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皮损特点以及皮损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al stromal,t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三伏天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哮喘且诱发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20例,取皮分为急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急性组)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慢性组),观察两组患者皮损特点及皮损组织中TSLP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组有大量的TSLP分布,弥漫性分布在表皮层(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慢性组TSLP数量较急性组少,集中分布在表皮层的角质层、棘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结论 TSLP在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数量差异性,而分布部位差异性不明显。推测皮炎性质(急性或慢性)会影响穴位贴敷疗效,而TSLP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的皮肤形态学及CD11c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7—8月在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并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患者,选取3例中重度接触性皮炎患者,从肉眼下及形态学角度观察皮损处皮炎特点及皮损处CD11c的分布情况。结果:3例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皮肤均出现瘙痒、红斑、丘疹,严重者可见水疱。真皮血管周围单核、淋巴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真皮血管周围均有不同程度CD11c表达。结论: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所诱发的中重度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皮损及炎细胞浸润。CD11c可能参与穴位贴敷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史对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选取穴位贴敷后产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根据是否有过敏史,分为过敏史组和无过敏史组,在皮损局部行皮肤活检,观察两组患者:贴敷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时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差异性;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差异性;水疱内渗出物特点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首次出现红斑、丘疹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无明显差别,出现水疱时的贴敷次数有过敏史组较无过敏史组少;光镜下可见两组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均以中~重度为主;水疱内均有蛋白样渗出,水疱液常规提示过敏史组水疱液具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结论过敏史可以缩短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严重皮损即水疱的出现时间,且可增加EOS浸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经典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作为参照,制备不同穴位贴敷方法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皮损肉眼下及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肉眼下穴位贴敷造模小鼠皮损与DNFB造模小鼠皮损颜色、形态、质地等相似,符合接触性皮炎肉眼下表现。光镜下皮损组织病理学均示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真皮层炎细胞浸润与DNFB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表现存在高度相似性,符合接触性皮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穴位贴敷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以肉眼下及光镜下病理作为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与树突状细胞(DCs)表达相关性,探讨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皮肤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共15例,通过观察其正常皮肤与皮炎局部皮肤组织中TSLP及DCs特异性标志CD11c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皮肤中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少,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真皮层。皮炎处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坏死组织内及真皮层,其中以真皮层血管周围表达为主。结论 TSLP与DCs共同参与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两者密切相关,表达数量同向升高,分布部位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所致的急、慢性接触性皮炎中CD11c的表达差异性。方法选取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过程中所诱发的急、慢接触性皮炎患者各1例。以正常皮肤作对照,光镜下观察皮损处皮肤组织中CD11c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的差异性。结果 (1)正常皮肤中CD11c只表达于表皮层,真皮层几乎未见分布;(2)与正常皮肤相比,两者皮损处CD11c表皮真皮层均有分布,但以真皮层血管周围为主;(3)与正常皮肤相比,两者皮损处CD11c的分布数量明显增多,以急性接触性皮炎更为显著。结论从CD11c分布情况可以看出CD11c的表达与接触性皮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以认为CD11c变化是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推测可以据此鉴别急、慢性接触性皮炎。进一步推测CD11c+细胞在接触性皮炎中的分布同样也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但总体以真皮层血管周围为主,由此推测CD11c+细胞参与上述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血管密切相关,但临床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7例针灸康复科门诊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于第1天对皮损部位进行皮肤活检,在电镜下观察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结果:7例穴位贴敷患者皮肤均出现不适症状,但以红、痒为主;电镜下桥粒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松散、凋亡。结论:桥粒在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数量减少,细胞连接性降低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三伏天接受穴位贴敷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1例,根据穴位贴敷治疗后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分为接触性皮炎组、无接触性皮炎组。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2016年11月)、6个月(2017年2月)时及前1年同时期(2015年11月及2016年2月)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计算IFN-γ/IL-4。结果与本组2015年11月比较,两组患者2016年11月时ACT评分升高(P<0.05);接触性皮炎组2017年2月ACT评分较本组2016年2月亦升高(P<0.05)。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L-4含量下降(P<0.05),而IFN-γ含量及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前后IL-4、IFN-γ含量及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可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接触药贴局部皮肤感觉以瘙痒为主,或伴刺痛感;可见单个大水疱或成簇小水疱,基底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内液体光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水疱液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单核、淋巴细胞等。