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豚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并在离子通道水平探讨其预防肥厚心肌心律失常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丹参酮组,每组15只,采用腹主动脉结扎技术建立高血压豚鼠模型。术后4周丹参酮组给予丹参酮[10mg/(kg.d)]干预治疗,腹腔注射,1次/d,共用8周,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用尾动脉测压仪测量豚鼠尾动脉收缩压,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应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实验组心肌细胞膜上膜电容、动作电位时间(APD)及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中快激活成分(Ikr)和慢激活成分(Iks)电流密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压升高,LVMI、LVPWTd和IVSTd明显增加[LVMI(2.10±0.09)比(1.55±0.04)mg/g,LVPWTd(2.17±0.11)比(1.64±0.12)mm,IVSTd(1.89±0.04)比(1.51±0.08)mm,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组心肌细胞APD缩短,膜电容降低,Ikr、Iks电流密度降低[APD50(16.1±2.9)比(68.4±2.8),膜电容(270±15)比(370±17),Ikr(2.49±0.24)比(3.18±0.25),Iks(10.10±1.11)比(13.79±0.20),均P<0.01]。结论丹参酮ⅡA在抗心肌肥厚的同时能明显阻断肥厚心肌细胞出现异常增大的Ikr和Iks离子流,缩短肥厚心肌细胞APD,降低膜电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及缬沙坦预防性给药的影响。方法 :家兔 30只 ,随机分为 3组 ,腹主动脉缩窄组 (缩窄组 )、假手术组、用药组。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高血压心肌肥厚模型 ,胶原两步消化法分离获取左心室内膜、中层及外膜单个心肌细胞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离子流。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组外膜、中层、内膜 3层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达 90 %时程 (APD90 )均较假手术组及用药组延长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以中层心肌细胞延长最为明显 (延长比例 :中层 2 3% ,外膜 10 % ,内膜 8% ) ,使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用药组与假手术组间各层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达 90 %时程均无明显差异。缩窄组各层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 (Ito)和延迟整流钾电流 (Iks)密度均较用药组及假手术组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以中层细胞下降的幅度最大 ,而用药组及假手术组间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密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家兔心肌肥厚时中层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达 90 %时程延长及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下降较外膜和内膜细胞更为明显 ,使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大。缬沙坦预防性给药可抑制这一变化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咪达普利(IMI)对家兔左室肥厚心肌(LVH)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跨室壁不均一性的影响。方法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家兔LVH模型,并口服IMI[0.625mg/(kg·d)]连续8周进行干预。取心脏分离左室游离壁3层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1。结果因LVH模型心肌细胞膜电容增加所致IK1密度明显减少,心外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分别从(5.9±0.7)pA/pF、(6.1±0.5)pA/pF和(4.9±0.3)pA/pF降低为(4.4±0.5)pA/pF、(4.5±0.4)pA/pF和(2.1±0.2)pA/pF,各层细胞间电流密度差异加大。IMI处理后,可逆转心肌的病变,IK1的密度明显高于IMI未干预的LVH组(P<0.05),心外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分别为(5.4±0.8)pA/pF、(5.8±0.6)pA/pF和(4.3±0.5)pA/pF,使3层细胞间电流密度的差异减小。结论IMI可逆转LVH后心肌细胞IK1的改变,减少跨室壁差异,提示可能是其减少LVH后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胺碘酮对肥厚心肌与正常心肌急性和慢性电生理作用的差别。方法采用缩窄腹主动脉的SD大鼠为实验模型,4周后形成左室肥厚,应用酶解技术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内向电流INa、ICa-L和外向电流Ik、Ito、Ik1,应用多非利特阻滞Ikr,所测Ik代表Iks;急性实验采用不同浓度胺碘酮灌流心肌细胞,慢性试验采用胺碘酮100mg·kg-1·d-1灌胃4周。结果肥厚心肌细胞电重构特征为Ito、Ik、Iks、Ik1外向电流密度降低;胺碘酮对肥厚心肌急性电生理作用为INa、Iks阻滞强度大于正常心肌,但ICa-L阻滞弱于正常心肌;胺碘酮的慢性作用,正常心肌与肥厚心肌相似,表现Ito、Ik、Iks阻滞,对内向电流影响较小。结论胺碘酮对肥厚心肌细胞的急性和慢性电生理作用,均提示其有利于肥厚心肌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腹主动脉缩窄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替米沙坦组(n=10).术后10周各组大鼠用导管法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并留取心肌标本测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细胞凋亡用TUNEL法检测,心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分子GRP78、CHOP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1)腹主动脉缩窄组左心室质量指数(3.29±0.19)mg/g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17±0.22)ms/g(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9.71±0.52)mm Hg(1 mm Hg=0.133 kPa)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79±0.13)mm Hg,左心室收缩末压(105.61 ±6.66)mm H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35.02 ±5.95)mm Hg(P<0.01),而腹主动脉缩窄+替米沙坦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4 ±0.08)mg/g、(4.70±0.36)mm Hg、(127.62 ±4.99)mm Hg,明显优于腹主动脉缩窄组(P<0.01).(2)腹主动脉缩窄+替米沙坦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3.42 ±0.74)%显著低于腹主动脉缩窄组(35.51 ±0.65)%(P<0.01).(3)腹主动脉缩窄组内质网应激信号分子GRP78、CHOP蛋白表达RGRP78/β-actin 0.436 ±0.007、RCHOP/β-actin 0.747±0.03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RGRP78/β-actin 0.144±0.009、RCHOP/β0.316 ±0.007(P<0.01),而腹主动脉缩窄+替米沙坦组GRP78、CHOP(RGP78/β-actin 0.213±0.007、RCHOP/β0.451 ±0.019),明显低于腹主动脉缩窄组(P<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参与了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替米沙坦对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心肌组织miR-350在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采用Trizol法提取心肌组织RNA,芯片技术检测miRNA表达。