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的皮肤形态学及CD11c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7—8月在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并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患者,选取3例中重度接触性皮炎患者,从肉眼下及形态学角度观察皮损处皮炎特点及皮损处CD11c的分布情况。结果:3例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皮肤均出现瘙痒、红斑、丘疹,严重者可见水疱。真皮血管周围单核、淋巴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真皮血管周围均有不同程度CD11c表达。结论: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所诱发的中重度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皮损及炎细胞浸润。CD11c可能参与穴位贴敷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皮损特点以及皮损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al stromal,t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三伏天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哮喘且诱发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20例,取皮分为急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急性组)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慢性组),观察两组患者皮损特点及皮损组织中TSLP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组有大量的TSLP分布,弥漫性分布在表皮层(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慢性组TSLP数量较急性组少,集中分布在表皮层的角质层、棘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结论 TSLP在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数量差异性,而分布部位差异性不明显。推测皮炎性质(急性或慢性)会影响穴位贴敷疗效,而TSLP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接触药贴局部皮肤感觉以瘙痒为主,或伴刺痛感;可见单个大水疱或成簇小水疱,基底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内液体光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水疱液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单核、淋巴细胞等。水疱处皮肤病理学特点为:表皮层缺失,部分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层及真皮层可见NEU浸润;真皮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为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与树突状细胞(DCs)表达相关性,探讨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皮肤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共15例,通过观察其正常皮肤与皮炎局部皮肤组织中TSLP及DCs特异性标志CD11c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皮肤中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少,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真皮层。皮炎处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坏死组织内及真皮层,其中以真皮层血管周围表达为主。结论 TSLP与DCs共同参与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两者密切相关,表达数量同向升高,分布部位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穴位贴敷是中医经典外治法之一,可以有效防治哮喘的复发。关于其作用机制,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与气道炎症、血液循环、贴敷处皮肤炎症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关。其一,穴位贴敷通过引起辅助型T细胞1(Th1)介导的接触性皮炎抑制以Th2为主导的哮喘,且皮炎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其二,穴位贴敷通过降低哮喘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γ-干扰素(IFN-γ)含量、降低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或升高转录因子T-bet mRNA含量、降低GATA-3 mRNA含量使Th1/Th2向Th1方向偏移;其三,穴位贴敷能够降低哮喘患者气道和肺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含量,减轻气道炎症。综上,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调节皮肤、血液循环、气道免疫通路使机体达到免疫动态平衡,防治哮喘复发。参考文献54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7例针灸康复科门诊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于第1天对皮损部位进行皮肤活检,在电镜下观察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结果:7例穴位贴敷患者皮肤均出现不适症状,但以红、痒为主;电镜下桥粒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松散、凋亡。结论:桥粒在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数量减少,细胞连接性降低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对预防支气管哮喘复发及血中转录因子T-bet/GATA-3的影响。方法 :选取穴位贴敷治疗的哮喘患者37例,根据贴敷后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分为治疗组(出现接触性皮炎)18例和对照组(未出现接触性皮炎)1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1年同时期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情况,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T-bet、GATA-3mRNA的表达及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3个月ACT评分均较治疗前1年同期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ACT评分较治疗前1年同期明显增高(P0.05)。2组治疗后T-bet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bet/GATA-3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无论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均能有效预防哮喘的复发,且出现接触性皮炎者临床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了血中T-betmRNA的表达,调节了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经典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作为参照,制备不同穴位贴敷方法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皮损肉眼下及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肉眼下穴位贴敷造模小鼠皮损与DNFB造模小鼠皮损颜色、形态、质地等相似,符合接触性皮炎肉眼下表现。光镜下皮损组织病理学均示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真皮层炎细胞浸润与DNFB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表现存在高度相似性,符合接触性皮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穴位贴敷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以肉眼下及光镜下病理作为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诱发的水疱中炎细胞与外周血炎细胞分布相关性。方法选取穴位贴敷治疗后产生水疱的哮喘患者3例。采用瑞氏染色方法观察三名患者水疱内炎细胞浸润的种类及各类炎细胞分布比例,同时与血常规中炎细胞分布比例对比。结果穴位贴敷诱发的水疱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及单核细胞混合浸润;水疱液内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中淋巴细胞、中性粒及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或与水疱液内接近。结论穴位贴敷后出现皮炎有助于控制哮喘复发,可能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迁移至水疱,减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所致的急、慢性接触性皮炎中CD11c的表达差异性。方法选取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过程中所诱发的急、慢接触性皮炎患者各1例。以正常皮肤作对照,光镜下观察皮损处皮肤组织中CD11c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的差异性。结果 (1)正常皮肤中CD11c只表达于表皮层,真皮层几乎未见分布;(2)与正常皮肤相比,两者皮损处CD11c表皮真皮层均有分布,但以真皮层血管周围为主;(3)与正常皮肤相比,两者皮损处CD11c的分布数量明显增多,以急性接触性皮炎更为显著。结论从CD11c分布情况可以看出CD11c的表达与接触性皮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以认为CD11c变化是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推测可以据此鉴别急、慢性接触性皮炎。