、筛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胞播散分布,其胞质及细胞分布位置类似增生的肌上皮细胞。两种肿瘤细胞均显示CK8、ER阳性,基底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CK34βE12)、肌上皮(CD10、p63、SMA)、Syn和CgA阴性;E-cad阳性5例,另2例部分细胞呈胞膜胞质型微弱阳性而大部分细胞不表达;1例GCDFP-15及AR阳性。结论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两种肿瘤细胞均呈腺系上皮分化,两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胞质染色不同,但核的异型性及其形态相同,免疫组化结果也相同。二态性肿瘤细胞在HE切片内与肌上皮细胞很相似,易被误认为肌上皮,从而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宜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唾液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肺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临床诊断为肺肿瘤行肺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病理确诊为腺样囊腺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最多见(6/13,46. 2%),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s,MEC)次之(4/13,30. 8%),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2/13,15. 4%)及肌上皮癌少见(1/13,7. 7%)。ACC肿瘤细胞呈筛孔状或小管状排列,由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导管细胞嗜酸性,形成真性腺腔结构。MEC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衬里细胞由典型的黏液细胞构成,周边中间型细胞胞质透亮。肺肌上皮癌细胞圆形、胞质透亮,由纤维血管间隔分割,可见肿瘤性坏死。肺PA由两种细胞构成,排列成腺管样结构,腔内含红染分泌物,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构成,束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CK、p63、S-100、SMA等。结论肺原发唾液腺肿瘤非常罕见,诊断需综合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SP法对4例支气管EMC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分析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EMC由内层腺上皮及外层肌上皮构成,呈双套管结构。腺上皮成分CK、EMA均呈阳性,肌上皮成分Calponin、p63、CK、CD117、S-100、GFAP均呈阳性。结论原发于支气管的EMC临床罕见,多数位于大支气管内,诊断依靠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EMC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也可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 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 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微囊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左侧卵巢的微囊性间质瘤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腹胀不适、纳差,MRI检查发现囊实性肿物。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红色,质韧。镜下致密区呈实性细胞巢样,巢内可见微囊状排列,稀疏区散在微囊状结构,细胞致密与稀疏间见有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性间质分割呈小叶状,部分区域间质见出血及血管增生扩张。微囊腔大小不等,囊腔空亮偶可有淡蓝色液体,囊内或囊壁外附有肿瘤细胞,细胞温和,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对一致,细胞致密区胞质透明或空泡状,核小、核仁不明显,染色质细腻,核无明显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Inhibin、CD10、CK(AE1/AE3)、Calretinin、CK5/6、CD99均阴性。结论微囊性间质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起源不明、具有独特形态学及良性过程的间质肿瘤,CD10并不能作为一个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需要大量病例数据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肉瘤(uterine cervical carcinosarcoma, UCS)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例UCS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观察分析其治疗和预后。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56岁,3例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为接触性出血;影像学(彩超及CT)均发现实质性肿块;组织学上,4例均见恶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3例恶性上皮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见丰富嗜酸性或透亮胞质,见灶性角化及单个细胞角化,1例恶性上皮成分呈不规则腺样结构,恶性间叶细胞梭形,伴明显异型,具有肉瘤形态,且有明显的黏液样背景,其中1例间叶成分为软骨肉瘤。免疫表型:所有恶性上皮成分CKpan(+),鳞状细胞癌p63、p40、CK14(+),子宫内膜样腺癌EMA、CK8/18、CK7(+),恶性间叶成分vimentin(+),软骨肉瘤S-100(+)。结论 UCS罕见,临床分期早,预后差。组织学以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纤维肉瘤/未分化肉瘤成分常见,免疫组化标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巢,位于纤维瘤样间质内,囊腔内衬移行细胞型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无异型,细胞核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部分有明显核沟。1例交界性Brenner瘤与良性Brenner瘤形态相近,但上皮细胞增殖程度超过良性Brenner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轻度异型,但无间质浸润。4例恶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并可见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肿瘤累及输卵管和大网膜。免疫表型:14例肿瘤中CK7、p63均呈阳性,GATA-3阳性但部分低分化肿瘤区域失表达,CK20、Pax-8、WT-1均呈阴性,但黏液上皮化生区CK20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恶性浸润区为20%~70%,交界性为3%,良性3%。结论卵巢Brenner肿瘤属于少见的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和有无间质浸润是良恶性Brenner瘤的鉴别关键。诊断恶性Brenner瘤必须有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成分,与卵巢其他肿瘤的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0.
宫颈胃型腺癌伴肠母细胞样特征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宫颈肿瘤, 细胞学查见胞质含透亮空泡的单个或小的三维立体状细胞, 以及含黏液空泡的拥挤的蜂窝状细胞团, 肿瘤细胞核中度异型, 染色质深染, 核膜不规则, 可见核仁。组织学显示肿瘤排列成实性巢状及腺管状, 巢状肿瘤细胞胞质含透明空泡, 表现为胚胎性肠上皮样形态;腺管状肿瘤胞质富含细小黏液空泡。实性巢状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ALL4、甲胎蛋白、Glypian3、CDX2, 阴性表达p16。腺管状肿瘤细胞阳性表达PAX8、MUC6, 阴性表达p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