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动脉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1-2]。近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态是责任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脑组织成功再灌注的关键,使我们对脑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有了深入认识[3-4]。其次,一些基础研究阐明了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生理机制,为改善脑侧支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为AIS治疗开辟新的道路[5-6]。另外,随着一系列改善脑侧支  相似文献   

2.
侧支循环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但针对改善侧支循环的治疗目前尚未得到可靠地临床验证.因此,首先在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中开展侧支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制作方法、神经行为评价、脑灌注评定、侧支循环途径以及改善侧支循环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应用于缺血脑组织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动态容积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根据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程度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间侧支循环情况;利用镜像技术测量脑卒中病人患侧对应脑组织的灌注参数的具体值。结果 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中,轻中度狭窄组40例,重度狭窄或闭塞组22例,两组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开放率分别为37.50%和81.81%,轻中度组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χ~2=12.01,P=0.000),且轻中度组的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差异显著(χ~2=6.95,P=0.008)。6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23例侧支血液较好,与血液减少责任区相比,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均显著降低(P=0.012,0.018),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时间(DLY)均显著升高(P分别为0.025,0.002,0.003)。结论 CTA和CTP技术联合不仅可以清晰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且对脑侧支循环的开放状态也有更直观的了解,可为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脑侧支循环是维持缺血区域脑灌注,维持神经功能,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既往对于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做了诸多研究,但尚未找到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因素来反映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发展,临床上也尚无特定的干预手段增强侧支循环,4D-CT血管成像可以为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及临床干预疗效的验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1])。近来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不仅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炎性反应、血管新生、神经保护与修复等途径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及转归,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疾病分型以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也崭露头角。我们以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lncRNA为重点,对lncRNA参与缺血  相似文献   

6.
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预防再发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侧支循环开放水平对CIS治疗有指导价值。该文对侧支循环与CIS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及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侧支循环的开放途径分为三级,血流分级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估系统,采用ELISA法测定MMP-9血清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EFLP)测定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位点C/T的基因多态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292例,其中男167例,女125例。年龄31~86岁,平均(61.43±10.07)岁。MMP-9血清水平及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侧支循环ASITN/SIR血流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侧支循环途径间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后三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仍明显高于一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和二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9血清水平可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途径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对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预后的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也常有血管闭塞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而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病理学基础。笔者对我院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就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1368万,我国每年发病人数达551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每年死亡人数约160万,致残率高达70%~80%,严重危害国民身心健康[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80%,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颅内供血动脉发生重度狭窄/闭塞,使远端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引发供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压减低,血流量减少。脑卒中发生后,梗死核心周围有继发梗死风险的区域称为缺血半暗带,脑侧支循环可保持缺血半暗带的血供,  相似文献   

11.
对于接受血栓切除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强健的脑侧支循环与转归良好相关。然而, 目前的侧支状态评估主要依靠单一影像学标志物, 而使用更全面的整体影像学评估方法可能为侧支灌注的生物学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将综合性侧支循环定义为脑动脉血流通过脑组织并进入引流静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Faizy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探讨在动脉、组织和静脉水平对脑侧支级联(cerebral collateral cascade, CCC)进行综合分析能否预测临床和影像学转归。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治疗时应紧紧抓住改善脑血流量,补充能量,防止脑水肿,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四个主要环节。在无法立即做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8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在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每日3次,共6个月。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能力改变。观察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不良反应(恶心、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发生率、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P=0.30)、BI评分(P=0.76)及责任血管血流速度(P=0.63)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6个月脑卒中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vs 18.2%,P=0.03),侧支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37.1%vs 12.1%,P=0.02);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BI得分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6个月NIHSS评分减少,BI得分增加更明显(均P<0.05)。治疗组1例出现轻度恶心,但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未见死亡及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支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支代偿的评价,主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热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代偿,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也为神经介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脑侧支循环决定患者个性化治疗的选择,为相关科研提供广阔的前景。本文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生理和生化基础及其对急慢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脑动脉的侧支循环起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并降低梗死复发的风险,准确而完整的评估侧支循环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1]。关于脑血管侧支循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缺乏直接可靠的评价方法,侧支循环潜在的能力如何,侧支循环的再生能力,侧支循环如何准确分级等。脑动脉侧支循环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动态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并分析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9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最终纳入研究的47例AIS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变量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5 h内接受4D-CTA检查,应用多时相CTA(mCTA)脑侧支循环评分与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对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评估,并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其神经功能预后。根据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19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28例)。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指标,并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不同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半影体积(Tmax>6 s)及梗死核心体积(rCBF&...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恶性脑水肿影响因素。方法对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分为恶性脑水肿及非恶性脑水肿组。结果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恶性脑水肿组8例,非恶性脑水肿组27例,出血转化11例,恶性脑水肿组与非恶性脑水肿组在术前侧支循环及术后血流再灌注情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出血转化组发生恶性水肿风险大于无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脑血流再灌注及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恶性脑水肿的发生风险,而脑血管内治疗术后出现出血转化则提示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供血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伴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常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或残疾~([1])。老年人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常见疾病亦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2])。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范畴。补阳还五汤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