构建过表达miR-350质粒载体,转染大鼠的胚胎心肌细胞H9c2;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中ANP、BNP、β-myosin及α-actin的表达。结果 miR-350在模型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过表达miR-350的细胞中ANP mRNA及BNP mRNA升高(P<0.05或<0.01)。结论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的心肌组织中miR-350表达升高,且介导心肌细胞肥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将探讨腹主动脉缩窄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及Fas蛋白配体 (FasLigand ,FasL)基因表达的变化 ,揭示二者与心力衰竭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 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 3 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左室代偿性肥厚组 (简称肥厚组 )及手术心衰组。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发生心衰的大鼠和同期仅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同时以免疫组化ABC显色法分别检测Fas与FasL蛋白水平变化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Fas基因mRNA的表达改变 ,从而探讨心肌组织中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心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假手术组心肌中仅有少许心肌细胞凋亡 ,实施手术的代偿性肥厚组与心衰组大鼠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 ,但心衰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经腹主动脉缩窄术后 4周 ,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但Fas配体蛋白阳性染色指数与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而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及Fas配体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肥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与假手术组和肥厚组相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压力超负荷性肥厚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与2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成年、健康、雄性大鼠选用腹主动脉缩窄方法,制造压力超负荷动物模型,综合运用心导管技术、免疫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观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肥厚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与2型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1、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左心室后负荷、心肌肥大指数进行性加重,术后6周时,模型组心室重量达到1310±55mg,而假手术组只有209±9mg,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肥大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2、腹主动脉缩窄术后6周,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到1219.5±30.1ng/L,较假手术组(613.0±132.3)高出约两倍,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降低。3、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第1、3和第6周,模型各组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随时间明显上升(P<0.05),模型1周组为(124±32)×103,模型3周组为(233±46)×103,模型6周组为(396±52)×103。而假手术1周组为(77±23)×103,与模型1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6周组只有模型6周组的21.5%。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量回降到(171±41)×103。4.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左心室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在模型1周组升高到(117±28)×103水平,而假手术1周组仅有(41±12)×10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卡托普利干预对左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防治成年持续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主要机制是在降低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同时,还降低了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从而有效阻止了血管紧张素Ⅱ通过1型受体介导启动的心肌肥厚的机制。卡托普利对心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衰)大鼠模型,在模拟缺血的条件下,研究心衰发展的不同阶段大鼠左室心肌细胞膜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K_(APT)通道)的功能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配到4周假手术组(F4)11只、12周假手术组(F12)10只、4周手术组(T4)13只和12周手术组(T12)10只.使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心衰模型.通过右侧颈总动脉插管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改良的Langendorff法分离大鼠左室心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F4、T4、F12、T12各组大鼠左室心肌细胞在正常状态及模拟缺血液灌流条件下K_(ATP)通道电流情况,比较0 mV电压下各组电流密度大小.结果 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从术后4周开始明显升高,但是到12周的时候有所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和左心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在T4组没有明显变化,在T12组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而左心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明显降低.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全细胞膜电流密度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模拟缺血液灌流25 min时,T12组大鼠K_(ATP)通道的开放幅度比F12组明显增加,电流密度明显增大[(28.11±3.91)pA/pF比(11.55±1.17)pA/pF,P<0.01],而T4组与F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9±5.74)pA/pF比(11.74±3.68)pA/pF,P>0.05].无论是T12组还是T4组,大鼠心肌中K(ATP)通道的基因表达并没有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压力负荷性大鼠心衰模型,T4组心肌肥厚,T12组呈慢性心衰.心肌细胞膜K_(ATP)通道在慢性心衰期对缺血的敏感性增强,全细胞膜电流明显增大,而这种反应发生在心肌细胞K_(ATP)通道表达增多之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慢反应延迟整流钾通道(IKs)是心肌细胞复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观察左心室肥厚对心外膜下心肌(Epi)和心内膜下心肌(Endo)IKs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家兔1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肥厚组。