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  相似文献   

2.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就"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相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脾主运化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居中州,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它的体现必须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王凤仪先生"性理疗病法"的理论核心之"五毒致病"学说,其中怨毒与脾胃病证关系密切。通过对怨毒特点的分析,寻找其与脾胃病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象思维观、中医经典及心身医学中相关的理论论证怨与脾胃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曹丽霞  汪永斌 《新中医》2007,39(10):79-80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表之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李东垣亦认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笔者临证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九窍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7.
冯珂  纪立金 《山东中医杂志》2012,(9):627-629,695
"脾主为卫"的"卫",是"卫士"、"护卫"之意。"脾主为卫"的内涵应作"脾胃主为卫"。"脾主为卫"的机制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正气充盛,邪不外侵,卫气化源充足,卫外有权。脾胃之气健旺,肌肉丰满,护卫内在脏腑,防止邪气内侵。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一可调衡五脏之气,防止太过与不及;二可运代五脏之气,适应自然;三可调衡情志,使正常情感活动勿太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67-69
胰岛素抵抗属中医学"脾瘅病"范畴,中医学多从脾气郁遏,内热中满立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经脉互为表里,对饮食的消化运化具有调节作用。脾胃经脉的生理功能与脾瘅病病机有密切联系;脾胃经脉的循行路线与脾瘅病病位高度吻合;而脾瘅病症状又与脾胃经脉的主治相关联。因此,调节脾胃经脉气血的平和,或可成为防治脾瘅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曹丽霞  袁红霞 《中医杂志》2008,49(7):590-59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而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观点,在临床上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数例九窍疾病,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0.
实脾法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靖 《陕西中医》2005,26(9):973-97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1.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魏玮  郝建军  周晓莉 《中医杂志》2004,45(9):715-716
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用辛开苦降法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1 脾升胃降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脾胃病变导致心脏的病变,从而总结出心衰从脾论治,运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心脾的关系一是五行关系。脾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之失调而波及心。二是经脉关系。《灵枢·经脉篇》中说: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审诊,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脾胃病可以用升降理论来诊治.脾胃升降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调理脾胃就应调节脾胃以及相关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以求平衡而百病乃除.  相似文献   

15.
足少阳胆通过其枢机作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腐熟功能均与之密切相关。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则易产生如气郁、火郁、湿热、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疾病也容易呈现寒热虚实夹杂,多经合病的复杂态势。本文拟通过少阳为枢理论,从胆与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入手,阐明通过调节少阳枢机,从"胆"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通过清热利胆,清胆利湿,清胆化痰,内泻热结,泄胆暖脾,清上温下等手段治疗脾胃病,对其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深入挖掘胆与脾胃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从胆论治脾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红 《河北中医》2003,25(12):915-916
小儿的生长 ,非气血无以立形体之基 ,非气血无以成形体之壮。而脾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经络之根 ,被称为“后天之本” ,可见脾胃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 ,而小儿又具“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1 小儿脾胃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属“稚阴稚阳”之体 ,无论在物质基础 (阴 )与生理功能(阳 )等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说。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 :“脾不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金玉老师临症实践中治百病以脾胃为根的指导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从胃脾和"胃消化三热能"、"脾胃疾病之用药、体会等3个方面进行了浅述。认为"内科疾病,始于食不消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当医治胃、脾、肾之疾病时,应以祛巴达干为主。脾胃一般由来湿因素伤及,患虚寒性疾患为多见。故在实际临症中应以改善和调节脾胃,注重保护"胃消化三热能",治百病应重视脾胃。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象思维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对疾病治疗方法及药物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寐证是当今快节奏社会的常见证,常常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较大困扰。治病求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中央土以灌四傍,与各脏腑关系密切,故文章拟从"脾象"思维深入研究脾胃病中出现的不寐证;"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的强弱犹如人体晴雨表,不寐证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呈正相关,故治疗不寐证当先从脾胃着手。象思维在中医药学的发展中贯穿始终,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内涵。文章基于"脾象"思维探究脾胃病中出现的不寐证的治疗方法及用药特点,相信会对脾胃病中出现的不寐证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祁门徐春甫先生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被称为融古通今的巨著,先生借鉴诸书,总结百方治疗脾胃系统疾病。通过对其文章中"脾"文献的整理和学习,对中医之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突出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性。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临床上脾病均需结合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辨证。脾胃同居中焦,以"平"为安,而脾主升、胃主降,故在脾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配合和降胃气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试论许叔微的脾肾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脾胃为人生死之所系,肾乃一身之根蒂。脾胃虚损,哈当补脾开胃进食;肾脏亏虚,治当益肾尤重滋润;它脏疾病亦注重调治脾肾。至若脾肾两脏,重肾尤甚于脾胃,提出补脾常须暖补肾气以及补脾不验,更当补肾等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