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86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假体安装完成缝合开始时,给1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膝关节假体安装完缝合关节囊后,再给1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术后3 h再次静脉滴入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及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测结果;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1周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及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疗效的差异。方法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35例分为4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A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10 mg/kg氨甲环酸(B组),60例患者松止血带前10分钟静脉滴注20mg/k氨甲环酸(C组),对照组55例,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Hb)波动水平、输血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波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术后引流量、Hb波动水平、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较B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失血量和改善术后Hb水平,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降低术后Hb水平,与静滴10 mg/kg氨甲环酸相比,静滴1 g或20 mg/kg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Hb水平,且不增加不良事件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h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1—2017-01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160例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观察组80例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对照组80例同法注射氯化钠注射液20 ml并夹闭引流管4 h。结果对照组输血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d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下降幅度更小,同时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术后出血量,评估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因重度退变性骨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5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78例在手术松止血带前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 g+50 m L生理盐水(氨甲环酸组),76例患者注射50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引流管常规夹闭2 h,评估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红蛋白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术后1周内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氨甲环酸组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不显性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程度、术后输血率、膝关节周围皮肤瘀斑的面积及下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并结合短期夹闭引流管,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患者于切皮前10min静脉单次使用10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第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0g/L或患者有贫血表现时予以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指标。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总失血量及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4例(46.7%,14/30),对照组26例(86.7%,26/30)需要输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10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为主的多模式控制血液丢失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髋关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该方案是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2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研究组在切皮之前将1.0 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仅使用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液和生化检查结果、出血及输血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前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第3、5天的HGB和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225.5±161.7)ml和(676.1±214.8)ml,总出血量分别为(1650.1±589.3)ml和(2469.2±68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两组病人均未见DVT发生。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且不明显增加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止血带松开时机和引流管夹闭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将70例单膝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术中关闭伤口前电凝止血后松开止血带、术后夹闭引流管6h(观察组,40例)和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对照组,30例),观察两者的出血量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观察组11例(27.5%),平均输血量2.7 U;对照组24例(80.0%),平均输血量3.4 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例数:观察组5例(12.5%),对照组1例(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闭合伤口前电凝止血后松开止血带、术后夹闭引流管6 h能够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的总出血量,但能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肢体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组44例:给予磺达肝癸钠联合肢体气压泵预防。术后观察比较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磺达肝癸钠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χ2=19.073,P<0.01)。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which may necessitate blood transfusion.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ase control study we analys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examic acid in reducing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require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thodsFourteen patients (group A)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ere given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wice, once ten minutes before tourniquet deflation and once after four hours. Thirteen patients (group B) were observed as a separate group witho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Total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need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D-dimer assay were analysed subsequently.ResultsThe average blood los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266.2 ml and in the second group was 667.5 ml (p < 0.001). average requirement of transfusion in both the groups were 0.54 and 1.6 units of blood respectively (p < 0.001). There was no cas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r any other untoward effects.ConclusionHence from these evidenc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dur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helps to reduce blood los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行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氨甲环酸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69(66.1±2.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63~71(68.5±5.2)岁。记录术后48 h引流球中的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影响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28.3(22.8±7.9)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球中出血量为(110.0±52.1)ml,对照组为(123.0±64.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都未输血。。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不能显著减少微创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