心肌肥厚组通过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的方法造成兔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腹主动脉而不行缩窄术。应用RT-PCR技术检测IKs通道基因KvLQT1(α亚单位)和minK(β亚单位)的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EpiIKs通道α亚单位基因KvLQT1为Endo的2.5倍,Epi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minK为Endo的3.3倍。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肥厚组Epi和EndoIKs通道α亚单位基因KvLQT1表达分别降低40%和25%,心肌肥厚组Epi和Endo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minK表达分别降低50%和33%。结论:IKs通道基因KvLQT1和minK的mRNA表达存在跨室壁的差异。心肌肥厚可造成Epi和EndoIKs的mRNA表达不均一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应用咪达普利(Imi)对家兔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模型进行干预,探讨其对OMI心室肌细胞T型钙电流(ICaT)的影响。选择健康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OMI、假手术组与Imi组。OMI组: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OMI模型;假手术组:手术与OMI组同,只是不结扎冠状动脉,同样喂养8周;Imi处理组:对OMI家兔口服Imi0.625mg·kg-1·d-1连续8周进行干预。取心脏分离左室游离壁代偿区三层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CaT。结果显示,家兔OMI代偿区心肌细胞发生心肌肥厚,细胞膜ICaT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当刺激电位为-30mV时,其电流密度从0.35±0.02pA/pF增至2.36±0.12pA/pF(P<0.01)。Imi组代偿区心肌细胞膜ICaT密度降至0.83±0.11pA/pF。ICaT的激活曲线左移,激活曲线斜率增加。Imi组二者改变均减小。但3组心肌细胞ICaT的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基本不变。结论:OMI家兔代偿区发生心肌肥厚,ICaT明显增加,Imi可以逆转家兔OMI代偿区心肌肥厚,降低ICaT的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在阿霉素诱导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心室电重构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建立心肌病模型后获取心肌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Ito。结果:模型组心肌细胞Ito电流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6.25±9.36)pA/pF︰(36.51±5.41)pA/pF,P0.05],心肌细胞膜电容显著高于对照组[(75.92±23.40)pF︰(59.67±15.75)pF,P0.05],Ito的电流-压力曲线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心室肌细胞Ito电流明显减少可能是阿霉素诱导鼠心肌病模型心室电重构的重要离子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实验将探讨腹主动脉缩窄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及Fas蛋白配体(Fas Ligand, FasL)基因表达的变化,揭示二者与心力衰竭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左室代偿性肥厚组(简称肥厚组)及手术心衰组.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发生心衰的大鼠和同期仅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以免疫组化ABC显色法分别检测Fas与FasL蛋白水平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Fas基因mRNA的表达改变,从而探讨心肌组织中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心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中仅有少许心肌细胞凋亡,实施手术的代偿性肥厚组与心衰组大鼠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但心衰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经腹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但Fas配体蛋白阳性染色指数与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及Fas配体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肥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和肥厚组相比较,心衰组心肌组织Fas基因的mRNA表达也上调(P<0.05).结论实验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及FasL蛋白表达均增加,心肌细胞出现凋亡可能是心脏由代偿性心肌肥厚向心衰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心肌组织Fas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这一改变有关,并可能是其促进因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FasL系统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门冬氨酸钾镁对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对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假手术组开腹但不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心肌肥厚模型,喂养8周,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利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跨壁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观察各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诱发率。结果:门冬氨酸钾镁组和心肌肥厚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和TDR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1)。门冬氨酸钾镁组与心肌肥厚组相比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均P<0.05)。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EAD的发生率分别为0、100%和50%,TDP的发生率分别为0、40%和10%。心肌肥厚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冬氨酸钾镁组与心肌肥厚组相比EAD和TD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肥厚心肌TDR增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门冬氨酸钾镁降低TDR,可明显降低EAD和TD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缩窄诱导高血压大鼠心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合成,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选雄性SD大鼠,无菌条件下在腹主动脉放置银夹构建腹主动脉缩窄模型(腹主动脉缩窄组).分别在术后1、3个月利用伊红-苏木精染色和磷钨酸苏木精染色评价左心室肥厚,免疫组化检测心肌中TNF-α含量,凝胶滞留实验筛选TNF-α可能的调控序列.结果:手术后3个月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左心室出现显著肥厚,细胞面积分别为(429.4±57.6)μm2、(948.4±94.3)μm2,P<0.01.