进一步推测CD11c+细胞在接触性皮炎中的分布同样也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但总体以真皮层血管周围为主,由此推测CD11c+细胞参与上述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血管密切相关,但临床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敏史对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选取穴位贴敷后产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根据是否有过敏史,分为过敏史组和无过敏史组,在皮损局部行皮肤活检,观察两组患者:贴敷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时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差异性;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差异性;水疱内渗出物特点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首次出现红斑、丘疹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无明显差别,出现水疱时的贴敷次数有过敏史组较无过敏史组少;光镜下可见两组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均以中~重度为主;水疱内均有蛋白样渗出,水疱液常规提示过敏史组水疱液具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结论过敏史可以缩短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严重皮损即水疱的出现时间,且可增加EOS浸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三伏天接受穴位贴敷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1例,根据穴位贴敷治疗后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分为接触性皮炎组、无接触性皮炎组。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2016年11月)、6个月(2017年2月)时及前1年同时期(2015年11月及2016年2月)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计算IFN-γ/IL-4。结果与本组2015年11月比较,两组患者2016年11月时ACT评分升高(P<0.05);接触性皮炎组2017年2月ACT评分较本组2016年2月亦升高(P<0.05)。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L-4含量下降(P<0.05),而IFN-γ含量及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前后IL-4、IFN-γ含量及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可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皮肤水泡外形特点及水泡中炎细胞浸润差异性,探讨水泡成分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并出现水泡的患者11例,接受艾灸治疗并出现水泡的患者8例。采用瑞氏染色的方法观察两种不同诱因诱发的水泡中炎细胞浸润种类、数量及各种炎细胞浸润比例差异性。结果: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水泡中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穴位贴敷诱发的水泡中泡液呈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混合浸润的特点;艾灸诱发的水泡中泡液呈现多种炎细胞浸润,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结论: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皮肤水泡均为局部炎症,其中炎细胞浸润种类及数量相似,但浸润比例存在差异性,这可能直接导致两种不同诱因诱发的水泡的结局(治疗作用或副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哮喘稳定期患者外周血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哮喘患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前后及健康人的IL-4、IFN-γ含量。结果治疗前哮喘患者IL-4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穴位贴敷治疗后哮喘患者IL-4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IFN-γ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哮喘患者存在Th1/Th2失衡,穴位贴敷可能通过调整哮喘患者Th1/Th2失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对慢性哮喘大鼠Th2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假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布地奈德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来制备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正常组和哮喘模型组正常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布地奈德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假穴位贴敷组予凡士林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穴位贴敷组予咳喘停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各组大鼠均予相应治疗14d后,观察肺组织细胞学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4、IL-6、IL-13含量差异。结果:正常组大鼠肺泡形态规则,肺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假穴位贴敷组大鼠肺泡腔缩小,其内见炎性细胞浸润及黏液栓,肺间质增厚,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用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4、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穴位贴敷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而IL-4含量有降低趋势,与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喘停穴位贴敷可通过显著降低慢性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3含量来减轻慢性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麝香消喘膏穴位贴敷对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哮喘患者在治疗前、穴位贴敷治疗1年后和2年后测定T细胞亚群和血清IgE,比较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贴敷时间越长改善越明显。结论:麝香消喘膏穴位贴敷对哮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长期穴位贴敷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伏天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变化,探讨三伏天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三伏天"组)、对照组("非三伏天"组),另设正常空白对照组30例。在纳入时及治疗周期结束3天填写ACT问卷并抽取静脉血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哮喘控制水平(P<0.05),CD4+(P<0.05),CD8+、CD4+/CD8+(P<0.01);对照组与空白组进行比较(P<0.01)。同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观察组哮喘控制水平(P<0.05),CD4+﹑CD4+/CD8+明显降低(P<0.01),CD8+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CD8+降低(P<0.05),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哮喘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CD4+、CD8+数量,纠正CD4+/CD8+细胞之间的失衡,从而一定程度上调整Thl/Th2细胞失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吴氏发泡膏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穴位贴敷组)和对照组(正常人群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吴氏发泡膏穴位贴敷.观察治疗前后及组间免疫指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数目增多,CD8+T细胞数目减少,CD4+/CD8+增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IgG、IgA明显升高,IgE明显降低.治疗3个月后复查指标改善更明显。结论:吴氏发泡膏穴位贴敷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的作用,中药刺激穴位.药物吸收后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使Th1/rh2系统趋于平衡,抑制IgE介导的变应性炎症,同时提高IgA、IgG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阳虚哮喘敷贴方"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三伏天对62例患者采用本方进行穴位敷贴,每周两次,共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Th细胞、Ts细胞、Th/Ts、B细胞、NK细胞、CD4+CD8+T细胞比率,以及血清IgG、IgA、IgE、IgM含量。结果经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Th/Ts比值提高,Ts细胞下降,B细胞明显下降,IgE含量明显降低,IgG、IgM含量升高,CD4+CD8+阳性细胞增多,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阳虚哮喘敷贴方"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20-1221
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和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肺功能、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哮喘急性发作频次的影响,比较热敏灸与穴位贴敷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名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热敏灸组和穴位贴敷组,每组各30例患者。每周治疗1次,疗程2个月,随访半年。结果:热敏灸和穴位贴敷疗法均可减少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频次,且热敏灸较穴位贴敷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和穴位贴敷均可改善PEF,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热敏灸和穴位贴敷对FEV1(L)无明显影响。热敏灸组和穴位贴敷组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与穴位贴敷疗法均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急性发作频次,并且对患者肺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其中,热敏灸疗法更好地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