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71-874
回顾近10年的相关文献,从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机"热""毒""瘀"等方面,综述了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凉血解毒化瘀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等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急黄为肝病重症,"毒浊"作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毒伏肝络、浊瘀互结、内毒丛生各阶段的变化,具有性烈善变、胶着壅滞、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急黄"毒浊"理论,从毒、浊、瘀3个方面探讨"毒浊"作为病因所致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证候特点,提示从"毒浊"理论切入,能更直接地指导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中医临床治疗,为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有关毒浊理论的中医文献,初步界定"毒浊"的基本概念,并探讨"毒浊"作为病因与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慢性重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医对毒浊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病机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重型肝炎毒浊致病的认识,进而在慢性重型肝炎中提出相对应的毒浊的治疗法则及方药等方面阐述毒浊理论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康良石治疗重型肝炎经验。认为疫毒内陷是重型肝炎发生的主要病机,治疗中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采取"两重视""三及早"的措施。重视清里祛邪,使邪热有所出路;重视扶正祛邪,阻断正虚邪实的恶性循环。及早应用凉血救阴,清火解毒;及早合并、连续、重用开窍醒神;及早并用化瘀逐水,以延缓病势的急剧发展,防止神昏、臌胀等逆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黄",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可见感受湿热疫毒是引起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重型肝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发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其中乙肝病毒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源。毋庸置疑引起重型肝炎的各种肝炎病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之一,其病死率极高,导师毛德文教授认为"毒"为本病的致病之因,完整提出"毒邪病因"新学说,并提炼出了"截断逆转"新方法治疗本病。笔者从辨病论治、中医外治法、中医"治未病"等3个方面总结了导师治疗本病的临证思维,并列举了实际案例,给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诊治带来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常占杰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经验。方法:跟师临诊,分析总结其治法、用药规律。结果:常师结合慢性重型肝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早期以湿热瘀实邪为主,中期脾虚与瘀毒夹杂,晚期湿热残留或阴阳俱虚以虚邪为主的病机变化,并提出"三高"症状,如高度黄疸、高度纳差、高度乏力的程度变化往往是病势转归的重要标志,"湿、热、毒、瘀、虚"伴随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各期的具体用药仍以调理脾胃为中心并辅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温补脾肾等治法,最终使人体正气渐复,转危为安。结论:常占杰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试述下法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肝炎发生肝衰竭称为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是迅速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40%以下,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而ALT迅速下跌(胆-酶分离),胆碱脂酶活性显著降低.发病10日内出现明显肝性脑病的称急性(暴发性)肝衰竭;10日至8周出现明显肝性脑病的称亚急性(亚暴发性)肝衰竭;8~24周出现明显肝性脑病的称慢性(缓发性)肝衰竭.重型肝炎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是肝细胞以不同速度大量坏死而陷入肝衰竭的过程,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显著,黄疸急剧加深,肝界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其治疗效果取决于肝衰竭能否逆转,决定因素是存活肝细胞数量多少.如果肝细胞坏死殆尽,丧失再生基础,欲用药物逆转的机会甚少,所以必须在早期有相当数量存活肝细胞时抓紧治疗.中医文献虽无重型肝炎记载,但在<诸病源候论>所论黄疸二十八候中"急黄候"近似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具有发病急骤,传变快,内毒炽盛特点.后世多将重型肝炎归属于"急黄"的范畴.下法在重型肝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除清营解毒外,通腑泄利也应为其基本治则,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肝病患者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出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是重型肝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也是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并认为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兼具外感和内伤瘀热相搏的临床特点.同时指出,凉血化瘀是治疗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的基本大法,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慢乙肝重度黄疸属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易进展为重型肝炎,危险性很大。"湿、热、毒、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为中医辨证施治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采集的要求,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住院的6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等四诊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 ,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慢重肝中医证型可依次分为:肝胆湿热型、湿邪困脾型、肝郁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热毒炽盛,痰蒙神窍型6类。结论以上6类证型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演变规律,客观地反映了慢性重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上干于脑,下扰于肾,导致肝脏形体实质败坏,形成虚实夹杂的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4.
14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色诊角度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的色诊特点.方法 采用数码摄像技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拍照,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进行各证型均数比较.结果 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比较,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阴毒内结证与阴阳兼证舌苔G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色、唇部、舌象RGB值特点,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巫娟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3):149-149
重型肝炎在其发病早期常常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昏迷前驱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肝功能严重损害等表现,而本文所称的"重型肝炎倾向"在症状、体征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一般与重型肝炎早期相近.笔者 1994年 7月~ 2002年 4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型肝炎倾向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重型肝炎病情重、预后差 ,发病机理错综复杂 ,治疗十分困难 ,国内外近年来报导的病死率大多在 6 0 %~ 80 %之间〔1〕。对本病发病机理及提高其存活率的研究 ,历时半个多世纪 ,迄今仍是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对于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若能穷源竟委 ,既识得全局之常 ,又晓其中之变 ,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提高 ,兹就此作一探析。1 湿热疫邪内侵酿毒成瘀是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毒”。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 ,其《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急黄候》曰 :“脾胃有热 ,谷气…  相似文献   

17.
慢性重型肝炎为黄疸中难治之症,因湿热为患,蕴结肝胆,胆汁横溢,毒热瘀于血分,使肝内脉络瘀滞,此非一般清热利湿法所能奏效,其病机关键在毒与瘀,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治当重在解毒,贵在化瘀,毒邪解则热无所附,瘀滞化则气血通,黄疸易除。贾建伟教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例,临证时强调抓住主证、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始发病因为"湿热疫毒",继发病理因素有瘀血和水湿.病变的实质是"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即脏之形体实质损坏.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损伤肝体,即"毒损肝体",进而导致肝用受损,并产生瘀血,形成肝"体用同损"、"毒瘀胶着"的局面."毒损肝体"的脏腑影响主要涉及肝脾肾,其病机特点为:肝胆热毒炽盛,肝脾严重瘀血,肝肾阴精亏耗,肝脾肾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171μmol/L的肝炎称为重度黄疸型肝炎,可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度以上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等。属中医黄疸、疫毒范畴。若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且经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以至导致病人死亡。有资料表明。TBil>171、>342、>513、>684g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23.396、33.496、5296及9096。故迅速消退黄疸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取得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肝炎黄疸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是慢性重型肝炎突出临床表现之一,血清胆红素(黄疸)持续不降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湿、毒、瘀互结是慢性重型肝炎黄疸的重要病机,病性有寒热之别,证候有虚实之异.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黄疸理论,结合临床辨证,以阳黄、阴黄、瘀黄论治,运用泄热解毒、温化寒湿、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黄疸,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