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使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将地特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甘精胰岛素后,患者血糖控制改善,空腹血糖由8.6mmol/L降至4.0mmol/L,进而甘精胰岛素剂量由18IU减少至14IU。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结论:地特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转化为甘精胰岛素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全天血糖更加平稳,且剂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1例因血糖控制不佳伴肢体麻木刺痛而入院的T_2DM患者,入院后通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后改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控制血糖,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仪发现血糖波动明显,等剂量转换原研甘精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平稳,原研甘精胰岛素剂量由20u减量至18u,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不佳且波动较大,等剂量转换原研甘精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平稳。 相似文献
3.
1例因血糖控制不佳的T_2DM患者,入院后停用格列齐特、加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将重组甘精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原研甘精胰岛素,胰岛素逐渐减量,由18U减至14U,血糖达标。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转换为原研甘精胰岛素,减量后仍实现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4.
<正>各位糖尿病病友: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预混胰岛素,这是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的一种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就是把短效胰岛素和中长效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注射 相似文献
5.
将93例口服药治疗不佳的T_2DM患者,分为甘精组52例,和地特组41例,治疗12周后。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PG,显著降低(P 0. 001),甘精胰岛素疗效更好。2hPG、Hb A_(1c)(p 0. 05)。结论地特与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均安全有效,甘精改善空腹血糖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6)
目的系统评价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治疗中国T2DM疗效的差异。方法检索CNKI、CBM、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甘精胰岛素对比地特胰岛素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为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对同质性结果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9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HbA_1c、FPG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重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在控制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方面相似,但地特胰岛素减少患者体重增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地特胰岛素(Det)与甘精胰岛素(Gla)联合速效胰岛素治疗T2DM疗效。方法将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70例分为Det组和Gla组,每组35例,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Al c、FPG、晚餐前血糖(PDPG)、胰岛素剂量、体重增加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4周治疗,两组HbA1c、FPG均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DPG均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a组胰岛素剂量较Det组低,体重增加较Det组高(P0.05)。Det、Gl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为8.69、8.92事件/(患者·年)。结论 1次/d Det联合速效胰岛素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5)
目的比较口服降糖药控制欠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体重变化。方法将56例口服降糖药控制欠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28例。两组均保持原有的口服降糖药方案不变,A组给予睡前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治疗,B组给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3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体重增加较A组多(P<0.05);两组之间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控制欠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加用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相比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减少体重增加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选取70例口服药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在原口服降糖药不变的基础上随机加用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每组35例,治疗期为12周。结果两组的HbA1c、FBG和2h-BG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体重增加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11.43%)低于对照组(14.28%),但(P〉0.05))。结论口服药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1天1次地特胰岛素治疗同甘精胰岛素相比,有效性、安全性相似,但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体重增加少。 相似文献
10.
11.
选取60例口服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有口服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治疗组)睡前地特胰岛素注射,三餐前诺和锐皮下注射,另一组(对照组)睡前甘精胰岛素,三餐前诺和锐注射。住院治疗14天。结果 FBG和2hPG下降;在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同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6)
选择103例应用人胰岛素30R联合或不联合口服药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_2DM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16周,观察转换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体质量指数、胰岛素使用量,采用调查问卷比较转换前后满意度。结果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 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1),Hb A1c7%的达标率61. 45%,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体质量指数较治疗前下降(P 0. 05),胰岛素使用量明显减少(P 0. 01),调查治疗满意度明显改善(P 0. 01)。结论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减少胰岛素用量,治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5岁,体型偏胖,糖尿病病史11年。目前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晨20单位,晚上18单位;拜唐苹50毫克,每日1次,于午餐时服用,偶有夜间低血糖发生,查糖化血红蛋白9.9%。入院后监测餐前血糖在9.0~10.0mmol/L,餐后血糖在13.0~15.0mmol/L。给予诺和灵R早晨8单位,中午10单位,晚上6单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该次研究选取该院老年病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B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5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在FBG、2hBG、HbAlc、FC-P、2 hcp及AuCc-p等方面比较(P0.05)。A组患者在肥胖、超重患者比例上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上比较(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上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地特胰岛素在控制肥胖方面略优于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袁雪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71+1474-1471,1474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甘精胰岛素可以有效平稳的使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有效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并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结论甘精胰岛素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可靠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6)
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且BMI 29. 4kg/m~2,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指尖血糖由13. 2mmol/L降至6. 5mmol/L,糖化血糖蛋白由8. 9%降至7. 3%。患者监测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12~15mmol/l,加用沙格列汀5mg qd治疗4个月。后监测空腹指血血糖5~7mmol/L,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7~10mmol/L,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 3%。体重由83kg降至80kg,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结论: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整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后可有效控制血糖,且6月体重无增加。 相似文献
18.
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空腹静脉血糖由10.6mmol/L降至6.06mmol/L,糖化血糖蛋白由8.7%降至7.9%。患者监测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11~14mmol/L,加用磷酸西格列汀100mg qd治疗3个月。后监测空腹指血血糖5-7mmol/L,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8~11mmol/L,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2%。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结论: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整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后可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比较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控糖后T2DM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6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控糖治疗,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后(FPG<7.0mmol/L,2hPG<10.0mmol/L)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Asp+Gla组),另一组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地特胰岛素(Asp+Det组)继续强化控制血糖,在患者FPG达标后(5.6mmol/L)行72hCGMS,获取患者第3个24h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一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患者达标时的治疗天数,比较达标时Gla及Det使用剂量以及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FPG达标后,两组在血糖达标的时间、达标时基础胰岛素用量、总胰岛素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记录的第3个24h内MBG、LAGE及MAGE,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sp+Gla组为3.0%,Asp+Det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较好地控制血糖,FPG达标后,两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24h波动幅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采用甘精胰岛素及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作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前及治疗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后第2天检测患者空腹、三餐后2h和睡前血糖,计算24h血糖标准差、极差(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h血糖标准差和极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甘精胰岛素可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24h血糖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