水疱处皮肤病理学特点为:表皮层缺失,部分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层及真皮层可见NEU浸润;真皮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为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对预防支气管哮喘复发及血中转录因子T-bet/GATA-3的影响。方法 :选取穴位贴敷治疗的哮喘患者37例,根据贴敷后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分为治疗组(出现接触性皮炎)18例和对照组(未出现接触性皮炎)1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1年同时期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情况,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T-bet、GATA-3mRNA的表达及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3个月ACT评分均较治疗前1年同期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ACT评分较治疗前1年同期明显增高(P0.05)。2组治疗后T-bet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bet/GATA-3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无论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均能有效预防哮喘的复发,且出现接触性皮炎者临床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了血中T-betmRNA的表达,调节了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于三伏天使用中药穴位贴敷和胸腺肽肠溶片治疗,对照组仅使用胸腺肽肠溶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和喘息、哮鸣音的积分情况,以及治疗结束时IL-5、IL-10和FEV1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哮喘发作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哮喘发作次数、喘息积分和哮鸣音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IL-5、IL-10和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IL-5、IL-10和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IL-5、IL-10和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疗效良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IL-5和IL-10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药穴位贴敷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肺功能测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气道功能状态并间接反映气道炎症情况。哮喘患者无论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我院咳喘科在郭振武教授的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理论,在“三九”、“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本病,具有时间性强、方法简便的特点。现将贴敷患者肺功能变化的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咳喘门诊中采用世界GINA方案应用吸入疗法治疗的哮喘患者160例,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哮喘会议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 1995年始 ,每年在伏天 ,自制“止嗽定喘散” (自拟名 ) ,用生姜汁调成药饼穴位贴敷 ,治疗并预防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从去年始 ,又配合内服桂龙咳喘宁胶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 1992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正方案 )。病变分期 :发作期 30例 ,缓解期 90例 ,1999年伏天始 ,配合桂龙咳喘宁内服者 50例。2 治疗方法2 .1 用止嗽定喘散贴穴 ,药物组成 :麻黄、白芥子、白芷、元胡、丁香、冰片、川贝母、青黛等 ,研细末 ,用生姜汁调成药饼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皮肤水泡外形特点及水泡中炎细胞浸润差异性,探讨水泡成分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并出现水泡的患者11例,接受艾灸治疗并出现水泡的患者8例。采用瑞氏染色的方法观察两种不同诱因诱发的水泡中炎细胞浸润种类、数量及各种炎细胞浸润比例差异性。结果: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水泡中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穴位贴敷诱发的水泡中泡液呈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混合浸润的特点;艾灸诱发的水泡中泡液呈现多种炎细胞浸润,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结论:穴位贴敷及艾灸诱发的皮肤水泡均为局部炎症,其中炎细胞浸润种类及数量相似,但浸润比例存在差异性,这可能直接导致两种不同诱因诱发的水泡的结局(治疗作用或副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穴位贴敷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138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应用及相应护理,观察组联合穴位贴敷及专项护理,对比两组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AQLQ评分(124.67±17.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51±18.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专项护理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穴位贴敷次数对缓解期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次数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伏天(30天)通过拔罐和药物敷贴治疗缓解期哮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对照组每隔10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组每隔3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15天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治疗患者肺功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罐和穴位贴敷治疗10次比3次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7.
李卫玲 《陕西中医》2012,33(7):890-89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4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中药(炙麻黄、细辛、干姜、地龙、白芥子研末)穴位贴敷双侧定喘穴,肺俞穴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具有化痰平喘、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当前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1],患者往往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或休克、猝死,出现严重后果,采取及时、科学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西医内科规范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葱白通阳贴,观察其对NT-proBNP、心功能及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药物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穴位敷贴是一种外治疗法,冬病夏治是以《内经·四气调气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皮毛开泄,这时如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以起到扶正固本、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的功效。我院2000—2003年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382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2例中,男215例,女167例;年龄10~76岁,支气管哮喘206例,慢性支气管炎176例。1·2方法白芥子30 g、延胡索30 g、甘遂15 g、细辛15 g,…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其中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程均为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EV1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FEV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