假手术组大鼠心肌TNF-α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腹主动脉缩窄组手术后1、3个月大鼠心肌均显示强阳性.所有后负荷增加的心肌核蛋白与TNF-α上游序列的核转录因子(NF)-κB结合位点(-619~-591和-508~-481)的结合均高于后负荷正常的心肌.结论: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引起心肌TNF-α增高伴NF-κB核转移,TNF-α在心脏重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变化。方法 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组 ) ,并设假手术组 (仅游离腹主动脉未缩窄 )作为对照。采用自制复合式电极在兔左心室游离壁同步记录在体心内膜、心肌中层、心外膜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 ,比较两组间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差异。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游离壁厚度、全心重量及其与体重比率均大于假手术组。缩窄组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复极至 10 0 %的时程 (MAPD1 0 0 ) (内膜 191± 19ms,中层 2 44± 2 4m s,外膜 196± 15 ms)均比假手术组 (内膜 170± 18ms,中层 172± 15 ms,外膜 168± 16m s)延长 ,以中层心肌 MAPD1 0 0 的延长最为明显 ;缩窄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 (65± 10 ms)较对照组 (4± 3 m s)明显增大 (P<0 .0 1)。结论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 ,可能是肥厚心肌心律失常发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hannel current,ITO)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0、24和34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及膜电容,同时测定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对照组为10周龄Wistar大鼠。结果①各组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膜电容明显大于Wistar大鼠(P<0.01)。自发高血压大鼠膜电容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10、24和34周龄组肥厚心肌ITO分别为(15.0±0.4)pA/pF,(13.9±0.9)pA/pF和(11.3±1.0)pA/pF,均小于对照组(16.3±0.8)pA/pF(P<0.05);③ITO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96,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影响ITO密度的主要因素(β=0.91,P<0.01)。结论各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出现肥厚;肥厚心肌ITO降低,且左心室肥厚越明显ITO越低。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1-7)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抗心肌肥厚效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能否预防和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组、腹主动脉缩窄 +血管紧张素 (1 7)治疗组 ,每组 15只。在腹主动脉缩窄术后 1d开始 ,腹主动脉缩窄血管紧张素 (1 7)治疗组大鼠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血管紧张素 (1 7) ,给药剂量 2 5μg·kg- 1 ·h- 1 ,假手术组及腹主动脉缩窄组经微量泵只给予同量的生理盐水 ,4周后检测颈动脉血压、心率、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可导致颈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 ;血管紧张素 (1 7)不改变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增高的血压、心率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但能明显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增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和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结论 外源性血管紧张素 (1 7)能减轻腹主动脉缩窄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其机制不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或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所致 ,可能与它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腹主动脉缩窄致大鼠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75只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致心肌肥厚;随机取15只大鼠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假手术组).1周后,手术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低剂量PNS组(50 mg/kg)、中剂量PNS组(100 mg/kg)和高剂量PNS组(150 mg/kg).给药11周,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计算心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病理切片作HE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形态学改变;取出左心室部分心肌组织进行乳酸、游离脂肪酸测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心肌组织心房钠尿肽mRNA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中的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PNS可以降低肥厚指数,改善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心房钠尿肽mRNA的表达,降低心肌肥厚大鼠心肌乳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心肌ATP、ADP和AMP含量.结论 PNS能够有效抑制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厚并改善其能量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潜阳合剂对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将高血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每组10只,并开始灌胃,各组药物干预8周。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左室肥厚水平,尾动脉仪测量大鼠左前肢血压,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结果腹主动脉缩窄后12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压升高,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增厚(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收缩末内径缩小(P<0.001);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血压降低,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降低(P<0.001),舒张末内径(P<0.001)和收缩末内径(P<0.05)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潜阳合剂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较少,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表达减少。结论潜阳合剂可以改善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大鼠的左室肥厚,其机制与降压、抑制心肌胶原纤维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