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住院的有U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28)和对照组(n=29),吡格列酮组应用吡格列酮(3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双色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用CD34+/KDR+双标记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EPCs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0.023±0.010 vs.0.051±0.012,P0.01);对照组患者EPCs数量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EPCs数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8)。吡格列酮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血脂联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时,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促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EPCs的动员,提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7例T2DM患者和5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用随机双盲法比较47例T2DM患者用安慰剂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8 w后的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IR)水平.结果 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糖降低(P<0.05),IR明显改善,而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压、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氧化应激机制.方法160例高血压合并IG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另选取我院门诊查体的健康人6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血清丙二醛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Homa 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Homa 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清丙二醛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改善高血压合并IGT患者血压、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其机制涉及降低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对其潜在的改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4例,正常对照组35例,其中DM组又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30例)和一般治疗组(24例),分别给予磺脲类 双胍类 吡格列酮与磺脲类 双胍类 安慰剂治疗12周,用ELISA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DM组治疗前后PAI、TNF-α的改变.结果 DM组PAI、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甘油三脂、PAI、TNF-α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AI、TNF-α表达明显增加,吡格列酮除明显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紊乱,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外,能够降低PAI、TNF-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血脂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门诊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组均予糖尿病饮食、适度运动,口服二甲双胍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吡格列酮,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PG、Hb A1c)、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及血脂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均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但吡格列酮在降低血脂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表达的影响。方法 124例老年T2DM患者均给予常规胰岛素及瑞舒伐他汀钙口服,观察组加用吡格列酮口服,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血脂、VEGF、LRP6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对照组仅TC、LDL-C有所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LRP6均显著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在稳定老年T2DM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基础上,降低VEGF和LRP6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2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5)和对照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吡格列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 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hsCRP、脂联素和血浆ET-1水平,以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斑块成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吡格列酮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斑块负荷和斑块面积均显著降低,薄纤维帽斑块比例降低、斑块中坏死成分所占比例降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吡格列酮组hsCRP和ET-1水平显著降低、脂联素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脂联素与ET-1水平和冠脉斑块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739和-0.431,P均<0.05).结论:糖耐量异常合并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口服,可以缩小并稳定斑块,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选择T_2DM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50例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显著下降,观察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明显;观察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用药疗效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83例脂肪肝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掷币法分对照组41例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观察组FBG、PBG、TC、TG及LDL-C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及HDL-C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脂肪肝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的影响,以及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106例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两组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行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15 mg/次,1次/d,疗程均为12周;根据治疗前颈动脉超声结果 分为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尿酸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尿酸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IMT随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增厚.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吡格列酮可降低其血尿酸水平,延缓大血管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T2DM患者100例,双盲法平分为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观察组加用格列P嗪.治疗8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HOMA-1R降低,两组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93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00 mg,3次/d)及吡格列酮组(15 mg,1次/d),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糖、IRI、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指数(BMI)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两种药物对T2DM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IR)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降低BMI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利格列汀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服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4周后病情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在前药的基础上增加安慰剂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质量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除空腹血糖外,相关指标水平无变化(P0.05)。结论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联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体质量的效果较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与对照组(30例)。给予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30例)二甲双胍加吡格列酮。结果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疗效确切,对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于患者82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格列酮治疗12周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结果与治疗前1d相比较,治疗血尿酸(SUA)、[尿微量白蛋白(M AU)、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降低(P 0. 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够降低T2DM的血尿酸,改善肾功能,但吡格列酮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完成71例).吡格列酮组加服吡格列酮15 mg/d连续6个月.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6个月分别留取空腹血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留取晨尿液测定MCP-1、微量白蛋白/肌酐(Alb/Cr).结果 吡格列酮组血糖、Hb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 -1、Alb/Cr显著降低(均P< 0.05).结论 吡格列酮除具备降糖作用外对肾脏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184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吡格列酮口服治疗,疗程20周。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认为DR发生与血清CRP密切相关,吡格列酮可通过降低CRP水平,对DR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T_2DM将161例单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30mg q.d+500mg bid)为观察组、二甲双胍组(1000mg bid)为对照组。结果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较二甲双胍单药组Hb Alc、AST、Cr、FBG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对于T_2DM,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优于极量单药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0.
张淼  郭毅飞  时立新 《山东医药》2012,52(29):47-48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对初诊糖代谢异常伴腹型肥胖患者血脂及尿酸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诊糖代谢异常伴腹型肥胖患者36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20例(1 500 mg/d)、吡格列酮组16例(30 mg/d).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尿酸等指标变化.结果 二甲双胍组治疗后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TG、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在治疗剂量下,二甲双胍主要降低LDL-C水平,吡格列酮主要降低TG、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